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东北匪患有多严重

640.webp (5)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中)、政治委员罗荣桓(右)、参谋长刘亚楼(左)在指挥作战(资料图)

  解放战争之初,国内有识之士一致认为,谁先取得东北,谁就可以得到全中国。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曾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1945年8月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便向有关部队发出了进军东北的命令。可以说,东北是中共华丽转身的开始,大决战的第一役在此展开。此役后,国共军力对比开始反转。在此基础上,林彪率“四野”挥师进关南下,自此,国共之争已见分晓。然而在这背后,东北根据地的创建却经历了一个艰苦、曲折的斗争过程,其中尤以清剿土匪最为复杂和激烈。

  有枪便是草头王

  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但在过去,东北的另一“特产”也举世闻名:土匪。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这些土匪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有句歌谣形容土匪的生活:“当响马,快乐多,骑着大马把酒喝,搂着女人吃饽饽。”早在清政府内忧外患时,土匪就已经乘势而起,正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

  东北土匪,又称“胡子”。东北民俗学者曹保明认为,如果当面称其土匪,轻则一通暴打,重则可能就没命了。但你当面叫他“胡子”,一般他们不会理会。他们自然也知道土匪这个名不好听,于是根据他们所信奉的祖师爷达摩多罗的相貌特征,给自己起了一个新称号:“胡子”。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末年间,东北土匪一般都用土枪,平时枪口处堵一塞木,塞木上系着红缨。当要射击时便将塞木取出衔在口中,远处望去就像红色的胡子,所以人们又称土匪为“红胡子”。日俄战争期间,东北老百姓又管俄罗斯人叫“红胡子”,因为他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还有一种说法是,土匪干坏事怕让人认出来,于是就想了个办法,在行动之前在脸上贴了很多纸条,远看就像长了胡子。

  据学者王元年和曹伟等人的研究,东北土匪的发展有三个重要时期:一是在清咸丰时期。由于太平军起义,驻东北八旗军大部入关作战,造成关外兵力空虚,土匪乘虚崛起。甲午战败后,清朝的溃军四处流窜进入关东,许多人入山为贼,落草为寇。当时每股“胡子”少则上千,多到上万人。东北最大的匪寇要属后来的“东北王”张作霖。二是日俄战争到日本侵占东北期间。由于连年战乱,上万股土匪蜂拥四起。有统计,当时东北土匪拥有枪支180万条,数量相当于200个军的装备。三是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满洲国”也随之土崩瓦解。东北忽然间出现了政权“真空”。日本关东军在宣布投降后,为制造混乱和减少当俘虏的人数,在8月19日宣布的 《第62号命令》中,曾指令“伪满洲国”的兵团、内蒙古的“蒙王”伪军以及驻绥远的伪军各部自行解散,造成10万伪军散落在东北各地。同时,日伪遗弃的枪支弹药也大量流散,造成了土匪活动的适宜条件。一时间,东北土匪活动猖獗起来,什么“花蝴蝶”、“草上飞”、“占天时”、“青山好”、“混天珠”、“滚地雷”等蜂拥而起,四处作祸。他们拉杆子,抢地盘,立队号,占山头,成为东北土匪最为鼎盛猖獗时期。当时民间有句顺口溜:“有钱的怕绑,有姑娘的怕抢,走路的怕劫,出门的怕攮”,普通老百姓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