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日喻讲了什么

苏轼的日喻讲了什么

《日喻》是苏轼时任徐州知州时所作,苏轼的议论文善用比喻的手法,此篇也不例外,从一个盲人认知太阳的事例做比喻来说明凡事要亲自观察多角度考证,不要以耳代目偏听偏信,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取完整的信息,进而得到正确的认知。

影视剧中苏轼形象

影视剧中苏轼形象

文章非常生动的说明了缺乏实践经验毫无亲身感受,只凭道听途说的经验与材料就对事情做出盲目的结论,到头来是不能还原事情本质与原来面目的。苏轼的这篇《日喻》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论证的重要性,告诫世人要想求得真学问就得先求实。

文章以叙述一个盲人认识太阳的寓言故事为开始,因为故事很生动极富感染性,虽然是抽象的,但是依然显得很真实很有说服力,以此为论据得出知识的认知来源于感性的经验,而不是单靠间接经验,否则就会像盲人那样闹出笑话,混淆不同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单有感性经验也是不够的,还要亲身实践感受多方探索才能够掌握事物的本质,进而得到求知的根本。

苏轼又以南北方人习水的寓言为论据,阐述在求知的过程中是要通过长期的不断的实践的,求知的道路没有捷径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苏轼的《日喻》以寓言做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让人很容易就理解他所要表达的道理。两个寓言故事代表学习的两个阶段。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表述了苏轼的观点:长学问不是只靠读几本书就行的,要触类旁通杂学兼收,既要有感性认知又要长期实践。其实文章背后的意思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

苏轼草书有什么特色

《醉翁亭记》是苏轼草书代表作品之一。1091年,苏轼在颍州担任知府一职时,友人想问苏轼要一幅他的墨宝。随后,苏轼写了两幅《醉翁亭记》,一幅是草书作品,一幅是楷书作品,后来草书版《醉翁亭记》送给了开封府刘季孙。

苏轼草书

苏轼草书

在当时,苏轼的墨宝十分珍贵,得到他书法作品的人一般不会轻易拿出来世人。公元1296年,赵子昂有幸见到了苏轼的草书《醉翁亭记》,随后,赵子昂做了题跋。赵子昂做了题跋之后,这幅书法作品被冯伯田所收藏。而后很长一段时间,草书版《醉翁亭记》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明代年间,高拱得到了这幅真迹,后来又被张居正所收藏。张居正被抄家后,草书版《醉翁亭记》辗转入宫,后来被火烧毁。清代康熙年间,有人发现了苏轼草书版《醉翁亭记》的拓本,虽然残破不全,但是从中依然能品鉴出苏轼的书法艺术。

其实,苏轼最为擅长的书法形式是行书和楷书。除此之外,苏轼在草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早年间,苏轼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开始了对王羲之草书作品的临摹,随后又学习了张旭的狂草。苏轼在临摹他人的作品时,善于总结草书的形态艺术,逐步练习之后,苏轼自称一家,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苏轼的草书作品豪迈大气,字体娟秀飞舞,苏轼在写作书法时,善于借用笔端的力量,所以他的草书作品遒劲而富有力道美。

欧阳修苏轼有什么关系

欧阳修和苏轼是很好的朋友。因为俩人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建树,所以后人将欧阳修和苏轼并称为“欧苏”。说起欧阳修和苏轼的情分,还得从苏轼小时候说起。苏轼从小受父亲苏洵的熏陶,对文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

欧阳修苏轼雕塑

欧阳修苏轼雕塑

苏轼十来岁时,欧阳修已经四十多岁了,并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在世间广为流传。苏轼读了欧阳修的作品后,对欧阳修的才情和思想十分推崇,视欧阳修为偶像。公元1057年,苏轼时年21岁,同年进京参加考试,当时主考官之一就是欧阳修。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当他看到苏轼有内涵,洒脱豪放的文章之时,欧阳修啧啧称赞。欧阳修当下决定苏轼为状元,但是欧阳修又觉得苏轼的文章风格和弟子曾巩的文风有些相似。为了不落下话柄,欧阳修钦点苏轼为第二。后来,欧阳修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苏轼时,十分后悔当时的举动。不久之后,欧阳修告诉好朋友梅尧臣说,看苏轼的文章,十分畅快,随后,欧阳修决定提拔苏轼。苏轼进入官场之后,结识了幼时偶像欧阳修,虽然俩人年龄相差30多岁,但是俩人在文学见地上持有相同意见。欧阳修和苏轼经常在一起谈论文章,共同携手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