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光绪帝的病情,还必须考虑到精神因素。他一生感情失落,政治失意,心情压抑。尤其是戊戌政变以来,他处于被软禁状态,备受凌辱和虐待,孤立无助,坐以待毙,担惊受怕,珍妃之死的消息也足以令他精神崩溃,这样一来,就没有康复的希望了。
据清宫脉案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1908)初夏起,光绪帝病情迅速恶化,御医和全国各地应召前来的名医均感束手无策,只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敷衍着。这年的九月中旬,达赖喇嘛从西藏来到北京,光绪帝拖着病弱的身体,连续接见、宴请,为此劳累过度。这时候慈禧也病倒了,她患的是腹泻,已经治疗了一段时间,未见明显起色,但一开始御医并未过于悲观。
挨过了十月初十日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帝身体机能迅速衰竭,病入膏肓。他自述有便秘、咳喘、腿酸、失眠、发热、身痛等症状。十六日,光绪帝跟慈禧太后最后一次召见大臣,他有气无力地斜倚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据大臣回忆,光绪帝说话声音极小,只有简短的几句,慈禧也是一脸病态。从此,光绪帝再没有离开病榻,十九日起,已经不进食了,很快陷入昏迷。据清政府官方宣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的涵元殿逝世,终年三十八岁。
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在光绪帝逝世的前一天,慈禧授予光绪帝同父异母弟弟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的职位,将他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教养。光绪帝咽气后,慈禧立即宣布:溥仪继承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为清朝新一代君主。又规定:“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承予之训示裁度施行。”这表明溥仪为帝,载沣摄政。实际上他们全是慈禧的傀儡,清朝的命脉还是掌握在慈禧手中。可见,直到此时慈禧不仅对自己的生命力依然乐观,权力欲也没有丝毫的衰减。
然而,在慈禧做出这一系列决定的第二天,她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午后,慈禧太后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噩耗公布,天下震动。为什么年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慈禧之前?而且,母子二人相差不过二十个小时相继去世,世界上有这么蹊跷的事儿吗?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清史疑案,死因为何
近百年来,光绪皇帝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谋杀说;二是正常死亡说。
长期以来,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意见倾向光绪帝死于谋杀。人们普遍怀疑慈禧及其帮凶害怕光绪帝在慈禧死后掌握政权,重翻前案,为此痛下杀手。百年间这类猜测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谋杀的嫌疑人有慈禧太后、袁世凯、李莲英、崔玉贵等。
清朝在皇帝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方面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制度,袁世凯身为大臣,无法接近皇帝,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若起意谋杀,只能买通太监下手。李莲英和崔玉贵身为太监,但如果不奉旨意,也难以接近皇帝;更何况李莲英缺乏谋杀的动机,他平素对光绪帝多有关照,光绪帝曾说过“若无李俺答,我活不到今日”这样的话,可见,即使光绪帝上台执政重翻旧案也跟李莲英无关,所以,他作案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光绪帝若死于谋杀,主谋元凶基本可以断定是慈禧太后,因为按常情推断,若没有她的指使,一般人不仅没有条件,也没有胆量下这种毒手。执行者很可能是崔玉贵等一帮太监,因为在庚子年间崔玉贵就奉旨杀了珍妃,以此类推,他无疑嫌疑最大。但应该强调,谋杀说属于推断,并无过硬的证据做支撑,是一种基于情理和既往事实做出的自圆其说的猜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谋杀说”被推翻,光绪帝的死因被学者们定论为“正常死亡”。原来,在清宫档案中,光绪帝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史学家会同中医专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这些脉案,认为符合病情演进的规律,未见特殊异常症状出现,应为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死亡,并无中毒和其他伤害的征象。这一说法较为广泛地被史学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