目录导航:
- 为什么三国里会有如此多的传奇人物和故事
我不知道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卖钱,还是有其他想法。我看《三国演义》,并不是看他那里边的英雄人物,是怎样打打杀杀,是怎么样争权夺利,而是看里面的农民怎样生活,因为我是农民。
乱世年代,群雄四起,官霸匪霸你争我夺,倒霉的就是老百姓。
虽然《三国演义》艺术性很高,得到好多人的点赞,但是我认为他没有诗人杜甫那一句话值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这一句话千金难买。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个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曹操、刘备、孙权皆是千古少有的伯乐,同时出现于一世,发掘出的人才自然数倍于其他时代。在加上一本《三国演义》对中国人影响极大,三国人才便更加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里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传奇人物和故事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因为它是第一部章回体演义小说。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讲史”就是说书的艺人们讲述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讲史一般都很长,艺人在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以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比在此之前的起纪传体小说,塑造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二、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出大量有特点的历史人物。184年东汉爆发黄巾之乱。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到196年时,全国形成许多割据区域: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氏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曹操,挟天子占据中原。其中每一份割据必然产生一方诸侯,每一方诸侯都是此时期乱世枭雄的代表,也是众多人物原型。
三、《三国》成书早,年代久远,人物鲜明,由“讲史”风格而演变而来,又以“讲史”艺人传播出去。“讲史”是评书这种艺术形式的前身。评书,又称说书、讲书,古代称为说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口头讲说表演艺术形式。评书的特点:1.故事性强。2.篇幅一般较长。3.人物众多、情节复杂,但结构单纯,眉目清楚。4.语言丰富,表演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细节描写较多。所以以此传播形式,必然会产生很多传奇人物和故事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个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曹操、刘备、孙权皆是千古少有的伯乐,同时出现于一世,发掘出的人才自然数倍于其他时代。
一本《三国演义》对中国人影响极大,三国人才便更加深入人心。
我觉得你指的三国应该是《三国演义》,正所谓无巧不成书,有了故事才有了演绎,有了演绎又有了故事和流传的机会。
其实我也是从三国演义才开始接触三国志,虽然是演义,却也贴近一部分史实,言归正传,在三国时代,首先是桓灵皇帝不作为,宦官乱政,之后是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董卓抓住机会,擅行废立之事,在后面十八路诸侯讨伐从此天下大乱,在那个时代都是人吃人的时代,百姓渴望安居乐业,才有了像曹操、刘备、袁绍、孙策、刘景升等等一系列诸侯称霸一方,荀彧、郭嘉、许攸、张昭、周瑜、鲁肃、诸葛亮、庞统、法证、司马懿、姜维等各奔其主,出谋划策,又有了吕布、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张郃、许褚、马超、太史慈等征战疆场,有主公有谋士有战将,所谓生逢乱世,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通俗来讲,在如此乱世,能笑到最后的都不是一般人,笑不到最后也有些能力,最起码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我们觉得三国时期有足够的故事是因为活在每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太平年代,规定死了你的发展路线,定格了你的人生,每个人都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无从选择的时候,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所喜欢的历史代表人物,也希望能像他一样有洋洋洒洒的人生,即使最后失败了亦无愧于自己,我们都自命不凡却又不得不面对平凡的人生,这就是现实,如果不是乱世刘备或许编一辈子草席,关羽或许被官府擒拿砍头,张飞或许还在卖猪肉,曹操也许一辈子因为是阉宦之后被人看不起,张角亦或永远是个农民等等,因为时代造就了他们,生在了那个乱世,有时候我在想项羽和吕布到底谁更勇猛。
孟子曾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确实是这样,回到现在,马云也说过:往前20年,条件不允许,往后20年,轮不到他。都是一样的,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或许也能在自己领域,留下一段传奇,如果没有成功,最起码自己努力过,就像刘备60多才有了自己的基业,称帝。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我回答的估计很多人不愿意听。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时无刻不涌现出无数的传奇人物和故事,但是为什么大家一说起来,都只觉得三国时期很特别,传奇人物和故事也特别的多,甚至觉得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说什么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动乱时代,纵观整个历史,几乎每个朝代的更替都经历过,特别是人口数量达到鼎盛时期的明末清初,那么大的人口基数,按照三国时期的英雄背景和身份论,会少于三国时期么?
看到这里,大家先别骂,别着急列举名单。之所以三国时期让人觉得英雄辈出,传奇故事不断涌现,这得归功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和电视剧。
大家都知道,记载历史,首先是官方的正史,但是通过统治者的加工和修正,不但文笔太官方化,对平头百姓来说晦涩难懂,更是束之高阁,民众之间根本就无法熟知。
然后是野史,虽然是民间所撰写,也收集了民间口口相传的一些传奇故事,但是没通过官方之手,多多少少有些大逆不道之言,这在封建时代,自然为历朝帝王所禁止。
唯有后世,朝代相隔,文人以小说的形式,通过文学渲染和艺术加工,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甚至为了达到戏剧化的目的,虚构了很多没有的人物和情节,每一场战斗,都能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能引起大家的情绪,这就是一篇经典小说的强大魅力,也因此能走进万千百姓之中,为大家津津乐道。
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史书和经典的小说,跟现在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精彩的爆米花电影一样,前者鲜有人问津,后者却能做到路人皆知。
而且,《三国演义》书写的是乱世,书中的思想,更容易做到三观很正,并不会遭到官方禁止,加上刚才所说的戏剧性,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民间流传开来也是很自然的事。就算是从来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只要听到别人说,或是看到电视里面演,也会被它的故事所折服。
话说回来,如果没有《三国演义》,只有《三国志》,又会有多少人有兴趣去了解那段三国历史。如果不是因为《三国演义》小说在民间数百年的流传积累(比如,关羽的形象在不同的场合成了不同的守护神,这也是因为民间口口相传演变而来)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出,平常人很可能连《三国志》都懒得去了解,也就不会存在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错觉了。
如果罗贯中以《三国演义》的能力,书写他能够演绎的其他乱世,那么大家熟知的英雄辈出时代,就不会是三国时期了。
当然了,这里还有其他原因,这里就不说了。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无论哪个时期都有着大量的传奇人物。看看战国的四大将,四君子等等;楚汉争霸时期刘邦项羽各领风骚;三国就不说了;隋唐时期瓦岗好汉;两宋明清英雄好汉同样很多。这里可以看到无论哪个时期永远不会少传奇人物。
三国时期的之所以让我们可以记得,会让我们觉得有这么多的传奇人物和古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国故事流传度高,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就算没看过也听说过,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游戏不断的出新,更加提高了三国在群众中的流传度和影响力。
三国时期出现那么多的人物,就是因为东汉末年是个乱世,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每当要改朝换代,天下必定就是英雄辈出。人物和事情的流传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史官的记录,成王败寇的规则永远存在。
你好 这是你的感觉,也是很多中国人的感觉。其实这和《三国演义》的流行和三国人物的深入人心有很大关系。人们感觉那时有很多英雄啊豪杰啊什么的,加上对其他时代的英雄人物就没有多少了解。所以都会出现你这样的困惑。其实晚唐诗人杜牧说过:“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意思就是其实当时是没有多少英雄的,所以使得一些并不很有才能的人(竖子)成名。说的也是对当时三国故事的流行和三国历史人物的高知名度持一种怀疑态度。(《三国演义》在没有写出之前中国早就有很多流传很广的关于三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