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建国后,刘备称帝。刘备的野心逐渐膨胀,加大了征战天下的步伐,此时刘备的政治理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兴复汉室。然而,诸葛亮之所以出山相助刘备就是看中了刘备是为了黎民苍生,是为了收复汉室江山而进行伐贼。在看清刘备的野心后,诸葛亮发觉这与自己的政治抱负是背道而驰的,诸葛亮为此感到无奈和痛苦。此时,他俩的关系很微妙,也很别扭。
后期,诸葛亮也感觉到刘备并非完全信任自己。至于白帝城托孤,刘备与诸葛亮也并非推心置腹,完全信任。这个时候,刘备信任的庞统和法正已经去世,而刘备托孤也并非只托给诸葛亮,受到托孤遗诏的还有益州大族李严。然而,诸葛亮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君王的心思确实很难猜测,他们的多疑也很让人无奈,君王对臣子的感情再好,都不能当真。
荀彧和诸葛亮的关系
荀彧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的重要谋士,分别效忠于曹操和刘备,是其二人成就一番霸业必不可少的人物。因此,人们也常常把他们两个人比较一二。曹操曾经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良张子房,足以可见曹操对于荀彧的仰重;刘备曾将诸葛亮比作自己的水(刘备自己比作鱼),也足以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
诸葛亮画像
荀彧是出身不错的人,自小经受了很好的教育,年少成名。而诸葛亮出身草根,只能靠自己为自己打一些人气。
荀彧曾经为曹操出了很多主意,比如扶持汉献帝。荀彧治军有方,治国有道,使得曹魏在三国中鼎力第一。后人经常评论说,荀彧和诸葛亮,后者不如前者。
王佐之才,谋能应击,当初袁绍强大,因为荀彧的出谋划策,才使得曹操胜利。其实反论之,荀彧和诸葛亮还是有很多相似点。当初曹操强大,刘备也是仰仗诸葛亮,才能成为三足之一。
少主曹植曾评论荀彧说:“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同僚司马懿也曾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后代独孤微生也曾说:”荀文若、周公瑾、陈元龙、贾文和之流皆一时之魁奇俊杰也。“这些都是对荀彧极高的赞扬,荀彧的人格魅力,可见一斑。而独孤微生,甚至都没有提及诸葛亮的名字。
关于诸葛亮的诗句介绍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到这句话,我们便能想到孔明先生诸葛亮,诸葛亮在影视剧中,文学作品中都是超群绝伦,神机妙算的英雄。他文能写诗弹曲,武可征战沙场。他是历年历代的文人骚客笔下的英雄,是受人万世敬仰的旷世奇才。
诸葛亮草庐门联
就像开头所说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蜀相》主要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简历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局面。诗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更是说明,诸葛亮不仅帮助刘备共同战斗,在刘备死后,还辅佐他的儿子后主刘禅,是当朝的丞相,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在出师北伐的时候,最终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死于军中。正因为诸葛亮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很多诗人都在因此感慨自己的仕途坎坷,无法施展抱负,这首诗也不例外。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予诸葛亮草庐的门联,也是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一句话。这是诸葛亮对自身的要求——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艰苦学习。即使诸葛亮这样优秀的人才都能够这样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加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