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这位公主不简单 把李隆基往死里逼

  说到唐玄宗李隆基,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他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更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李隆基很长时间过的就是这样一种天下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和他那个无比强悍的奶奶武则天的上位之路多被提及正好相反,他的一生更多被提及的是杨贵妃和“安史之乱”,而关于他是如何做上皇帝的,却少人问津。

  当然,肯定少不得激烈碰撞的武装政变,更为难得的是还有面对权力主动选择退让的父子之情和兄弟之义,这一切,还要从他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说起。

  1、这个公主不简单

  从武则天被推翻下台,唐中宗李显即位开始,唐朝政局便一直处于不稳定中,多方势力拉帮结派、相互倾轧,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眈。

  公元710年,6月,李显被自己权欲熏心的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少帝李重茂几位,改元“唐隆”。韦后以皇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加太尉头衔担任辅政大臣。

  不过权力欲极其旺盛的韦太后为了独掌大权,不断排挤相王李旦,一向性格温和的李旦处处忍让,但是有人看不下去了,一个是李旦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另一个是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这两人在朝廷和禁军中都有一定的势力,他们共同发动了武装政变,诛杀了韦太后及其党羽,逼迫少帝退位,将相王李旦推上了皇位,史称“唐隆政变”,太平公主被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李隆基因功被封为平王。

  李旦即位以后,朝臣建议请立太子,以安天下,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应该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不过李成器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的三弟英武不凡,前番政变更是居功至伟,而且朝中支持者众多,因此他主动上表推辞,“国家安定时,应该立嫡长子,国家有危难时,应该立有功的,平王有大功于社稷,我绝不能居于平王之上”。

  参与“唐隆政变”的许多大臣都是李隆基的支持者,自然赞同李成器的提议,李旦也非常清楚,没有自己儿子李隆基的支持,他也绝对坐不上这个皇位,因此顺水推舟立李隆基做太子,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李隆基和他大哥李成器的感情一直非常深厚,李成器去世后,更追封他为“让皇帝”,以感谢这位大哥主动让位的恩情。

  当了太子的李隆基意气风发,正是想着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因此积极参与朝中大事,结果时间不长,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前番联手合作的政治盟友,如今为了权力,很快分道扬镳了。正应了左传说的,“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公主群体里,太平公主都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她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同时,经常物色大帅哥送到宫内为自己的母亲提供贴心服务,非常能讨武则天的欢心,再加上她是女儿,武则天对她也没什么戒心,因此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太平公主在朝中就有一定的影响力,她也不断的在培植自己的势力。

  原来的唐中宗李显、现在的唐睿宗李旦都是她的亲哥哥,再加上前番“唐隆政变”,她也是主要领导人,因此此时的李旦在许多国家大事上都要尊重她的意见。

  唐朝实行的群体宰相制度,此时朝中共有七个宰相,其中的五个,都是太平公主的门生,至于依附她的党羽更是数不胜数,可想而知太平公主在朝廷的势力是如何的庞大。起初她没把自己侄子李隆基放在眼里,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有啥值得担心的,谁曾料想当上太子之后的李隆基在许多政事上的处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根本不把她这个姑姑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