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洛神赋》的身世之谜

王羲之《洛神赋》的身世之谜

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有两幅作品备受争议,一幅是最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一幅就是这《洛神赋》。但是和《兰亭序》的备受瞩目相比,洛神赋就显得有点无人问津。

王羲之《洛神赋》

王羲之《洛神赋》

王羲之的《洛神赋》多次被斥责成“伪书”,古人也有将它认定为“集字本”。在现在有很多鉴赏家,因为对《洛神赋》的流传过程存在争议,加上缺少古代鉴赏家的引导,很多人还认为这只是王羲之的“疑似”作品。

历史资料显示,对于王羲之《洛神赋》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很少有人对它有研究,网络上也没有什么学术论文是研究这块的,只有在一些民间书法家的博客中,能偶尔看到人们对《洛神赋》的只言片语。

如果要在王羲之的书法体系中找到《洛神赋》的影子,就应该只有从《十七帖》中能看出个大概,这本字帖隶书的感觉十足,没有唐朝楷书的那种抑扬顿挫,而历史上楷书名家,在行楷上想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人可以比的过《洛神赋》。

另外从从脱文残损来看,这个碑刻的祖石,很可能是唐刻,乃至南朝遗物,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的。

还有一种说法,这本字帖是唐代贺知章刻的,贺知章的《孝经》中说他的草书和孙过庭相差很多,这《十七帖》是不是贺知章的摹本还有待考究,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这个拓本的遗留物,所以也就成了一个未解之谜。

但是我们不管《洛神赋》是不是王羲之的作品,它的高水准是值得被认可的。

王羲之书论欣赏

王羲之的书论中既承卫铄,又继蔡邕。更加重要的是王羲之提出的“字居心后”、“意在笔前”的“心”、“意”说法。“心”、“意”指的是意会、情韵,“势”就是由“心”、“意”引申而来的它是一种对于所书写的字形的集体审美要求。

王羲之

王羲之

简而言之,“势”的把握就是对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乃至书法的创作都是这样的。王羲之的书论提出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应。

他在《书论》中说书法是一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的而且胸怀大志的人,是学不到这手技艺的。一般写字都需要用心思考,我看李斯他们的笔势文章,还有钟繇的书法,都是非常棒的,我担心我的后代子孙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并且加以讨论。

在说明书法贵在平正安稳后,就是叙述一些行笔的方法。在文末他说了写书一定要沉稳庄静,在你动手之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要想好了在动笔书写,在没有动手写的时候,已经有了构思,成竹在胸。他还把笔比作是将军,所以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因为心是箭锋,箭一旦射出去了就不要迟缓,慢了就就不会深入被射中的物体。之后还拿“乌”字做例子,解释如何动笔,动笔的轻重缓急。还说了用笔着墨方面需要注意的细节。

王羲之黄庭经全文

关于《黄庭经》和王羲之还有一段故事,话说在山阴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就想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因为知道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已经成了癖好。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王羲之出游看到了十分喜爱就想要买下,一问之下知道鹅是道士的,就去商量着想买下。道士说只要你抄一部《黄庭经》,我就把鹅送给你。王羲之欣然答应,高兴的提着鹅走了。

黄庭经碑文节选

黄庭经碑文节选

《黄庭经》又叫《老子黄庭经》,是由《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内景玉经》两本经书组成。道教早期认为此书乃是老子所著。这本经书是以黄老的道家思想,发扬古代到家医学有关于内脏、经络、精气的理论,十分重视精气神的调养。历史上有不少的书法家和文学家都十分的喜欢《黄庭经》,有的人喜欢把他写成法帖,有的人呢则为《黄庭经》作序,就这样成为了千古的佳话,所以这本经书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道教的范围。现如今,有多《黄庭经》的临摹本,都是许多名家临摹的。但也有的人认为用小楷书写的《黄庭经》不像是王羲之写的,所以也有在辩论这到底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的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