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北魏俸禄制时间多长

目录导航:

  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2. 俸禄制度是什么推行的
  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4. 北魏孝文帝是什么改革
  5. 494年北魏开始什么改革名称
  6. 班禄制和俸禄制的区别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怎样

一、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

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俸禄制度是什么推行的

正式的俸禄制度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立的。之前官员都是靠土地或者剥削人民的,孝文帝为此改革实行了俸禄制度,由政府给工资。

北魏孝文帝在位之时(471-499),北魏统治集团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了规模较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孝文帝改革”。其中,在整顿吏治方面,太和八年(484),始颁行俸禄制度。在北魏前期诸官无俸,贪污贿赂公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1、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孝文帝改革前期,在冯太后主持下,用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有: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新的租调制。这些改革措施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亲政后,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这有利于摆脱保守势力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以及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包括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通过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西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内容包括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影响是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汉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均田制的推行以及三长制和租调制的颁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整顿吏治方面,由于当时吏治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因此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迁都洛阳方面,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在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方面,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是什么改革

l.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并且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孝文帝整顿吏治的措施,使北魏的吏治得到改善,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使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3)孝文帝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的恢复和发展,且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4)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加快了民族融合。

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北方民族大融合

(1)民族融合的进程:①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的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进人中原建立政权,他们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相互影响。

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各族人民的大融合进程。③北朝后期,各族难分彼此,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2)民族融合的表现:①生活习俗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494年北魏开始什么改革名称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服饰。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改革一期

1、政治上:

(1)整顿吏治:地方长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觉定,不固定年限;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并加大反贪污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

(2)下令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以邻长,武邻为一里长,五里为一党长。长官均由办事能力强和谨守法令的人担当,负责管理农民、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北魏的基层机构更加完善。

2、经济上:

发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改革二期

1、迁都洛阳。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494年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2、学习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汉人说汉话,以消除民族间交往的语言障碍;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止穿领小袖的胡服,仿南朝的服装制订官吏,妇女的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班禄制和俸禄制的区别

班禄制是北魏的一种俸禄制度。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以赏赐和侵夺公私财产为生,因而官吏们恣意搜括民脂民膏,导致吏治腐败和阶级矛盾激化。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冯太后主持实行俸禄制:(1)定百官品秩,作为官员取俸多少的标准;(2)向民户增征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充禄钱,作为俸禄来源;(3)不足数额在当年向民户预征帛二匹为官商之本,以官营商业盈利补充。

俸禄制度是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到战国中期,随着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已不采用分封土地的办法,而是以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俸禄,有时赏给部分钱币或黄金,以官位的高低定俸禄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