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毛宗岗评三国和原版区别
- 蜀汉是被魏国还是晋国灭的
-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把曹魏叫“魏国”,而正史里,却把曹魏叫“魏朝”
- 蜀国和魏国哪个厉害
- 为什么叫曹魏不叫魏朝
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道尽东汉末年那个乱世中的盛衰故事、喜乐悲欢。《三国演义》之“三国”为魏蜀吴,而刘备、曹操、孙权尤其是叙述的重点。
刘备白手起家,颠沛流离而能得西川之地以成鼎足;曹操歼灭群雄,统一北方,成就帝王伟业;孙苦心经营,任用才俊,保存国土,独霸江南。
毛宗岗
毛宗岗批三国是《三国演义》流传的最广版本,批的精彩入神。毛宗岗曾专门探讨魏蜀吴三国的六点不同之处;但综合而来,三国不同之处实有五点:
第一,刘备与曹操皆是白手起家,而孙权却是凭借父亲孙坚、兄长孙策积攒下的基业而强盛。也就是说刘备与曹操是开基立业之主,而孙权时守成之主。
他们的经营策略也不同,以孙权为例。孙权执掌江东之初,湿湿的政策多是守成防卫,纵观孙权一生也极少有对外扩张之战略。刘备和曹操则是不断增强自己,占据地盘,蚕食周边。
曹操
第二,刘备孙权都登基称帝了,但曹操却没有称帝。而且三国称帝,魏国独早;蜀国刘备是在曹操已死、曹丕已立之后才称帝;吴国孙权称帝最晚,孙权带上王冠时,刘备已死、刘禅已立。
刘备
第三,三国之相持,吴国为蜀国之邻,魏国为蜀国之仇;蜀国与吴国有和有战,而蜀国与魏国则有战无和;吴国与国蜀则和多于战,吴国与魏国则战多于和。
诸葛亮的“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战略被蜀汉一直施行 ,而且施行的很成功。即便中间有刘备为关于报仇而以举国之兵伐吴的大战,两国也很少再有真正的互相伤元气的大战。而刘备死后,诸葛亮最大的动作就是六出祁山讨伐曹操。
诸葛亮
第四,三国所传下的世代数不同,蜀过只有刘备、刘禅二世,魏国则有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五主,吴国则有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主。
第五,三国的灭亡也不同,蜀国最先灭亡,魏国次之,吴国又次之。魏国的灭亡原因在内部,吴国、蜀国灭亡的原因皆在外部。
孙权
毛宗岗看似粗枝大叶的五点归纳,对于从大结点,大格局上了解三国,读懂《三国演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懂第一点能知孙权与刘备、曹操二人的战略策略根本不同的原因;懂第二点能知刘备呈递在曹丕篡汉之后;懂第三点能知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战略的巨大威力;懂第四点能知魏吴多有夺权之争;懂第五点能知司马氏之高明手段。如此等等,皆从毛宗岗的五点不同而得出,多思擅思,读有所得。
蜀汉是被魏国还是晋国灭的1.被魏国灭的。
2.蜀汉灭亡时间时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蜀主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当时曹魏还没有灭亡,虽然当时大权都在司马昭手上,但他还没有称帝,还是曹魏的大将军。因此邓艾钟会这些平蜀将领还是曹魏大将。
3.晋国要到两年后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王朝。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把曹魏叫“魏国”,而正史里,却把曹魏叫“魏朝”这是个关于朝代的问题,演义中奉蜀汉为正朔,认为曹魏不过伪国,将蜀汉算作汉朝的延续,而因为曹魏占据中原主要地区,实际上曹魏应算作魏朝才是。
朝代:指在封建社会或者沿袭了封建社会王室传统的国家里,王朝更替或者国王更替的时间间隔。朝代一般以王朝或者国王的名称加以命名,也有以年号加以命名的。
蜀国和魏国哪个厉害魏国,三国之中,魏国实力最强大,其次是江东吴国,实力最弱的是蜀国。按照正常逻辑,国力弱小就该躲在一旁休养生息,积聚实力缓缓图之,坐看老大老二龙争虎斗,但蜀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竟然一再攻打最强者,那么蜀国的诸葛亮、姜维为何一再北伐魏国,背后到底有什么考虑或难言之隐?
三国之中魏国实力第一,蜀国倒数第一。
根据史料记载,魏国官方注册人口大约500万,东吴大约250万,蜀国只有100万。正常来说,除非生产力出现飞跃,否则蜀国无论怎么发展,与魏国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需要说明的是,汉晋时期的中国,经济重心还在中原,蜀地、江南多蛮荒,因此占据中原的魏国更容易恢复实力。
尤为重要的是,魏国占据的关中地区,因为汉末董卓动乱,导致当地一片荒芜。如果蜀国不打魏国的话,让魏国安心发展,那么长安一带将迅速休养生息,进而可以作为魏国攻打汉中的后勤基地。
所以,蜀国一再北伐魏国,首先肯定是打出去,争取扩大地盘增强实力,获取更多的人口土地,占领战略要地,其次是拖住魏国、消耗魏国,不让魏国安心发展,进一步拉大两国的实力差距,这就是以攻代守的战略。反之,一旦没有频繁的北伐,魏国迅速积聚实力,就可以从容地准备伐蜀,而这一点无疑非常危险。
蜀国内部矛盾严重,需要频繁的对外战争,以转嫁内部的矛盾!
纵观世界历史,一国内部爆发矛盾时,往往会选择对外战争,以转嫁内部矛盾,这一招屡试不爽,至今仍被政客使用。
蜀汉高层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其中又分元老派与荆州派,但他们都不是益州本地人。其实,纵观蜀国高层官员,其中益州出身的非常稀少,只有寥寥数人。因此,在政治权益上,益州士族与外来勋贵必然存在矛盾。
除了政治权益之外,还有经济上的矛盾,蜀国的军费财物从何而来?自刘备起,蜀国几乎一直都在发行“直百五铢”,重量为原先一枚五铢钱的三倍多,但币值却是100倍,转手就可以套利三十多倍。显然,蜀国利用货币大肆掠夺民财,包括益州士族的财产,盘剥之狠千古罕见。在这一过程中,益州士族与蜀国很难没有矛盾。
如果蜀国不打魏国,那么内部矛盾随时可能爆发,但蜀国以恢复汉室为旗帜频繁北伐,既能掩盖、转嫁部分矛盾,也能以战时状态统治益州,压制益州士族的利益诉求。
关于北伐魏国与恢复汉室,或许诸葛亮时代的确想要恢复汉室,但后来北伐多次无功而返,以及随着魏国越来越强,“恢复汉室”可能只是一个出兵的理由。
两国相比,孰强孰弱,看的是综合国力,具体来说,人、财、物占主要因素。
第一,魏国地处北方,乃是中原地方,文明历来已久,人才济济,财税稳定,物产丰富,从这个角度看,魏国是持续占据上风。
第二,蜀国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以农业为王的时代,这无疑是蜀国提升国力的物质保障,刘备入川称帝,这几年时间,蜀国国力一度超过其他两国,算得上是霸主。
两国相比,没有永远的胜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魏国强多了,三国末年总人口700多万蜀国人口不到100万,吴国200多万,魏国400多万国力在那摆着强弱不言自喻。
前期魏国打不下蜀国是因为蜀国地势险要,要是没邓艾偷渡剑阁,魏国过一百年也奈何不了蜀汉。
为什么叫曹魏不叫魏朝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曹魏延续的时间不长。曹魏建立于220年,灭亡于265年,仅存在了46年。
二是曹魏是继汉而立,与它同时并立的,还有吴和蜀汉。它们都是汉族人建立的国家,都在汉族人集居地建国,并存时间短,几乎同时三家归晋,合称为三国时期比较合适。
三是曹魏只统治了长江以北地区,长江以南还有以汉族人统治为主的东吴和蜀汉,因此曹魏没有占据历史意义上的大汉统治地区,没有完全继承中华最先进文化,只能算一个分裂割据之国,难称一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