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语集注用了多久时间完成(2)

关于朱熹的图片有很多,有朱熹本人图片、朱熹故里图、朱熹墓图、朱熹简笔画、朱熹书画作品图、朱熹影视剧图等,人们根据朱熹的故事和作品,制作成关于朱熹的各种图。儒学大师朱熹到底长什么样呢?由于古时候科技的不发达,使得很多名人的真实面貌不为人知。有关朱熹像的也有很多,上图就是明代画家郭诩的《朱子像》是最常见到的朱熹像,五官画的非常真实,穿着方面也符合当时的着衣文化。朱熹故里图片有建阳考亭、朱子讲学地武夷山、文公山风景区等。

朱熹书法作品介绍

朱熹,生于生于1130年9月15日,卒于1200年4月23日,号晦翁,世称朱文公,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后世科举士子的官方教材。

朱熹书法欣赏

朱熹书法欣赏

朱熹,和他和诗句一样,他的书法传世也有很多,朱熹书法为后人推崇备至,他早先尝试曹孟德书风,后来又改写钟繇的楷书,颜真卿的行草,对历代书法家的风格都有涉历,最后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以汉魏为风骨的复古而不泥古的新风格,在南宋时期自成一派,一生临池不辍,尽管书法真迹传世不少,但相比他一生所写的书法作品,失传的居多,颇为遗憾。

而且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他的书法成就被掩盖在思想哲学成就之下,比起专业的书法家,朱熹书法的艺术性得到的关注还是要少一些,但是并不妨碍朱熹书法的艺术性多么难得,意境高远。

朱熹书法讲究萧散简远,古澹和平,性情所至,一气呵成,而且精通行草,尤其善写大字,现在传世的就以行书简牍为主,从他现有的行书作品,可以看出朱熹下笔功力,结构稳健典雅,自成一体,也无狂散之架,追求书写运笔的洒脱自然,不刻意讲究字体的工整度,从字里行间能窥探出,这位孔哲圣人的治学态度,字字有法度,即要入法也追求出法,纵容衍裕而又气象超然。朱熹的书法作品处处洋溢着一个儒家哲人的文人书卷气。

朱熹格物致知的理解是什么

格物致知四字源自《礼记?大学》,原句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初次在《大学》里提到这几字,却没有任何解释,所以这个词自产生就成为儒家理论中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谜。直到今天,这个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这个词的意思也只是运用南宋朱熹的解释,至于词的原始含义,我们还不得而知。

朱熹授课壁雕

朱熹授课壁雕

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继承于程颢和程颐,二程的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大致是”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物,犹事也。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朱熹根据二程的说法,系统的解释了格物致知,并提出自己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意思是完全做到仁、义、礼、智,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遵循圣人的言行,通晓人情世故。总之格物致知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格,就是灭,杀死;物,就是物欲,朱熹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如此,凡人很难到达那个领域。朱熹根据自己对理学的认识,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消除对外界的一切欲望,遵循天理,才能够致知,才能豁然通畅。根据这些解释,朱熹还提出“物而穷其理,穷理以故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的观点,用来加强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熹的教育思想介绍

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世称朱文公,亦称朱子,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他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洲知府等官职,为官清正廉明,颇有政绩,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书院,紫阳书院,后来陆陆续续的还有武夷书院,白鹿书院,岳麓书院,朱熹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他为这些书院制定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培育制度上,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启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