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历史上梦想成佛的封建帝王
- 北魏时期最大的官
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一些人们,包括现在,信佛的人也有不少。在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也有几位特别痴迷于佛教文化,像汉明帝刘庄,就是其中一个。
根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载:“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后来,汉明帝刘庄派去天竺的使者邀请佛僧到汉讲佛,还拿来了许多佛经佛书,汉明帝刘庄还为其修建了寺院,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在汉明帝之后,更夸张的痴迷于佛法的皇帝出现了,他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通过“禅让”得到了皇位。梁武帝文武双全,他可以率兵勇猛战胜北魏,也可以在在位期间做出不错的政绩。梁武帝勤于政务,广泛纳谏,不奢华,十分简朴,也可称得上一位明君。但是,这些只是他刚登上皇位时,所做的事情,接下来,随着梁武帝在位越久,他变了,他开始怠于政务,同时也做了许多荒唐的事情。
梁武帝开始信仰佛教,他不是单纯的信仰,而是沉溺,迷恋。梁武帝耗费无数钱财,下令广建寺庙,让他的百姓都去信仰佛教,还亲自主持修建了许多寺庙,比如大智度寺、同泰寺等,每一座都建得非常宏伟壮丽。
不仅如此,梁武帝他身上,还发生了四次“大臣集资去赎皇帝回宫”的事情。
梁武帝萧衍沉迷佛教,已经达到愿意舍身寺庙的地步。
北魏时期最大的官孝文帝是北魏第七位皇帝,他四岁登基,当了二十八年皇帝。和我们知道的一样,孝文帝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改革。“孝文帝改革”其实是一个统称,更确切的说法是孝文帝在位时期的改革,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等;迁都洛阳,全面汉化,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等等。
孝文帝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北魏洛阳城”建阳里“之东,是”绥民里“。”绥民里“是北魏洛阳县县衙所在地,洛阳县令杨机为官清正廉明,离任时,洛阳百姓为其立一清德碑。
在北魏王朝,想要为政清廉,比一个正常男人脱光了衣服,跑到一群同样脱光了衣服的美女群不产生勃起欲望还难。因为北魏王朝绝大部分时期,百官无禄,官员做官,基本上是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没有工资。所以洛阳令杨机做官,要么是家资丰厚,否则杨机的仕途会极其艰难。让人欣慰的是,能坚守”底线“不只一个基层官员杨机,还有北魏王朝的宰相高允。
高允(390-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名臣,为官数十年,同僚部下,封候、封剌吏、封太守者,不下数百,绝对是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在魏高宗拓跋濬一朝,高允深受皇帝信任,委以重任,封为中书令(宰相)。
但谁也没有想到,门生故吏,遍于天下,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高允,往往是参加完皇帝的朝会后,赶紧回家,和孩子们一起挖野菜渡日,高允高宰相为官之顺利,生活之艰辛,更超海瑞。
一次,高允挎一竹篮,带领全家老小,去城外挖野菜的路上,居然碰上了北魏王朝的大司徒陆丽。陆大司徒怎么也没有想到,当朝一品宰相的高允,一边运筹帷幄,处理国家大事,一边还要艰难于基本生活,篷头垢面,挎着一只蓝子和孩子们一起挖野菜!
陆司徒感慨万端,回家之后,赶紧立马给皇帝拓跋濬上书:高宰相深得陛下信任,但中书家极度贫因,以至于妻儿的温饱,都无法自给,请陛下关注!
堂堂北魏一品大员,生活过得朝庭的”低保户“都不如!皇帝怎么也不相信,他亲自跑到高允家验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高宰相家没有高墙大院,没有华服豪奴,仅有数间草房,屋内土坑上,是打了许多补丁的布被,高允妻儿身上衣服破旧,与宰相高贵身份极不相称。
眼前景象震憾了的魏高宗,他再跑到高允家厨房,揭开锅盖,锅内仅余半锅盐水野菜。
王朝重臣,过成这样,“惨”不忍睹!
回到皇宫,拓跋濬连下数令:一、赐帛五百匹,二、赐粮千斛,三、封高允长子高悦长乐太守。
过惯了苦日子的高允,依然统辞不受,中国人都知道明朝的海瑞是一大清官,这北魏王朝的宰相高允,生活比海瑞还不如,是北魏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大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