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危机四伏中处处有伏笔

  三国战乱的年代,各个诸一侯国争锋相对。大家互相明争暗斗,处处都有伏笔。哪怕不加以防备,都会落入敌人的陷阱。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伏笔悬念“四多”,下面中国历史网小编将为大家盘点三国演义危机四伏中处处有伏笔。 

关羽忌言民俗伏笔

  关羽忌言民俗伏笔

  为接地气,《三国演义》常常将民俗当伏笔,由此为市井百姓喜闻乐见、津津乐道。

  比如说忌言。在民间,人们常常戒胡言乱语。对孩童不当言语,往往会跟上一句“童言无忌”;对大人,因为说了什么而有不利的应验,则叫“一语成谶”。这类禁忌是人们在长期社交中的经验积累,是一种心理暗示与慰藉。所以,儒家认为出口有德;佛家有身口意三恶业之“口业”一说;民俗则称之为“乌鸦嘴”,谁不经意说了就要“呸!呸!呸!”的。

  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中,刘备诸葛亮入川,留关羽守荆州。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说:“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回:“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

  关羽的一个“死”字,诸葛亮的一个“不悦”,即关羽兵败身亡的伏笔!

  再如发誓。在民间,出口之言往往是一个人的品质表现。古人常常强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对誓言更是看重,违者必定有报应的。你看,孙坚发誓就果然应验了。这事发生在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孙坚部队在攻破董卓后,发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以为天命而藏了起来。当袁绍问起,矢口否认,逼问之下,孙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虽经众诸侯斡旋而脱身,但袁绍哪里会相信,让刘表截击孙坚。结果,在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的第二次战役中,孙坚中了埋伏,“体中石、箭,脑浆迸流,人马皆死于岘山之内,寿止三十七岁”。

  这种誓言的应验,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事。在没有绝对实力之前,玉玺就是灾难。作者这样的伏笔安排,虽有宿命思想,但也增加了行文走笔的精彩。  

杨修

  杨修鸡肋双面伏笔

  《三国演义》的伏笔俯拾皆是,但有的出其不意,如不细加咀嚼还真品不出它的滋味。

  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写的是汉中最后一役,曹操兵败斜谷界,三军锐气堕尽。此役之后,刘备正式称号汉中王。曹操兵败撤退是早有伏笔的,这就是将夜间口令定为“鸡肋”。点破这一点的是杨修,结果杨修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砍头。

  但杨修究竟为何被杀,《三国演义》写到这里对杨修的聪明进行了大段铺垫,从当年杨修猜透蔡邕在曹娥碑后题诗的隐意,到擅自与众分食塞北送给曹操一盒酥,甚至还写了杨修暗中插手废立太子之事,似乎是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其实,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在于他的聪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鸡肋”就是杨修,杨修所言“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就是自我写照,只是他陷于“鸡肋”般聪明而不能自拔,曹操怎么能容忍身边有这样的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