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真实的方腊最后是被谁抓住的?(2)

  此时的方腊就像一只吃了慢药的老鼠,慢慢地觉出毛病来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到了三月底他就开始集结重兵试图重新攻占杭州,扭转战局。但是想得非常美好,事实往往是惨不忍睹的,反攻失败,情况进一步恶化。而且祸不单行,杨可世和刘镇二路官军又占领了歙[shè]州,王禀从杭州出发,相继攻克富阳、桐庐和睦州三地,到了四月初,刘光世部攻占衢州、婺州。如此一来,清溪县就失去了屏障,暴露在了官军面前。不久之后,方腊同志粮尽绝援,被迫放弃清溪,返回帮源峒,进行最后的抵抗。

  穷寇莫追的道理宋军首领肯定明白,但是穷寇和穷寇不一样,像方腊这样的穷寇是弹尽粮绝之后的败逃,无路可走的退却,焉有不追之理。再说了,老童离京的时候可是跟老赵拍着胸脯说过狠话的。所以,没过几天,宋军分两路先后赶到了帮源峒附近,准备最后会会那个姓方的臭小子。宣和三年(1121年)四月二十四日一大早,两路军队约好“纵火为号”,夹攻起义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起义军再次大败,方腊再次被迫撤退,退到帮源峒东北的石涧中准备最后的抵抗。

  直到二十六日这一天,方腊的造反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民间故事当中有武松单臂擒方腊的情节,《水浒传》当中也有鲁智深擒方腊的描写,但这都是后人的演绎,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文学作品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这些都不能等同于历史。尽管历史的真相和细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或许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但是对于史料的记载我们理应给予尊重和认可,毕竟我们现在所谓的历史,多数都是建立在文献之上的。

  好了,废话不多说,赶紧揭秘方腊最后是被谁抓住的,此人名叫韩世忠,就是后来那个在黄天荡挫败金兀术,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为宋朝“中兴四将”的南宋抗金名将。不过此时的韩世忠还没有什么名气,只是一个小军官而已。真正的牛人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厚积薄发,年轻时并不凸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才慢慢崛起;另一类是少年得志型的,年轻时即使没有名声大噪,但已经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或能力,而韩世忠就属于后一种类型。多年之后,方腊同志如果地下有知的话,或许会觉得,被这样的人擒获似乎也不丢人。

  可怜的方腊同志被小军官韩世忠擒获之后,老童按照之前说的,将其押解赴京,于八月二十四日被处死于宋都开封。方腊被擒之后虽还有小股起义军在做抵抗,但已是秋后的蚂蚱,不久之后便被荡平。至此,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就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这一路下来我们似乎搞清楚了一些问题,但也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在对付北方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上力不从心的宋朝军队为什么镇压起农民起义来就能如此威猛呢?难道只是因为起义军不堪一击吗?或许这确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是这其中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凭借着手中兵权夺取了后周柴氏政权才建立的宋王朝,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宋的统治者就把目光盯在了国内,看看谁不老实,谁有反心,即刻诛灭。在他们看来后院失火远比外敌入侵要可怕得多,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太了解这其中的威胁了,绝对不允许存在异己势力。至于外来的势力嘛,好说,能打就打,不能打就给几个钱嘛。这也是直接导致了宋王朝积贫积弱弊病的原因之一。

  当然,如此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讲清楚的,而且对于同一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十分正常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疑问和各式各样的解释,才使得历史具有了耐人寻味的一面,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