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魏灭蜀之战的评价(2)

魏蜀分布图

在三国后期,因魏国,蜀国,吴国三方并立抗争导致三国力量不均并使局面渐渐崩溃。蜀国因宦官被宠信,军队力量不断被削弱,导致蜀国发展停滞不前。而此时的魏国却在司马昭的管理下大肆发展经济,政治也越来越稳定。于是,公元二百六十二年,司马昭分析当下局势,决定率先发起战争。此时,蜀国西侧除了郫县还有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的军队驻扎;东侧有姜维的军队在郪,五等地方,与此同时,罗宪也驻扎在江州;南侧霍戈在南中六郡做好增援求蜀国北上的准备;北侧雒城仍在,姜维的军队也在不远处可以救援。

按理说,蜀国此时的力量,各地占据的力量均处于优势,可是蜀国最终却投降了魏国。这场以强胜弱的战争,以魏国取胜而结束。魏灭蜀之战中,魏国巧妙的利用了蜀国的地形,魏国大部队浩浩荡荡的南下了。首先,邓艾率领三万魏军从狄道向甘松,踏中前进,攻打姜维;诸葛绪又从祁山出发率领三万军队切断姜维的后路;最后,钟会直接率领十万主力军攻进蜀国。

魏灭蜀之战主将是哪位

在魏国攻灭蜀国的战争中,也就是三国结束的最后一场倾国大战中的主将是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

姜维像

姜维像

在卧龙诸葛亮死去之后,蜀国姜维任命为主将。但是刘备之子刘禅纨绔,轻信黄皓。所以姜维并不得志,在踏水养兵屯田,使内政分裂!魏国此时财政雄厚是所托与司马氏,兵力也在大将邓艾的掌管下强盛起来。263年夏末,魏国主将钟会、邓艾还有中路先锋诸葛绪,率领十八万魏国兵马南下攻蜀。兵分三路于:邓艾的三万魏军进兵西路,由沓中攻打姜维;诸葛绪则领兵三万,在阴平桥头切断姜维后路;十万主力兵从东路进军,再分三路从三路羊肠小道斜谷、骆谷、子午谷直取汉中。然不识兵法的刘禅却要指挥蜀军,使魏军主将钟会得以长驱直入,直取阳平关。阳平关可是乐城与汉城的门阀,魏军当然势如破竹!魏军主将邓艾正与姜维对战。姜维知道阳平关失守,担心剑阁不能坚守。便令蜀军且战且退,希望支援剑阁。只可惜诸葛绪已经赶来,姜维已无退路。姜维毕竟是卧龙的弟子,假称要进攻诸葛绪,并派人绕后。诸葛绪忙退军三十里,让姜维一路南撤,退守剑阁!剑阁易守难攻,钟会久攻不下。姜维正想等魏军补给不足时要包夹钟会,让他步入曹爽后尘。魏军被前后夹击,切粮草不足,军心动摇局势不利!然邓艾献奇策:“从天险小道绕之攻绵阳东,剑阁蜀军必排援兵,可趁剑阁空虚取之,速进断姜维后路!”此计被采纳,并且让邓艾执行!邓艾带兵攀岩崎岖山道,正因如此蜀国便没有派人看守!魏军天降奇兵,马邈大惊失色,降与邓艾!此消息传入姜维军中,姜维仍然坚守剑阁,并没有中计。然蜀国诸葛瞻较之邓艾略输一筹,魏军直攻成都。但是成都兵力欠缺。刘禅听信谯周意见,投降了魏国,并且令姜维也降之。姜维前后夹击,终败与魏!至此,蜀汉灭亡!

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介绍

三国后期最激烈的强者消灭弱者的吞并战当属魏灭蜀之战与晋灭吴之战。在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邓艾为将率军进攻蜀国。蜀国派姜维、廖化率军在剑阁阻击魏军。蜀利用艰难的地形把曹魏大军阻挡在剑门关外。正当两军相持不下之时,魏将邓艾采用迂回之法,带领部分精锐军队绕过阴平,越过百余里小路,开山通路,避开敌人耳目至蜀汉腹地江油,从背后打蜀军个措手不及,面对兵临城下的刘禅不得不向魏军投降,至此蜀汉灭亡。

司马昭像

司马昭像

司马昭的灭蜀之战,更加强了司马氏的势力。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父位任相国、晋王之职掌控魏国大权。十二月份司马炎就迫不及待的让魏元帝曹奂下岗,自己上位作了魏国皇帝,废国号“魏”定为“晋”,司马炎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晋武帝。此时天下的局势则变成晋与吴南北相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