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寒门出贵子的代表人物
- 历史上姓唐的有哪些名人
- 明朝建立者
-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
- 元代四大家是
- 中国古代历史上是谁建了北京城
- 元代人物形象
刘秀祥,1986年出生贵州贫苦家庭,母亲有病靠他照顾。2008年因“千里背母上大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获得“中国好人”称号。2012年,大学毕业后放弃高薪就业机会,毅然选择回乡教书育人,只为通过教育改变更多大山孩子的命运;他致力公益,牵线“一对一”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开展公益励志演讲上千场,听众达上百万人,只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家乡的孩子们奋斗的力量。2020年,刘秀祥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帝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3、陈平
陈平(?-前178年),汉族,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史记》称之为陈丞相。
陈平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 陈平的哥哥见陈平喜欢交游,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劳动,使陈平有时间出外游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也纷纷起兵,陈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谗亡归项羽,随从入关破秦。刘邦还定三秦时,又间行降汉。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
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诸役, 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4、匡衡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元帝封其为安乐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
5、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答
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的一个贫困山村 ,父母都是农民,无权无钱无背景。直到他30岁当官之前,一直都是一边种地,一边学习。众所周知,古代寒门出贵子是非常难的,因为书籍知识都垄断在达官贵人手中,穷人吃饭都成问题,那还有多余的闲钱去买书啊,所有王昌龄同学能够靠着自己的勤劳耕作,最终考取功名。
寒门出贵子是指贫寒的家庭出身的人最终获得了成功和成就。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寒门出贵子的代表人物:
1.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据传,孔子出生在贫寒的家庭,通过自学和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化的偶像。
2. 程颢和程颐:程颢(1032年-1085年)和程颐(1033年-1107年)是宋代儒学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也被称为程朱二程。他们出生在贫寒的家庭,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成为不朽的学者和杰出的教育家。
3. 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湖南布政使、直隶总督等职。曾国藩出身贫寒,但通过勤奋学习和才能的展示,成为了清朝政治体制内的重要人物。
这些人物的成功证明了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才华,就有可能克服困境,取得辉煌的成就。
1、车胤:东晋大臣,自幼聪颖好学,因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自此学识与日俱增。风姿美妙,敏捷有智慧,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宁康初年,迁中书侍郎,累迁侍中,转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因病离职。起任护军将军,出拜吴兴太守,迁丹阳尹,入朝拜吏部尚书。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为孙氏映雪堂始祖。儿子孙伯翳位终骠骑鄱阳王参军事。
历史上姓唐的有哪些名人唐英(1682-约1755),清戏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辽宁)人,隶汉军正白旗。字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擅作戏曲,能诗工书,善画山水人物。雍正时,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初,迁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后又任广州关监督。着有传奇、杂剧《转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种,合为《古柏堂传奇》,另有笔记《陶人心语》。
唐廷枢(1832-1892),清买办资本家。字景星,广东香山(广东中山)人。香港英教会学堂肄业。初任上海海关总翻译,后任英怡和洋行总买办,主办轮船公司及丝茶会馆,任董事长,经营出口贸易。捐道员衔。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鸿章任命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并助李办开平煤矿,建唐胥铁路。后受盛宣怀排挤而失势。
唐姓的历史名人有很多,包括唐休璟、唐俭、唐慎微、唐寅、唐顺之等1,还有唐昧、唐蒙、唐甄等2,以及唐叔虞、唐勒、唐举、唐雎、唐秉等3。总体来说,唐姓历史名人较为丰富,涵盖了不同朝代、不同领域的人物。
唐叔虞:晋国开国诸侯
唐姓
唐昧:战国时期楚国大将军
唐姓
唐勒: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
唐狡:战国时期楚国将领
唐举:战国时期相术家
唐雎:战国时期外交家
秦汉
唐秉:号东园公,秦末汉初之际隐士,“商山四皓”之一
唐蒙:西汉外交家,出使夜郎国
晋
唐彬:晋代军事家
唐
唐俭:唐朝前期重臣
唐临:唐朝名臣
唐绍:唐朝著名文人
唐彦谦:唐朝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唐休璟:唐朝著名军事将领,两次大破吐蕃
唐衢:唐朝诗人
宋
唐庚:北宋诗人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药学家
唐寓之: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攻占钱塘(今杭州)后称帝建立吴国
唐婉:南宋才女
元
唐棣:元代画家
明
唐寅:明代画家,文学家,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明四家”之一
唐顺之:明朝文学家、军事家
唐赛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清
唐甄:清初思想家
唐梦赉:清初文学家
唐英:清代传奇小说家
唐再丰:清代杂技家
唐鉴:清末大理学家,曾国藩之师
唐才常:清末著名学者,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枢:清末大买办
唐正才:太平天国将领,封为“航王”,总管水军
唐景崧:清末台湾巡抚
现代
唐国安:清华大学第一任校监,校长
唐文治:交通大学首任校监、校长
唐振绪:西南交通大学校长
唐崇仁:现代基督教著名的华人布道家
唐仲英:原美国钢铁大王
唐翔千:香港著名实业家
唐澍:陕西渭华起义领导人,曾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唐亮:近代革命家、军事家
唐绍仪: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唐生智:国民党将领
唐继尧:滇军军阀
唐淮源:抗日名将
唐敖庆:化学家,中国量子化学奠基人,中科院院士
唐有祺:现代化学家
唐稚松: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钺:现代心理学家
唐长儒:现代历史学家
唐兰:现代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
唐文治:现代教育家
唐弢:现代散文家
唐一禾:现代油画家
唐槐秋:现代话剧演员
唐云:现代著名画家
唐家璇:现代政治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现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唐英年: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
唐君毅: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唐国强:当代著名演员、书法家,以饰演诸葛亮闻名
唐孝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孝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有祺:化学家,中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启升: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唐崇惕:中国寄生虫学家,中科院院士
唐仲璋:中国著名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
唐德刚:著名历史学家
唐宁:香港歌手、演员
唐诗咏:香港主持、演员
唐林:台湾演员、主持
唐文龙:香港演员
唐剑康:香港著名唱片骑师。
唐晓坤:大陆地区知名IT人士,为银行电子化进程做出杰出贡献
唐涤生:著名粤剧编剧家
唐雪卿:粤剧演员,薛觉先夫人
唐飞:前中华民国行政院长
唐盼盼:中央社社长
唐禹哲:台湾歌手、演员
唐从圣:台湾演员、主持
唐嫣:大陆著名演员,被大家称为奥运宝贝,新一代中戏校花
唐利斌:材料科学家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抗倭英雄。
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
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师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
有:唐休璟、唐俭、唐慎微、唐寅、唐顺之等。
1、唐休璟
唐休璟(627年-712年),名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唐朝宰相、名将。
唐休璟早年以明经擢第,历任营州户曹、丰州司马、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卫尉卿、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等职,
首先,谢谢相邀。
关于唐朝,著名的人很多:
名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明皇李隆基等;
名臣:太宗贞观时期:
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征
、李绩
、李靖等;玄宗开元时期:
姚元崇
、宋璟
、源乾曜
、张说
、张九龄
等;宪宗元和时期: 李绛,武元衡、裴度等;
著名之事,也难以计数:
太原起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神龙政变,
开元之治,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元和中兴,
会昌中兴,大中之治,黄巢起义,白马驿之祸等等;
谢谢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太祖,他率领明末起义军,驰骋疆场,身经百战,纵横捭阖,先是打败了元朝统治者,紧接着,与各路军阀逐鹿中原,征鼎皇权。
朱元璋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他童年失去双亲,受苦受难,沿街乞讨,后来为了活命,不得已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其后陆续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266]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吴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元代有哪些重要的杂剧作家及作品元代有杂剧名家二百多人,最负盛名的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五人,前四人被尊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谱之杂剧约五百余种,今存一百六十三种。
关汉卿
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生卒年不详,元杂剧奠基人。以杂剧的成就最大,其作品有六十四种,今存十四种及残曲三种。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马致远(1250年-1321年)
大都人(北京),另一说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所做杂剧十七种,今存七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郑光祖
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作品有十五种,今存四种,其中以《倩女离魂》最为著名。
白朴(1226年-约1306年)
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作品十五种,今存仅两种,《梧桐雨》是其代表作。
王实甫(1260年-1336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作品十四种,今存三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
唐诗宋词元曲,毫无疑问,元代是我国古代戏曲事业最繁荣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杂剧,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元前期杂剧作家最著名的是关汉卿、王实甫。他们又分别代表本色和文采两个流派。与关汉卿同属本色派的元前期杂剧作家有:高文秀,写有众多的水浒戏和历史戏,如《双献功》;康进之,他的《李逵负荆》是现传元人水浒戏里最优秀的作品;纪君祥,以《赵氏孤儿》闻名于世;杨显之,代表作是《潇湘雨》;石君宝,擅长写家庭问题剧,代表作是(秋胡戏妻》。与王实甫同属文采派的元前期杂剧作家有:白朴,他的作品极富文采,却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自然清丽,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他的《汉宫秋》是元前期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尚仲贤,代表作是《柳毅传书》;李好古,代表作是《张生煮海》
元代中叶以后,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北方快,杂剧演出的中心逐渐由大都(今北京)转移到临安(今浙江杭州)。这个时期不仅作家、作品的数量不能跟前期相比,且作品的思想、艺术都较前期逊色。主要杂剧作家有:郑光祖,写有大量的历史剧,代表是爱情剧《倩女离魂》;宫天挺,代表作是《范张鸡黍》;秦简夫,代表作是《东堂老》;乔吉,代表作是《两世姻缘》;萧德祥,代表作是《杀狗劝夫》等。
元杂剧的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他们被世人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曲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着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关汉卿,号已斋叟,汉卿是他的字,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他的代表作是《窦娥冤》。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郑光祖,字德辉,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主要描述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倩女母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成婚,文举上京,倩女思疾,魂魄离体与文举一同赴京,文举功成名就跟倩女一起回家,倩女回归肉体,与文举成婚。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晚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他的代表作是《汉宫秋》。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白朴,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他的代表作是《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梧桐雨》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
《墙头马上》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讲述裴少俊、李千金的自由结合反抗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们不顾家长的压迫,坚持不屈,表现了青年要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和对爱情的忠贞。裴少俊进士及第后,他的父亲就改变了对他们的态度,这就揭露了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者的虚伪和势利。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对后来明清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一种。因盛行于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故又专称为“元杂剧"。
元杂剧是由院本和诸宫调演变发展而成。全用北方曲调,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至终。
在形式上,采用分"本"、分"折"的方式,多为一、二本,每本有其独立性,篇幅较短,多为四折,有的另加楔子为五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
元杂剧的作者多为北方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以及白朴、郑光祖、高明等等。
关汉卿,号已斋叟。生于金代,为人倜傥不羁,滑稽多智,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活动,是玉京书会(当时民间杂剧创作团体)的领导人。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并称为"关、郑、白、马“,又称为元曲四大家。其还能粉墨登场,亲自参加演出。是我国戏剧的奠基人。创作戏曲六十三种,今存有《窦娥冤》、《拜月亭》、《望江亭》、《单刀会》、《陈母教子》等十五种。
王实甫,创作杂剧十四种,今存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另有《芙蓉亭》、《贩茶船》各一折残曲。
相传他作《西厢记》时构思甚苦,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时,竟以思竭倒地而亡!后由关汉卿续作第五本方成足本。(此乃传说,并无实证。)
马致远,所作杂剧十五种,现存《汉宫秋》、《岳阳楼》等,及与他人合作的《黄粱梦》等。其《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景物萧瑟,意境苍凉,情景交融,被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有杂剧十八种,现存《倩女离魂》、《三战吕布》、《周公摄政》等五种。题材多为历史故事,但其以爱情剧作的艺术成就最高。受王实甫影响较深,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乃至情节安排和具体的描写上,时有承袭的痕迹。
高明,实乃元末明初的戏曲作者。其所作《琵琶记》,取材于民间传说《赵贞女》,写赵五娘与蔡伯喈悲欢离合的故事。
白朴,实乃金末元初的剧作家。创作杂剧《墙头马上》、《梧桐雨》等等。
作为某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元杂剧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元代戏曲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张国宾、高文秀等。
1、关汉卿, 元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剧作把塑造正面主人公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戏曲家象关汉卿那样塑造出如此众多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 如同是赵盼儿、宋引章、杜蕊娘、谢天香等各具不同的个性。同在鲁斋郎的压迫下,都有着妻子被掠占的不幸遭遇,但中级官吏张珪和工匠李四对事件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作品:《闺怨佳人拜月亭》、《闺怨佳人拜月亭》、《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等。
2、郑光祖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做过杭州的小吏,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作品:《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等。
3、白朴(1226-约130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晚岁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 作品:《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4、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 ,大都(今北京)人, 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但未能实现。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相近而稍晚,青年时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病逝于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死后葬于祖茔。 作品:《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等。
5、张国宾,元代戏曲作家,演员。名一作张国宝,艺名喜时营(营一作"丰")。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不详。钟嗣成《录鬼簿》载张国宾曾任教坊勾管(据《元史·百官志》,教坊司所属有"管勾"官,"勾管"或误)。 作品:《薛仁贵荣归故里》、《相国寺公孙合汗衫》、《罗李郎大闹相国寺》等。
元代四大家是元代四大家——指元代的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元代四大家指的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另一说是王实甫取代郑光祖,其余三位不变,不过此说未流行起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士面积最大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元朝时期,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他们也是历史上公认的元曲四大家。奠定自己在乐坛地位的代表行为有:关汉卿- 《窦娥冤》;白普- 《梧桐雨》;马致远- 《汉宫秋》;郑光祖- 《倩女幽魂》。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四位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杂剧流派的创作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是,历史上还是有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中国古代历史上是谁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是元朝忽必烈1260年迁都燕京,在原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兴建的都城,后来到明清两朝在元大都基础上扩建形成的现在北京城 。
由元朝中书省官员刘秉忠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
那么不得不说北京城郭的由来。
相传黄帝曾率本部落和炎帝部落在现在北京附近的逐鹿打败九黎部落,并建立部邑。黄帝的孙子额项曾到幽陵祭枢,即北京地区的总称,到帝尧时代才建立幽都,即古代北京,才出现城郭。
在公园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后代于蓟,后来燕侯吞并了蓟,就以蓟为中心,建立自己的国家,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蓟城,那个时候北京叫蓟城。
战国时期燕国都城——蓟
北京城发展壮大是南宋时期,金朝迁都燕京,更名为“中都”,在辽国陪都南京扩建而成,但是,在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之后,城池被摧毁。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进一步统治中原地区,将统治中心南移到现在的北京城,也就是金中都,因为战火金中都被摧毁,做为一国之都无法承担都城职能,便下旨修建新的宫殿与都城。
在刘秉忠主持下,在原金中都城址的东北侧选址,阿拉伯人也黑迭儿,按照中国传统建造,设计了元大都,大都城设计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规模宏达,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为了保障都城的供水,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打通了京郊西北各泉与通惠河的链接,作为上游水源。
元大都规划图
元大都于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了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大都新城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
明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成,形成了现在的北京城。
清代完全沿用明朝的都城,没多大的改变。皇城与紫禁城都是明朝修建。
现在的北京城形成,是在元朝刘秉忠主持下、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设计,大规模修建,明朝在此基础上扩建,清朝到现在一直沿用。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 “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我们知道有句话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实北京城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真正的北京城可以从公元1267年建设的元大都算起。当年元朝的总设计师刘秉忠依照《周礼·考工记》在什刹海边儿上另建了一座新城,四四方方的城厢,东西南北向笔直的马路和四方形的四合院从那时就开始建造了。元大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重,规模大大超过金中都,其东西城的位置分别相当于今北京东西城的旧址,南城墙位于今天的长安街一带,北城墙则在今北京德胜门和安定门外,那里还残留着元代土城墙的遗迹(今已修为“元大都遗址公园”)。元代的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即今天北海琼华岛的前身),修造了大明宫(今紫禁城北面)、隆福宫、兴圣宫(今北海西侧),形成三宫鼎立的格局。 ??
朱元璋建立明朝建都南京后,由于元大都是前朝的皇宫,既没有人住(也不敢有人住),加上没人管理,慢慢就荒废了。朱棣夺取皇位后,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就决定迁都北京,于是下令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和新皇宫,就在元大都的旧址上开始建造新皇宫。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工程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迁都后,又兴建了天地坛、先农坛。1436年至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修建,增建了九门城楼、瓮城、箭楼等建筑。
北京城建成后,曾多次面临蒙古瓦剌部的入侵,1476年有人提出在京城外加筑外城的建议。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开始修筑前三门外的关厢城(三座独立于城门之外的小城),但由于需要拆毁的店铺民房甚多,民情汹惧,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决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遗址,四面环绕修筑京城外郭城。最初规划的外城长七十里,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设城门十一座、敌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门外和通惠河设置水闸两处,其他低洼地带设置水关八处。由于工期浩大,在严嵩的建议下改为先修筑南面,将正阳门外的大片繁华市区包入,得到嘉靖帝的许可。后因用兵频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灾后将财力物力集中于宫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没有再筑。1564年增筑外城各城门的瓮城。 由此形成的北京城布局此后一直延续了近400年。 ?
?
?
?
?
刘秉忠,精通术数,天文历法。是必烈任命刘秉忠负责大都的建都事宜。首先,刘秉忠选择了更加接近中原腹地的中都(即大都)建设都城,其次,大都建城的模式是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而这一结构是中原历代王朝的都城建设模式,再次,元大都的建设体现了《易经》中“法天象地”的原则,也就是说,地上的山川河流地势都和天上的星辰有对应关系,而大都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
可以说,元大都的修建直接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雏形,让北京从此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围绕着北京城,中国的历史在这里发生了无数有趣的事。
也就是在元大都城彻底竣工的那一年,刘秉忠因病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九岁。忽必烈听闻刘秉忠病逝,痛心疾首,说道:
“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
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文贞。至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迄元仁宗时,再加封常山王。需要特别一提的是,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的,仅有刘秉忠一人而已。
北京,古称燕蓟之地,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不过在这3000多年中,应该分为三次建城史。
第一次,西周。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灭商后,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西周初年,周武王还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也就是说,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东周时,燕国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
第二次,辽金时期。
契丹统治者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不久,便改国号为辽,建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
因为这个陪都位于它所统辖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
女真人攻灭辽国后,又在北京建立了中都,使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一个王朝的都城。
中都建设于辽南京的基础之上,是一座4000多米见方的城市,它的西北城角位于今羊坊店附近,东北城角坐落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周围,西南城角踞今凤凰嘴村,东南城角则立足今北京南站一带。
如果将大定、贞祐年间(1160年—1215年)的金中都图与今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区的一部分。
第三次,元朝。
今天北京城的基础是七百多年前忽必烈建设的元大都所奠定下的,忽必烈以位于今天北海琼华岛旁的金代行宫大宁宫为中心,建立新的都城,并命设计师刘秉忠主持规划。
刘秉忠选定今天鼓楼一带为北面的中心点,与南面丽正门外第三桥南一棵被称为“独树将军”的大树相连,画出了一条直线,作为建立宫殿的中轴线。
1267年新城开始动工,到1272年基本完成。
建成后的元大都东西长6700米,南北长7600米,略呈长方形。
今天的长安街是它的南城墙位置,北土城是它的北城墙,东到朝阳门,西至阜成门。
元大都城图呈现出一棋盘状整齐的城市街道格局,东西、南北向各9条大街构成了全城的主干道,主干道相交形成若干长方形居住区,各居住区内又由若干条胡同平直分割。这一街道格局自此一直保留至今。大都城与中都旧城相隔400米,被称为北城,原来的中都就称为南城,南城逐渐衰落,到明朝时最终被废弃了。
此后,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又向南移了800米左右,重修后的北京城为长方形,西北处因为太平湖的存在形成一个斜角。
元大都的建成,标志着北京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粱河水系上来,为日后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朱元璋在位时为了集中管理,把自己的儿子册封为藩王,到各地去驻守,没有宣照不得回京。朱棣受藩于北平(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为了巩固皇权而进行削藩,被削藩所迫,以“靖难”为由起兵反叛,最终战胜建文帝,战胜南京,最后称帝。
称帝不久,一则为了抵御外敌,二则因为原来的部下和根基都在北京,所以就迁都北平,建造了现在的北京城。
元代人物形象忽必烈(1215年-1294年)是中国元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蒙古帝国的伟大的统治者。他的统治标志着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出生于蒙古帝国的皇族家庭。他自幼聪明才智,军事才能出众,成为世人瞩目的人物。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谋略和领导才能。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元朝的时期(1271年—1368年)。这个时期的人物形象多样且丰富,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元代人物形象:
忽必烈:他是元朝的创立者和第一位皇帝,也是蒙古帝国的大汗。他统一了中国,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郭守敬:他是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制定了新的历法——授时历。
元好问: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编写了《辽金元史》。
赵孟頫:他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元四家"之一。
关汉卿: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等。
白朴: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他的代表作有《水浒传》、《西华山》等。
以上这些人物形象都是元代的重要代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