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北宋制度亲王成年要到封国去吗?如果有这个制度,靖康之变的时候为什么都会被掳走
- 北宋烧瓷技术
- 宋朝继位规则
宋朝亲王都在首都。宋朝与别的朝代都不一样。皇子并不能一定封王,而且这个王位地位不及宰相,且王位事实不能继承。一般而言,虽然皇子最终必然封王,但并不直接封,而是初封以较低爵位或职位,再迁转。宋神宗时,诸皇子初除皆节度例,封国公,稍迁郡王,加平章事,至出阁封王时始兼两镇,加司空。后成定制。即便皇太子,很长时间内也不封王,而是担任”开封府尹“(首都市长),然后再进入内阁--封王--即位。第二、亲王之后通常不封嗣王。虽然北宋设置了嗣王这一爵位,而且规定亲王之子承嫡者封嗣王。而事实上,如同虚设。这是宋代封爵制度又不同于前代之处。前代亲王之子有一人承袭亲王,除非国除,否则世世相承。宋代的情况则是,皇子封王者,王爵仅止其身,而子孙无问嫡庶,以其中最长一人,封公,其余子孙不过是承荫入仕,为环卫官,然后以序迁转,与异姓贵官荫子入仕一般,必须历任年深,排资历,方特封以王爵(郡王),而其祖、父所受之爵则不予承袭。亲王子不封王而只有一人继承公爵,因而在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宗姓几无一王”的局面。因此,宋仁宗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在庆历四年(1044年)七月,第一次下诏封十王之后,十王指的是宋太祖弟赵廷美、宋太祖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宋太宗的7个儿子。当时,按照十王子封郡王、孙封国公的原则,封了郡王6人、国公3人、郡公1人,仍无嗣王。直到宋神宗时,有感于其父宋英宗以外藩入继仁宗,将其本生叔父赵宗晖封为嗣濮王并规定世袭。立嗣王例一开,之后以宗室子入继的宋孝宗、宋理宗沿袭此例,相继设立了嗣秀王、嗣荣王两个爵位,加上后来的嗣沂王,整个宋代只有四个嗣王,而且他们又并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养父的后代。 第三、亲王长期序位宰相之下。只有宋太祖在开宝六年(973年),曾下诏规定晋王(即后来的宋太宗)位居宰相之上。仅仅十年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又改为亲王序位宰相之下,从此成为有宋一代始终不曾改动的定制。另外,宋朝皇室有默契,即”共富贵“,老皇帝去世没有太子的时候,几个主要的王、太后、重臣组成类似”临时联合执政“的班子,挑选新皇帝。不在京城的王几乎就是被排挤出了权力班子,所以所有的王都不会出京,再加上宋朝王很少,所以也不需要出京。事实上康王赵构也在首都开封,一度还被制定为谈判代表去谈判。后来开封失陷,康王逃了出来,到南方即位的。
北宋烧瓷技术北宋早期青白瓷器形继承晚唐五代风格,器足浅矮宽大,器身低矮。与这种产品风格匹配的装烧方式采用匣钵套装,但仍沿用五代时的泥团支钉垫烧法,不过支钉数量大为减少,只有3~7个支钉,注壶则是在温碗中以支钉相隔一起烧成。
北宋中期青白瓷的烧造技术完全成熟,釉色纯正,釉层色泽如玉,晶莹润澈,青白瓷的造型大多高大饱满,在装烧方式上扬弃支钉支烧法,采用泥团垫饼支烧法,单件装烧。由于垫饼放在圈足内支撑器身,一般器底都较厚。这一时期的青白瓷胎骨大多显得厚重,碗盘类圈足比较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以为与此时青白瓷的制作和烧造技术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关。
宋朝继位规则宋代有鉴于历史上因皇位继承而引发家国大乱的教训,对于后族、宦官有相当严格的规范。不过再缜密的规定,终究抵不过由于身体虚弱、英年早逝的皇帝们,这也给了甫成为太后的皇后一个女主摄政的机会。
从宋代的皇后肖像画中,不仅能看出每位皇后的五官特色,细致如宋代后妃冠服制度的变化也都能看到。而宋代除了有栩栩如生的皇后肖像画外,还有鲜为人知的朝代特色,那就是女主专政。两宋共有19位皇帝,却有9位太后、太皇太后有垂帘听政的经验,这些摄政的太后们,又与唐代的武则天(624-705年)、韦后(664-710年)有何不同?
不过宋代的女主政治,与“牝鸡司晨,为家之索”大有出入,实际上应是“为家之索,牝鸡司晨”,由于家中男人倒下了,牝鸡不得不出来司晨。而宋代后妃的摄政权力仍由男人主导的政治社会所给予,她们就算想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会面临到更严重的挚肘与阻碍,加上宋代文人家族对妇女的女教教导,让这些摄政的太后、皇太后们愿意配合皇室祖宗法与父权社会的准则行事,也使她们与唐代武则天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