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鬼的记载:古人眼中的鬼是什么样子的

 鬼是什么样子的?“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鬼吗?鬼”的概念,中外皆有之。对于幽灵鬼魂的奇幻描画,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了。鬼魂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通过作者的想象与创造产生了变幻无穷的折射关系。如果有兴趣观察一下古代人们想象力的世界,不妨一看。

  鬼到底是啥样子的?先来看看鬼的样貌描述

  从头说起。据说,鬼是有头发的,而且“如烛而软,若黑牛皮,刀斫火焚不坏”(清袁枚《子不语》卷24)。看样子,这不像是头发,倒像是头上蒙了一块软牛皮,形状一定不怎么美观。妙在它有自我保护的功能,鬼们不必忧虑来自头顶的威胁,也无需像人类那样费心去练“金钟罩”了。

  鬼的脸皮特别厚,用两个手指弹扣,响声犹如破皮革一般,这是始见于清人沈起凤《谐铎》卷3中的说法,颇得诙谐之妙,也不无讽世的意味。只是,这种弹扣声听来怕要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

  有的记载说,鬼脸上有三只眼,呈三足鼎立的形状(《夷坚志》三志己卷第四“杨五郎鬼”)。大多数传闻则认为,鬼脸跟人类的脸没有太大差异,不过较狰狞丑陋些罢了。清人李庆辰《醉余志怪》中记,一天晚上,有人看见鬼从窗上破孔向外窥视,“目光炯炯射人,朗如明镜”(卷3“鬼眼”)。鬼习惯于夜间出来活动,应当具备这等好眼力,哪怕伸手不见五指,想必也不会有什么不便了。

  鬼的鼻子可能也没有什么形状怪异之处,不过却有一个特殊的用途,那就是代替嘴巴,来摄取食物的营养。流俗认为,鬼享受祭祀供奉的食品,只摄取食物中的芬香之气。因而,鬼跟人同席吃饭时,人未必看得见鬼的身形,更看不到其大快朵颐的样子,却能感觉到菜肴变得嚼而无味(清吴半僧《半僧谈鬼录》卷2)。

  鬼也有嘴。有人说,鬼跟人一样,照旧用嘴吃饭。鬼的嘴大概比人大,而且,时常听人说他们遇见的鬼一咧嘴能咧到脑后,这也是鬼常用来吓人的怪怖变相之一。这么大一张嘴,发出声音却啾啾的,幽幽的,细细的,像一只山鸟在叫(明钱希言《狯园》卷13),想来是有些滑稽的。

  既然鬼有时候还是要用嘴来吃东西,那就少不了牙齿和舌头。鬼的牙齿应当是十分锐利的。据说鬼吃的尽是些癞蛤蟆、枯树叶、土坷垃之类,没有“伶牙俐齿”,难以想象这些食物能被嚼碎咽进鬼肚子里去。多花些时间、多费点劲也不算什么,因为传说鬼有一种特异功能:“鬼得一饱,可耐一年。”(《子不语》卷8)鬼舌至少有一点与人相似,就是会生津。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七《鬼津》里说,鬼的津液“冷如冰块,稠粘塞喉”,咽下去之后,感觉腹胀喘满,数十天不思饮食。后来吐出来,细看是一种像蛋清一样的东西。这么奇怪的鬼东西,也难怪鬼们一饱耐十年了。

  鬼的耳朵肯定比人耳灵敏。也许是由于习惯了幽冥世界的黑暗和寂静,鬼的耳朵对吵闹喧哗声有些不适应甚至恐惧。明人钱希言《狯园》卷13记载一段故事,说松江青浦县某村忽有数十只鬼现作人形,召请伶人演戏,约定不许敲锣,长夜不歇。伶人苦不堪言,故意敲响锣鼓,但听铿然一声,众鬼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古代戏曲,无论前台表演还是背景音乐,都喜爱热闹,尤其适合烘托节日喜庆场合的喧闹气氛。清康熙年间,常熟地方一群鬼点戏,为小鬼庆晬。点戏的鬼托辞说小官人才满周岁,经不住惊吓,有意回避了那些闹戏。伶人于是起了疑心,故意敲起锣鼓,大声喧哗,果然响声一起,鬼迹应之而灭。这似乎说明,鬼类的听觉神经颇有些脆弱。所以,明人王同轨说:“鬼属阴,故惧雄声大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