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名,都改成什么了
- 北魏复姓
- 北魏最重要的一次胡人汉化是谁发起的
- 北魏的皇帝为什么后面不姓拓跋
-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有哪些呢
-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意图何在
- 为何北魏孝文帝自称为皇帝的后代
因为拓拔氏改为元氏 拓拔,又即拓跋。
鲜卑族姓氏。史书记载,黄帝之子昌意的小儿子,名为悃,受封于北土。北方俗称土为拓,将后代(悃是黄帝的后代)为拔,再经过改拔为跋。当时的北方牧民就以拓跋为姓氏,以突出他们他们与黄帝的关系。拓跋本为少数游牧民族鲜卑族的部落名称,鲜卑在历史上曾分为东,西,中三个部落,拓跋为西部。公元386年,拓拔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建都于平城,即山西大同东北部。到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把皇族拓拔氏改为元氏,自己也改名为元宏,其他的庶族仍为拓拔氏。北魏复姓北魏政权是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拓跋部原来活动于今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兴起于代北,故魏初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城。后来统一北方,北魏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南移,于494年正式迁都洛阳。接着推行汉化政策,进行政治改革。鲜卑复姓改为近音的汉姓,皇族拓跋改姓元姓,其他复姓如丘穆陵改为穆,独孤改为刘,步六孤改为陆等,共计有一百一十八姓改为汉姓。
拓拔氏,穆陵氏,六孤氏,贺兰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
纥骨氏
拔拔氏
达奚氏
伊楼氏
丘敦氏
乙旃氏
车焜氏
是连氏
若干氏
拔列氏
侯莫陈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因为这期间,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
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羯族等五胡南下,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割据政权。他们也留下了不少复姓。比如说拓跋、独孤、慕容、赫连等。
北魏最重要的一次胡人汉化是谁发起的是孝文帝发起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恢复孔子的“素王”,提升祭奠孔子的规格,以便笼络更多汉族人才。
2.使用礼冶,大力改变鲜卑旧俗,其中语言改革和姓氏改革比较突出。其规定30岁以下官员禁止说鲜卑话,一律改说汉语。将鲜卑复氏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他自己带头将“拓跋”改为“元”。孝文帝开了一好头,后来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姓氏改为了汉姓,汉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3.鲜卑贵族门阀化,构建自己门阀经济。
4.大力促进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这也是全面汉化改革中很重要的一步。
北魏最重要的一次胡人汉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发起的,也是他大力甚至可以说是强力推行的。
他用欺骗的方式强行迁都,把国都定在洛阳。并把逃回去的太子处以死刑。他规定用汉语说汉话。五十岁以上可以慢慢学,以下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学会。还规定着汉服弃胡服。更重要的是改汉姓,首先把他们皇族的姓拓拔改成姓元。
当然对这些改革不应过高估计。他的目的是为了与南朝抢夺文化正统,巩固他们鲜卑人的统治。这些改革也遭到族群内的软抵抗,并在后来基本被颠覆。
北魏的皇帝为什么后面不姓拓跋北魏的皇帝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皇室都是姓拓跋的,但是到了北魏孝文帝的时候,将自己的姓氏拓跋改为了姓元。
北魏的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亲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先是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宣布几条法令:要求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拔,从那时候起改姓元。孝文帝改名为元宏,改用了汉人的姓。孝文帝大刀阔斧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那些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有哪些呢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变成汉姓的鲜卑姓氏还是比较多的。比如说“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独孤氏,后改为刘氏;贺楼氏,后改为楼氏;勿忸于氏,后改为于氏”。穆、陆、贺、刘、楼、于,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姓氏,这些人中有许多是鲜卑后裔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意图何在回答:
1、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政治上,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北魏孝文帝将鲜卑姓氏改为汉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效果上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姓氏称谓上的差别几近消灭后,再配合以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高潮。
为何北魏孝文帝自称为皇帝的后代因为少数民族政权要想在中原站稳,必须与黄帝或炎帝扯上关系。 这样名正言顺。
1、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2、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史书称,黄帝儿子昌意的小儿子,被分封到北地,国内有座大鲜卑山,因此号鲜卑。其后世子孙继位为君,统辖幽都以北的地区。黄帝尚土德,北地民间俗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所以称为拓跋氏。北魏孝文帝名字是拓跋宏。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第七位(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因为少数民族政权要想在中原站稳,必须与黄帝或炎帝扯上关系。 这样名正言顺。
拓展资料:
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改革之前名为拓跋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