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兄弟自相残杀是为了花蕊夫人吗(2)

  至于调戏花蕊夫人,或许是赵光义色心偶起,可以理解。可作为38岁的成年人,作为一代君王赵光义,他的政治远见是非凡的,绝对不会混同于凡人,只因冲动而射死皇兄的妃子,更多的会是一种政治试探吧。看看面对自己的挑衅,兄长会有怎样的态度。

  赵匡胤面对心爱的女人被杀,为什么没有生气?是赵匡胤心胸宽广,不计较?不是。一者,赵光义这种行为,是符合朝廷道义,自己一旦处罚赵光义,必然被舆论和史官指责,赵光义反而落个好名声;二者,或许是赵匡胤心中暗自记恨,不表现在脸上,以后找机会收拾你!三者,可能此时赵匡胤已经深深明白,朝政也好,军队也罢,早就掌握在赵光义手中,自己生气也没有用。

  关于宋太祖的死,一直是一个迷,史称“烛影斧声”。可参考拙文《管中窥宋·赵匡胤之烛影斧声》,这里只谈和花蕊夫人有关的事情。这则故事中花蕊夫人还活着,和前两则有些冲突。不过我更相信前两则的内容,即在太祖晚年,花蕊夫人已经死亡。

  一者,前两则文字出自北宋名士之手,尤其是第二则出自太宗朝名相王旦之孙王巩之手,可信度极高,而《烬余录》却是清初张烺的手笔,时间久远,难以考证。二者,前两则故事中的太宗皇帝看似行为轻率,其实合乎大义,且暗藏心机,正是优秀政治家的表现。可第三则中的宋太宗完全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看到兄长重病,就调戏哥哥的女人,看到兄长生气了,一溜烟跑走了。而赵匡胤也放佛是因此一病而亡,显得小肚鸡肠。

  当然,历史真相如何很难断定,第三则文字也未必全然是假,至少说明了两兄弟在晚年的矛盾激化,已经到了难以相容的地步了。

  面对一次次的试探,太祖皇帝并没有做出果断的决定,比如杀掉赵光义。或许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布置,或许不忍心,觉得没必要如此。从赵匡胤立下三条誓言可以看出,在军人出身的赵匡胤身上,对朝廷官员,对士大夫,还是很尊重的。或许他在最后的一晚,召见赵光义,就是希望赵光义在他面前立下誓言,拥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而赵光义也答应的很好,表演很出色,于是赵匡胤放心的睡下了。

  而赵光义则不然。他早有大志,不甘于做一个王爷,不甘于把自己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权力拱手交给自己的侄儿。于是他四下安排眼线,在第一时间得知赵匡胤的病情,第一时间带兵拥入宫中,夺取了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