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大汉使者涉何不小心引发了朝鲜战争?(2)

  在朝鲜战役的第二阶段中,汉武帝惊讶于初战失利,决定动用外交手段。

  他派遣卫山作为使节,持节出访。两路大军(虽然杨仆那一路军容不整)在侧,卫右渠一反压制涉何时的蛮横态度,客客气气地接待了卫山,表明了之前反抗只因为没有见到皇帝的“节”,而如今持节使者到达,也就不担心荀、杨两位将军是在使用诈术了。于是卫右渠表达了投降的态度,并且派遣太子跟随大汉使节前往长安朝见皇帝,并且献上军马五千,一切粮草由朝鲜供应,同时调遣一万军士护送。

  卫山没见过万人护送这种阵仗,害怕有变,和荀彘商量一番,在即将渡过浿水进入汉朝境内的时刻,告之卫氏太子:“您跟我去长安谢罪,咱就用不着这一万军士护送了吧。”卫氏太子自然担心过了江就要被干掉,于是毅然而然地拒绝了过江,领着队伍班师回了王俭城。

  卫山回奏,汉武帝大怒,知道卫山可能是怕事,但也知道荀彘是想要战功,只是斥责使节卫山误事,随后处斩。卫山所以死,并不冤枉,他不知道汉武帝派他去前线,就是要他持节专断,调和荀、杨两军,结果他反被荀彘当了枪杆。

  在朝鲜战役的第三阶段中,外交不成,便继续硬攻。

  荀彘乃是汉武帝身边混出来的正规科班出身,平日又很受汉武帝宠爱,自然知道汉武帝的脾气秉性,如今自己绝了后路,那么只有取胜一途,便二话不说,挥军强渡浿水,击破朝鲜守军,直抵王俭城城下,从西北两面包围了王俭城。而收容了逃兵的杨仆则趁势包围了南面。卫右渠困守孤城,只得死守。

  双方僵持数月之间,荀彘率领的燕、代彪悍人马连续猛攻,而杨仆手下的山东囚犯们由于被朝鲜军队狙击的心理阴影尚在,于是畏首畏尾,消极怠工。两人本来观念上的矛盾便直接体现在了作战意图上。

  一边是杨仆不停地派出使节劝降卫右渠,另一边是荀彘不停地催促杨仆约定时间开始总攻,还有一边是卫氏官员不停地响应杨仆的投降谈判。对朝鲜来说,有了缝隙才有了运作的空间。而荀彘和杨仆之间的猜忌慢慢发酵,既然杨仆不攻而谈,荀彘也同样派出使者纳降。可惜,卫氏只希望投降相对温和的杨仆,毕竟杨仆是曾经的手下败将。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汉武帝对于两位将军已经失去了耐心,再次派遣南郡(山东历城)郡长公孙遂持节前往调查。可公孙遂也是不解上意,荀彘乃告之“王俭早该破,只因杨仆不愿总攻”。于是公孙遂认同荀彘,持节召唤杨仆到荀彘军营共商军事。杨仆一到,荀彘直接扣押杨仆,合并杨仆所部,急攻卫氏朝鲜。公孙遂回奏汉武帝,汉武帝斩公孙遂。

  一旦指挥统一之后,朝鲜战役之后的戏码,就如同南越战役和闽越战役一样,扛不住汉军急攻压力的卫氏朝鲜出现了内讧,各路卫氏高级官僚们一通合议,终于斩卫右渠,举城投降。前108年,卫氏朝鲜灭国,设置汉四郡——乐浪郡(平壤)、玄菟郡(咸镜道)、真番郡(开城)、临屯郡(高城)。

  同年,汉武帝召荀彘回长安,因“违背朝堂外交劝服的计划,争功相嫉”而被斩于市,真正争功冒进的杨仆虽也因为“擅攻致损”而论罪当斩,但没有“违背朝堂外交劝服的计划”,所以缴纳赎金后贬为庶民,直到病故。

  纵观杨仆的用兵轨迹,剿匪很顺利,得以凭借此战功而踏上帝国军事舞台,而汉武帝中期第二阶段的三大战役他都作为主帅之一参与了,第一战南越与其配合的是霍去病旧将路博德,第二战闽越与其配合的是卫青旧将韩说,第三战朝鲜与其配合的还是卫青旧将荀彘。杨仆三战如出一辙,抢攻是他的标志性战略意图,不过仅仅是为了从友军手里抢功而已;组织敢死队冲锋则是他的标志性战术手段,类似匪徒的亡命作风在剿匪时期奏效,在人心惶惶的南越和闽越攻略时期也还奏效,但是遇到了地形与气候都和江淮流域相差极大的朝鲜战场,首战抢攻遇挫之后,基本他就颓废了。不过这三大战役倒是检验出了汉军招牌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