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诸葛亮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说客

  文/廖铎唐太宗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一直深以为然。人类文明诞生数十万年,科技和工具不断的变化,但是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任性。我始终认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名出色的说服大师,从他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盟的事实可见一斑。

三国——跟诸葛亮学习如何成为说服大师

  关于诸葛亮游说孙权这一段,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并无太多笔墨,仅五百字左右。反观小说《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述说一番,里面虽不免有很多杜撰的情节,但窃以为,若对人性的把握合情合理,即使是野史乃至小说,也并妨碍我们对其意义的借鉴。

  话说当时曹操新灭袁绍,对刘备大军压境。先主和丞相促膝而谈,诸葛亮指出“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刘备亦是明白人,一语中的,问:“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运谋,安肯相客耶?”,至此,孔明表现了他作为一名说服大师的敏锐眼光,他认为,要对孙权集团进行游说,必须在其中找出一个内应。这也是群体说服和个体说服的最大不同。大多数时候,一个群体中有不同的声音,利用好群体中与己方观点相近者,以达成收集信息、并能在关键时刻出手相助的目的,无疑是知已知彼、借力使力的最好手段。

  而鲁肃的到来,给诸葛亮提供了这个机会。鲁肃在江动集团不仅是主战派,更是能直接和孙权对话的成员,还深得孙权信任。诸葛亮抓住时机,通过和鲁肃的交谈探明了他的心迹。但这只是第一步而已。

  群体说服的第二步便是要分清主次,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诸葛亮深知,江动集团虽然主降派居多,但这些人绝对不是游说的重点,因为集团董事长孙权一直犹豫,他才是拍板的唯一人选。 这个策略也完美诠释了《三国演义》中孔明舌战群儒的高效率表现,除了应付张昭用了三句话,其他人等均被丞相一句话搞定,其场面被渲染地极具火药味。有人担心诸葛亮此举会招致江东集团的反感,使得游说失败。恰恰相反,我觉得丞相此举可谓高明至极。他之所以敢锋芒毕露,是因为他已经对孙权的心理状态揣测的十分透彻。这就是说服之道的又一大要点:评估被说服对手的心理状态。

  早在来到江东之前,孔明已然明白,孙权对是战是降犹豫不决,但可以说,孙权内心的天平可能更倾斜于主战。原因有两点:一、曹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对于年少成名的孙权来说,他必定胸怀大志,岂可轻易屈从他人;二、孙权在江动集团主降派居多的情况下,竟迟迟未下决断,甚至派遣鲁肃这个主战派私下秘密会见刘备集团。对年仅二十五岁的孙权来说,无论战还是降,此时他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快速整顿人心,处理局面的人。因为从一个集团的角度来看,人心的浮动、迟迟没有决断往往更为可怕。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诸葛亮才会在舌战群儒时毫无顾忌,一改往日谨慎沉稳的作风。他要让孙权明白,盛名之下无虚士,我诸葛亮就是你孙权最需要的那个强力外援。

  我们不难设想,早在孔明到来之前,江东集团内部已经开过不知多少次会议,会场上大臣们各抒己见,唇枪舌战,互不相服,即使是孙权也无法以自己董事长的身份强行压制大家的言论。然而孔明到来后做到了这点,姑且不论那些反对者是否心服,但在这个跟时间赛跑的当口,对年轻的孙权的来说,他只要一个暂时的口头上和名义上的胜利即可,因为这起码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和刘备集团沟通策略的理由。同时,对诸葛亮来说,这才刚刚获得了和江东集团拍板人交流的机会而已。对于一个高明的说服大师,必须能在谈话开始就找准双方的感情共通点,用简短的话赢得对方内心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