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出走的目的 骆秉章为什么杀石达开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时期将领,封为翼王,是被公认的“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其事迹为后人称颂,可以说是一位英雄人物。

  石达开出走的目的
  对石达开的出走,因限于资料,说法甚多,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
  一种说法认为,石达开不顾大局,私自离京搞分裂活动,是另树一帜,另立“太平安国”。石达开的出走引起了清王朝的关注,清廷驻安徽的头目四出侦察打听石达开的动向,并及时向清廷汇报。他们认为石达开“意欲自成一队”,“似欲另立旗帜”。咸丰七年(1857)七月十一日,《福兴奏据探石达开另树一帜江右吃重请增兵协剿片》中有“现据探称,该逆自与洪逆内江后,据守安庆,潜于金柱关等处粘贴伪示,解散金陵旧党,愿从军者即赴安庆,不愿者给川资剃发回籍,示尾署太平安国丁巳元年字样,其为另树一帜,已无疑义。”苏州博物馆藏有咸丰七年(1857)六月二十八日两江总督何桂清致自娱主人书中,有洪秀全“在金陵惊慌无比,求石逆回救,不惟不允,且回文改号太平安国丁巳元年。”与以上福兴奏中“示尾署太平安国丁巳元年”一致,这说明石达开另立“太平安国”说并非孤证。
  另一种说法认为,石达开的出走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挽救革命。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不同意上述认为石达开另立“太平安国”的观点,而是主张“太平安国”与石达开毫无关系。其理由主要有三条:第一,石达开在无为州和皖南青阳县所贴告示都未署“太平安国”。在安徽省有关方志中均无“太平安国”的记载。石达开另立“太平安国”说只是孤证,实难令人信服。第二,石达开出走后,虽对太平天国的官制礼文进行更改,但始终应用“太平天国”国号,遵守太平天国的正朔。始终自称洪秀全亲封的“翼王”、“本主将”,其部属一贯呼其为“翼殿”、“翼府”、“五千岁”、“殿长”等等。另外从石达开本人及其部将遗存的文物、文告、文书来看,也说明石达开虽然分裂出走,但所承担的反清历史使命与洪秀全一直是一致的。直至晚年,石达开一如既往拥护太平天国革命宗旨,信赖尊敬洪秀全,毫无私自立国与太平天国分庭抗礼的意思。第三,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对石达开的态度以及太平天国官书中对石达开的评价都没有变。天王不忘石达开的开国立功。天王、幼天王在后期所颁的诏旨中,仍对石达开亲切地称呼为“达胞”、“达叔”。可以说,石达开出走主要是出于“吾当远征报国,待异日功成归林,以表愚忠耳”。也就是,石达开的出走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挽救革命。
  骆秉章为什么杀石达开
  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兵分三路,从云贵边界攻入四川,农历四月十二日(公历5月29日),清军劫取马鞍山,太平军粮道尽失,陷入死地。最后激战至农历六月十三到二十七日,骆秉章命人竖起投诚免死的大旗,石达开写信给骆秉章,表示以个人生死来换取部下生命安全。骆秉章乘机派杨应刚赴紫打地石达开大营游说,力劝石达开解甲归田。石达开见大势已去,被迫与骆秉章订盟。不料骆秉璋却背信弃义,将石达开抓住。其部下缴械投诚后,骆秉章发路票遣散四千余人,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树堡寺庙,骆秉章在一晚上将他们全部剿灭。同治二年农历五月十日(1863年6月25日),石达开在成都经骆秉章批准,被清军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