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朝不足百年亡 而清朝却延续近三百年?(3)

  这种情况下,清廷再搞“满汉一家”“开科举士”等,都没有太大问题了。清朝统治者一直是“一手软,一手硬”,一边竭力维持本民族特色,一边有限度地进行汉化。康熙帝、乾隆帝都是集大成者,此二帝都深谙汉文化,个人修养极高,但武力手段也从不手软。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广招天下儒生,把大量有才之士吸纳到体制内来,避免了他们在体制外造反的可能,同时也集结重兵,毫不留情铲除汉族“三藩”势力,把异己彻底根除;乾隆帝爱好诗词歌赋,精通汉文化,但搞“文字狱”却从不手软,一旦有思想异端即斩尽杀绝,还独创性地以修《四库全书》的方式暗中清除对政府不利的思想,此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康熙皇帝最为重视本民族“骑射”风俗,自幼习武,精于骑射,每每围场狩猎康熙总是所获野兽甚多。清代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从康熙帝开始,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和旅游为主的活动,在清代康熙到嘉庆的一百四十多年里,就在这里举行狩猎达 105次。

  乾隆帝也曾告诫满族臣僚:“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校猎,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乾隆还多次强调要保持满洲的传统服饰,绝不改服汉人衣冠。他对之前的北魏、辽、金的经验教训有很深刻的认识,在为《皇朝礼器图式》一书所作的序中就专门提到昔日这些少数民族:“至于衣冠乃一代昭度,朕则依我朝之旧而不敢改焉。且北魏、辽、金以及有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 ”

  可以说,清朝是将“国情”与“接轨”二者平衡最好的,集满汉文化于大成,真正成功地实现了落后文明向先进文明的过渡。直到咸丰、同治以后,面对列强的洋枪洋炮,才不得不放弃了满人“骑射”的一贯主张。再到清末大动荡时,百姓才剪辫子、穿洋装,即使这样,也依旧有很多遗老遗少坚持清朝服饰,可见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是很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