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渡之战帮助曹操战胜袁绍的幕后功臣是谁

  他才是斩颜良诛文丑的真功臣,曹操皇帝之面说所有胜战功劳在他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而帮助曹操完胜袁绍的最大功臣则是荀攸荀攸在官渡之战至少立下了四件大功—— 荀攸在官渡之战中的第一件大功:从救刘延于白马,画策而斩颜良。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攻打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四月,曹操亲自往白马救刘延。荀攸以军师身份相从。 这时,荀攸分析道:“今我军兵少,难以与敌军相敌。必须分敌军之势乃可。主公应到延津,佯作出将兵马渡河向敌军西侧的样子,袁绍必定分军而西应之。然后我军以精锐袭白马,颜良则必可擒矣!” 曹操依计而行,果然不出荀军师所料,袁绍听闻曹操将西渡河,果分兵西应之。曹操于是引军反回,兼行而取白马,及到白马十余里时,颜良方知曹军至,大惊,亟出战。史载“曹操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荀攸在官渡之战中的第二件大功:不急不徐,稳定军心;妙弃辎重,得斩文丑。

  曹操既用奇计,拔白马,斩颜良。袁绍既惊且怒,自率军来战曹操。当时袁绍兵多且强,曹操兵少,不能抵敌。只有带着拔白马而获得的辎重物资,循河而西。 袁绍以怒疾追不舍。曹军诸将皆恐,俱劝曹操放弃辎重,以避敌为上。他们都劝道:“宜先弃辎重,我等率精锐骑兵保得主公先还营为上。” 只有荀攸曰:“差矣!此正是擒敌之际,奈何逃而还营!”史载,当时曹操闻得荀攸此语,“乃目视荀攸而笑”(示赞叹之意)。 于是曹军用荀军师计,众骑皆下马藏于野,并将辎重就道而至,有顷,袁绍军大将文丑及刘备将五,六千骑追至,骑兵漫野而分取辎重,荀攸曰:可攻矣!曹军骑兵皆上马,当时曹军骑兵不满六百,却纵出击之,大破绍骑,并斩文丑。 颜良,文丑,俱是河北之名将,经此二役,悉斩之。史载,“令绍军为之气夺!” 荀攸在官渡之战中第三件大功:慧眼如炬,识得许攸来降是真非诈 建安五年,十月。许攸叛袁绍来投曹操。(本小文盖叙荀军师之事,至于许攸来投曹操的原因不予详述。)

  许攸之叛袁投曹,是整个官渡之战的的一大关键。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许攸给曹操集团带来的一条关于袁绍军的重要军事情报,即: “袁绍已遣淳于琼等领万余兵迎运粮,驻于乌巢,将骄兵惰,宜击之!” 何所谓稍纵即逝,逝不再至的良机?这便是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延误战机不仅仅是对敌人的宽容,更是对己方的残忍!因为延误一条重要战机而于整场战役的胜利失之交臂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特别是作为当时兵势偏弱的曹操一方来说,更加有必要牢牢把握和抓住每一个机会,特别是许攸投曹所带来的这条至关重要的军事情报。 而面对许攸的“袁绍已遣淳于琼等领万余兵迎运粮,驻于乌巢,将骄兵惰,宜击之!”这条颇为诱人的军事密报,据三国志载,“曹军诸将皆疑”,即怀疑许攸来降的真实性和这条军事密报的可靠性。 唯有荀攸和贾诩二人深信不疑,并深劝曹操袭取乌巢。曹操信然。 后来的事情便是大家所熟知的了。曹操留下荀攸和曹洪守营,自将步骑五千往,衔枚缚马口,步兵抱束薪,连夜袭取乌巢。淳于琼在天明时于乱军中被斩杀。在乌巢的一把映天大火中,曹操取得了整个官渡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场重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