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帝纪一》:“(司马懿)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
以上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时,曹魏司马懿的应对策略。他带领军队驻扎在渭南,背水安营。他对诸位将领说道:“诸葛亮如果有胆子,敢兵出武功,我们有危险,若亮兵出五丈原,则时天佑曹魏,我们不用担心了。”历史上,诸葛亮正是兵出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数月,徒劳无功,最后病逝。司马懿预言正确,诸葛亮兵出祁山—五丈原,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分析如下。
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山,司马懿的偏师不得不和蜀汉诸葛亮决战,胜负难料。
我们知道,诸葛亮的这一次伐魏之战,是在筹备了三年之久的军事行动。蜀汉准备充分,军事规模不亚于第一次伐魏。诸葛亮还不是孤军奋战,他和东吴孙权相约共同出兵,联手夹击曹魏,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力求瓜分中原。 而曹魏的战略是,魏明帝曹叡亲自率领大军,准备御驾亲征,教训东吴。没想到孙权是一个软柿子,他本来亲自带领大军,攻打曹魏合肥新城,听说魏明帝曹叡也要亲自率大军来支援,他就撤军了。魏明帝曹叡听说东吴大帝孙权亲征,他本着将对将、兵对兵的战略,想孙权一较高下,结果还没到前线,孙权就跑了。真是无语。
《三国志·明帝纪》: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从以上可知,曹魏重点在东吴那边,在蜀汉这边和诸葛亮对峙的仅仅是司马懿率领的偏师。而司马懿的首要目的也是防守,不是主动进攻,和诸葛亮拼个你死我活。如果诸葛亮从武功山进军,就可能切断曹魏和陇右的关系,还能很快到达长安附近,威胁曹魏的关中地区。此时,司马懿不得不提前和诸葛亮决战。
而此时司马懿的任务仅仅是防守,等待魏明帝曹叡打败合肥孙权的部队,再来支援自己。司马懿的军队仅仅是偏师,不足以和倾国之力的蜀汉军队抗衡。因此,此时司马懿被迫和诸葛亮对决,胜负难料,是很危险的。
正史上,诸葛亮却兵出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100多天,命丧五丈原。
正史上,诸葛亮却走了司马懿想的第二条路线,就是放弃从武功山进兵,而是走五丈原。这时,司马懿放下了一半的心,他觉得蜀汉诸葛亮大军已经不足为虑了。
司马懿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把能想的招数都用了,还是无济于事。如他派遣使者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讥笑司马懿是一个妇人,不敢出战,想要惹怒司马懿。司马懿的部将们纷纷恼羞成怒,想要出战,这时司马懿的处理方法很老道。他收集众将的请战书,向皇帝曹叡上表请求出战。不久,曹叡诏书下来了,禁止司马懿出战,让他坚守待命。
这下,司马懿利用魏帝曹叡的圣旨,堵住了众将的口。司马懿还利用了诸葛亮的使者,知道了诸葛亮身体大不如前,可能不久病逝。他问使者:“你们丞相诸葛亮最近吃得香吗?一顿能吃多少米?”使者说:“所啖食不至九升。”司马懿又了解到诸葛亮办公非常勤劳,啥事情都亲力亲为,处罚20军棍以上的都得经过诸葛亮的批准,于是对别人说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这更加坚定了司马懿的坚守决心,他决定等诸葛亮病逝,再出兵攻打群龙无首的蜀军。果不其然,诸葛亮就在司马懿预测的那个月病逝,蜀汉军队发生内讧,长史杨仪派出马岱,斩杀魏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总结:司马懿在战前,分析了诸葛亮的两条出战路线,分别为武功山路线和五丈原路线,并作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诸葛亮偏偏走了稳妥的祁山—五丈原路线,司马懿顿时放下心,坚定地和诸葛亮拼起了耐心,最终熬死了诸葛亮,完美完成了魏明帝曹叡交给的任务。司马懿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用最小的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