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是谁发明的 商朝国君名字为什么是十二地支

目录导航:

  1. 干支纪年法是谁发明的
  2. 天干和地支的起源
  3. 12地支的来历
  4. 卯的由来
  5. 卯夜席的卯是什么意思
  6. 十二地支金文
干支纪年法是谁发明的

相传是黄帝制定的历法。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根据木星的运行。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史官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成的史书《世本》说:“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认为,以往人们对干支的解释,都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其传入中国的途径,可作大胆推测,也许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或许“商室本发源于东方,其星历知识乃由西来之商贾或牧民所输入”。一些学者从我国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和商代汤王以下所有帝王的名字中,探究十天干中的字已被用于名号这一特有现象。为驳干支外来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郑文光在所著《中国天文学源流》一书中认为,十天干起源于我国古代伏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是十进位法概念在纪时中的反映,应当产生于渔猎时代的原始社会;“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干支纪年法是西汉时候出现及使用的,岁星纪年法是东周时候出现及使用的,殷商甲骨中那个是干支记日法,不是干支记年法,殷商记年使用数字不是干支,干支在时间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夏朝,但是干支用于纪年侧是西汉才开始出现及使用,可以这样说,殷商时期虽然出现了干支记录时间,但是那时还不完善,在甲骨上出现的干支对于考古学家来说也是很头痛的,只能考察出时日,而不知年月

天干和地支的起源

天干地支的由来:

《史记》称十天干为十母,十二地支为十二子,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

据考证,可能先有天干、后有十二支,最后才有甲子。据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562 至前 1066 年殷商时期,便已有了干支甲子。“十干”首先被用于商王朝世系的称号,如成汤名天乙,其子叫大 丁、中丙、中壬,孙子名大甲等。据《运气学说》言:“大桡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支)。”说明“干支”是用于历法的。又如《殷墟书契前编》“七.四四卜”辞云“乙卯卜,昱丙雨”,“辛亥卜,昱壬雨”等,均说明干支是用来记日的。

对于“干支”的来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十天干、十二地支”是由大桡氏排定的。据《通鉴 ·外记》云:“帝命大桡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宋代钱塘人氏东斋徐升编的《评注渊海子平》里有一段“论天干地支所出”之文,其文为:“窃以奸诈生,妖怪出,黄帝时有蚩尤神作乱。当是之时,黄帝甚忧夏民之所苦,遂战蚩尤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于是斋戒筑坛祀天,方丘礼地,天乃降十干十二支,希乃将十干圆布象天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合光仰职门放之,然后乃能治也,自后有大挠氏,为后人忧之曰:嗟吁,黄帝乃圣人;尚不能治此恶煞,万一后人见灾报苦,将奈何乎?遂将天十干十二支,分配成六十甲子云。”高邮茆泮林所编辑的《世本佚文》也谓:“黄帝令大挠作甲子。”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三千五百年之前便已出现了。

起先,我们祖先仅是用天干来记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记月,因为一年十位个月,正好用十位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依在玉几上坐着。后来,干支记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记年,记月和记时了。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2地支的来历

传说天地形成之前宇宙一片混沌,盘古开天辟地把这个混沌的世界一分为二,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从此天地分离,阴阳产生,天为阳,地为阴。

以后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又具体的把太阳、男性、力量、运动的、积极的、善良的属性归为阳;把月亮、女性、柔软、黑暗、静止的、消极的、恶意的属性归为阴。并认为阴阳这两种属性互相转化,彼此消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阴阳五行学说应该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是古人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这种学说将世界的变化归功于阴、阳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变化。阴阳不是固定的,它们会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阴中包涵着阳的成份,条件成熟可化为阴。阳中带有阴,一定条件下又可化成阴。固此阴阳又可分为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等四种,由此不断分化并转变而生成世界万物。

十二地支”则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产生于殷商之前,后逐渐演变为十二辰。所以,郑文光推断:“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创作。”

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中指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产生了”。杜石然等则在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一书中,主张夏代已有十天干纪日法,商代在夏代天干纪日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干支纪法,从而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形成六十循环的纪日法。

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传说是黄帝的历官大挠氏所创,考古界认为是出自古萨满教,还有“闰鱼”的传说,天文学认为古人是根据木星来缺定的,因为木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十二年中国古代称太岁。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十二地支由大挠氏排定,据《通鉴.外记》云:帝命大挠氏探五行之情,占斗刚所建,始作甲子。因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黄帝于是筑坛祀天。天降十干十二支,将干布象天,把支布方形为大地,自此天干地支问世。用此布阵击败了蚩尤。黄帝是圣人面对蚩尤这样的劲敌尚且民不聊生,万一后代遇到七灾八难应该如何?所以黄帝命令大挠氏进行整理完善记录传承。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传为黄帝时期大挠氏发明。

我国几千年前的远古先民早已经对星象学有了认识,并通过观察月亮及星辰的变化发现了一年四季的规律,到了黄帝部落时期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农耕时期,人们也已经学会运用文字记录事物,于是便把这种文字记录的形式同样运用到了对于天象的记录当中,其用意也只是单纯的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而已,所以十二地支最早的出现只是作为记录时间符号而已。

后来人们发现记录时间光有一种符号是不够的,因为,时间有年,有月,有天,于是就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配合在一起使用,用以记录年月日的次序这就是十二地支的来历,后来又通过不断细化,加入了二十四节气等元素,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记年法,农历,并且沿用至今。

卯的由来

卯,汉语一级字,读作mǎo,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剖分,引申泛指殷商用牲方式之一,又引申指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也指十二生肖中的“兔”、五行中的“木”和旧时官署开始办公时进行点名报到等活动的代称等。《说文解字》认为是“冒也”。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从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史料记载来看,茆、卯二氏为同宗,该支卯氏出自茆氏。

卯夜席的卯是什么意思

卯-释义:十二时辰之一,早晨五时至七时 。也泛指早晨 。

卯夜席是正式迎亲的头一天晚上。卯夜席是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同时布置好第二天正式迎亲的事宜。

第二天正式“娶亲”,新郎要到女方家亲自把新娘娶回家。卯夜席完毕后,男方家要找新郎的侄子或外甥(未婚)去新房睡一夜,俗称“压床”,意为送子、驱邪,祝愿新婚夫妇多生儿子。

“娶亲”当天,新娘要在新郎抱来的大红被子上坐一会儿,预示着结婚以后的日子厚厚实实。

其本义是剖分,引申泛指殷商用牲方式之一,又引申指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也指十二生肖中的“兔”、五行中的“木”和旧时官署开始办公时进行点名报到等活动的代称等。

十二地支金文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天干地支组成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历法纪年。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 天干地支的起源,据现有的资料,最早出现于我国三千多年前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上。主要用作历法纪日,已经十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