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的故事20字概括 被影视剧歪曲的历史人物:包公这么冤

目录导航:

  1. 包青天的故事20字概括
包青天的故事20字概括

概括是: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吃鱼的故事

包拯早年丧母,是嫂嫂将他养大,包拯称她为嫂娘。 包拯考中进士要到外地做知县。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为他做了条红烧鲤鱼。包拯要嫂嫂和侄儿包勉同吃,嫂嫂没答应。他只好吃掉一面鱼肉,剩下的留给包勉吃。吃晚饭时,嫂嫂又将剩下的鱼给包拯吃,他就将鱼的另一面给吃了。 第二天,嫂嫂问包拯昨天吃的两条鱼那条好吃些。“昨天那条鱼很好吃。”包拯说。嫂嫂一听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给你做了两条,你怎么能说只吃了一条了呢?”包拯见嫂嫂发火了,连声又说:“请嫂娘息怒,我记错了!嫂娘息怒,我记错了,昨天是吃了两条鱼。” 嫂娘听了,知道包拯孝顺,不惹自己生气,但却严厉地对包拯说:“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给你吃了一条鱼!我一说两条,你为啥不敢坚持呢?今后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脸色就歪曲事实,不敢秉公执法,势必当的是昏官!” 包拯听了嫂嫂一番话,方知昨天嫂嫂给自己吃鱼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说道:“嫂娘教诲,黑子我铭记在心,永不忘记!” 后来,包拯为官果然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包拯断案如神,且不畏强权,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在当开封府尹时断过很多的离奇案件,公正严明,清廉如水。驸马案,斩庞玉,无头尸案等等。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刚任开封府尹

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缉拿归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惩罚。那时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几杖下去皮开肉绽。

打成重伤是常有的事。犯人一听害怕了,赶紧托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个小吏,花钱求他改判轻点的刑罚。于是,包拯当堂将小吏责骂一通,而那个犯人却改判了刑罚,从轻发落了。包拯的正义责罚,却中了小吏的下怀。优点如果被小人利用,也会成为缺点。

宋仁宗年间,包拯在天长县任知县。一天县里的一个农民发现自己的耕牛口里流血,大口喘气。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就跑到县衙门来告状。

包拯想:一定是这个农民的仇人干的,但是没有证据不能随便抓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这个割牛舌的人自己出来招认。包拯对那个告状的农民说:“没有舌头的牛反正不能存活,你回去把这牛杀了卖钱吧。”

农民说:“我来县衙告状是为了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请大老爷给小民做主,惩治坏人。”

包拯假装生气地大声说:“一个牛舌,值得什么,也来告状,快出去吧。”

告状人一看知县生气了不敢再说话,只得忍气吞声地回去把牛杀了卖肉。没过几天,有人来县衙告状,说某人(指前次告状的农民)私宰耕牛(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

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偷偷割掉他的牛舌,又来告他的状呢?”这人大惊失色,他没想到包拯一眼就识破他的诡计,吓得赶快叩头认罪。

割掉牛舌并不是害人者的目的,加害于人才是他的目的。包拯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就故意让告状人做出违法的事来,以引诱想加害于他的人暴露出来,最终破了案。

包拯出使辽国时,辽国命馆伴对包拯说:“你们不久前在雄州城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

包拯说:“你们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

那个人便无言以对。

包青天,原名包拯,字希仁。今安徽人,人长的黑不溜秋,故此人称包黑子。包拯的一生可谓光明磊落,他为人正直,铁面无私,无论是谁不遵纪守法,都会去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