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对越自卫反击战给了邓小平实施裁军一个绝佳的理由。有外电就报道说,邓小平深感文化革命软化了解放军,因为“三支两军”立了新功,全国各级革命委员会都是军人做第一把手,打倒四人帮,老帅和将军们又进了关键作用,军中滋生了骄气,所以老邓要借打越南锤炼部队,充分暴露弱点,让军队痛定思痛,加深对大裁军的认识。
中越边境反击战后,邓小平召集全军高级将领训话说,即使是战争爆发,军队也要消肿!按照300万兵力,打小仗足够用的,中打呢,只要稍加充实,就算大打,也能迅速动员扩编。从1981年到1984年,办事一向果敢利落的邓小平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精简掉了200多万军队员额。但是,400万的规模,依然使中国不堪重负,依然不能让邓小平这位三军统帅满意,还想着要进一步大裁军。
邓小平为裁军制造舆论。那段日子里,邓小平逢会就讲“为什么要消肿”,见到军队领导就谈消肿的意义。他说:“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我们国家现在支付的军费相当大,这不利于国家建设;军队人员过多,也妨碍军队装备的现代化。”他忧心忡忡地说:“我们在战火中生活几十年,打仗靠指挥灵便,现在有什么灵便啊?”这么臃肿的机构如果不“消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 ”他坚定地说:“就是战争比较早地到来,也得消肿。不消肿就不能应付战争。”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充满信心地指出:“再减100万,一是必要,二是没有风险。好处多得很!”
然而,军队的编制和员额几经缩减,“消肿”始终不能尽如人意?老邓仔细分析了其中原因,发现其中最大的障碍在于长期形成的“战争不可避免”的陈旧观念。
于是,作为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邓小平纵观全局、审时度势,对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分析,修正了战争迫在眉睫的判断,果敢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或延缓的。他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我们好多的决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
首先,苏美两家原子弹多,常规武器也多,都有毁灭对手的力量,毁灭人类恐怕还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就是了,因此谁也不敢先动手。
其次,苏美两家都在努力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但都受到了挫折,都没有完成,因此都不敢动。
同时,苏美两家还在进行军备竞赛,世界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这个和平力量,首先是第三世界,我们中国也属于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个和平力量还应该包括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真要打仗,他们是不干的呀!美国人民、苏联人民也是不支持战争的。
邓小平裁军的真正原因
世界很大,复杂得很,但一分析,真正支持战争的没有多少,人民是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还要看到,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