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刘备军在前期刚取西川的时候和东吴就有过荆州之争,且双方形成过军事对峙,现在关羽之死,丢失荆州,那么东吴政治上的“卑鄙无耻”已经表露无遗,双方其实就已经结下死梁,诸葛就应该在细节和策略上调整隆中对的实现步骤,在刘备举国复仇东征已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诸葛亮就不应该再眼看着好不容易积聚起来的军事力量出现这么大的损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带也反对东征的赵云随同刘备一同东征,留马超和魏延镇守汉中,邓芝、蒋琬、费祎等人留守成都,在东征初期取得声势不小的初步胜利后,当酷暑来临时,放弃丛林平原,稳固在永安和白帝城一线,进入僵持,携前期的胜利声势和东吴谈判,惩治反叛的糜芳、傅士仁以及范江、张达等人。
这时,吕蒙已死,双方的面子都可以照顾过来,如果谈判失败,来年调整部署再伐东吴,可以采取黄权的方案,即水路并进,同时邀请曹魏一同进兵,战术目的是挽回蜀汉的颜面,报关羽被杀之仇,战略目的当然还是要联合东吴,至少表面上要做到东吴惧怕蜀汉,以达到东吴轻易不敢来骚扰边境,然后才能全力保障从汉中进剿曹魏,和曹魏论天下的时候,也不需要指望东吴帮忙,东吴鼠辈们能不拉后腿就不错了。
当然,邀请曹魏进军是策略上的说法,因为蜀汉是延续汉朝正统的,与篡汉的曹魏在法理上是水火不相容的,但在军事行动上可以暗示双方同灭东吴的意向,至于侥幸能灭吴,之后双方再火拼,并不影响蜀**曹魏最后实现大一统的大政方针,可事实上我们大家都发现蜀汉是纠结于大汉的法理,与曹魏一直是不共戴天的。
二、没有充分发挥刘禅帝王的政治优势和鼓舞士气的作用
应赋予刘禅军事统帅职能,发挥帝王带头作用
曹操、曹丕、刘备、孙策、孙权都是文武双全,直接带兵上阵打仗的统帅,孙权还要象孙策一样往一线冲,常被属下劝阻。作为君主或者主公,亲临前线,对士气的鼓舞作用是相当大的,因为君主不怕牺牲,士兵们自然勇往直前。另外,帝王之子,上前线建功立业的也不乏其人,例如,曹操之子曹彰,孙家子弟上前线的最多,而如果让宗室子弟待在大后方,不是像曹植一样成天饮酒作乐,要不就像夏侯懋和曹休那样成为纨绔子弟。
固然刘禅能力欠缺,但亲临前线城池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还可以让身边的佞臣长点见识,少说些不靠谱的话,君主长期在大后方,不接触前线将领和士兵,必然造成君主弄不清实际状况,甚至使帝王沉醉于后宫淫乐,从而最终导致君臣离心离德,行为南辕北辙。诸葛亮应该让刘禅坐镇汉中,让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上战场历练。姜维后期刘禅一大群儿子,只有一个血性汉子北地王刘谌,竟然豪无用武之地,只能悲壮的杀妻弑子,追溯前缘,诸葛难辞其咎。
三、没有充分调动文官和武将的战争积极性
1、应积极合理使用魏延的战术素养
这里就不讨论第一次出祁山,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袭了,只讨论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处理,失误太明显。魏延作为蜀汉仅有的几个有谋略的、可以独当一面的,而且有坚定北伐信念的武将,没有好好使用,反而最终沦为叛将被杀的下场,甚为可惜。魏延与杨仪早就不和,应及早调开一人,以调开魏延最佳,应让其带一万人在天水、南安等三郡活动,与汉中呼应,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魏延灵活机动的战术素养,又可以积极调动陇西一带羌王势力参与中原军事行动,起到牵制长安曹魏守军力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