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2)

其二好学之人要端正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要“敏于事慎于言”,这个意思就是好学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果断,在言语上要谨慎朴实,所以对事态度与言语表现都是好学的范畴,这是属于儒家人的内在要求。

其三好学之人不仅仅读书学习而是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实践能力的锻造,避免出现当今社会的高分低能现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之人。

其四好学之人应该要广泛涉猎,只要有成就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学无止境。

孔子好学观是一个立体而且是丰富的好学的衡量体系,让世人受益颇深。

至圣孔子生活在我国什么时期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鲁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在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的甲申时,孔子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陬邑,也就是当今的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殷遗贵族的后裔,早前,他的祖先从宋国出逃,因此宋国夏邑是其祖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夏邑县。

孔子图片

孔子照片

春秋时期,西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瓦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争。在这艰苦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下,孔子曾担任官职,与鲁国、贵族势力进行斗争角逐,以缓和阶级之间的矛盾;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主张以德仁治国,希望恢复西周的秩序。在这政治、经济制度崩盘的国家,孔子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辛。但他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各位名师,一生周游列国,致力于游徒讲学,推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其教育思想的成就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及精神,还倡导“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技巧等,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讲学风气;政治思想上,提出了“礼”,开创“仁”的学说。

孔子死后,历代皇帝为表尊崇不断地追谥。至今为止,孔子的思想学说已经成为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后世均尊称孔子为圣人。

孔子为何不惜“得罪”孺悲

自从孔子被汉儒们簇拥着,孔子形象的装饰与塑造,就成了历朝历代统治战略的一部分。关于“孺悲欲见孔子”这个故事就展现了孔子的另一面。

“孺悲欲见孔子”

“孺悲欲见孔子”

在这个故事中,主要涉及了两个人物:孺悲和孔子。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孺悲想要见孔夫子一面,于是找人通传,自己站在门外等着回话。孔子知道是孺悲,于是就以有病为理由而将了他一军,负责传话的学生刚刚出了门口正向孺悲回话,孔夫子却取来瑟一面弹一面歌,目的是让孺悲听见而有所悟。

孔子为何不见孺悲,却没人知道。一般道理上说,孺悲肯定有什么地方令孔子不满的地方。当初就像“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就因为阳货想要篡权,所以才会讨厌阳货。现在也极有可能是相同的情况,可能是孺悲在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过程中,有一些孔子不喜欢的的言行。所以孺悲才会请见,孔子上演了这么一出。根据合理的推测是在初学“士丧礼”之后。不过,对孺悲“辞以疾”和对阳货“不见”的俩件事情记载是不同的,从两个内容上看孔子对两者拒见的态度有所不同。“辞以疾”较为客气,“不见”则干脆、决绝。故可断定,孔子对孺悲未至厌恶地步。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呢?

事实上孔子这样做也是为了教导孺悲,只不过方法不同罢了。这件事情中,孔子主要是采用“以不教为教”的方法,是要让孺悲通过自己的反省,检查错在哪里了,然后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得以改正。这也是在劝告后人,要时刻的“吾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