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老子和周公是一个时代吗
- 东周时期两位哲学家及其政治主张
- 青牛的来历
- 老子生平事迹
- 东周时期的作家
- 老子在商朝时叫什么
- 老子孔子是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么
- 太上老君的父母是谁
- 老子是哪个时代的人
老子和周公不是一个时代的,周公比老子出生早。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西周是公元前1046-前771。
老子是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东周时期两位哲学家及其政治主张庄子:庄周(约前369-前286),世称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任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并称“老庄”。他的道家思想和文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庄周一生安贫乐道、不事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庄周的道家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主要是效法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并且把它发展到了一定高度。
他文章流畅,善于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比喻更是信手拈来,极富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青牛的来历青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
青牛是太上老君的坐骑,全名为板角青牛。是上古瑞兽,除了名称里面带有牛字,其他跟牛并没有任何关系。青牛出自于山海经,其种类属兕,相传兕这种生物长的很像水牛,但皮毛是青黑色,头顶额心正中长有一根冲天牛角。只有天下即将兴盛,才会出来现世。青牛是树木之精,正好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匹配。
且老子提倡一种无为、悠闲的生活态度,牛正是一种行动慢悠悠的动物,从这点上看也和老子十分搭。青牛是树木之精,正好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匹配。且老子提倡一种无为、悠闲的生活态度,牛正是一种行动慢悠悠的动物,从这点上看也和老子十分搭。在大部分关于老子的绘画作品中,老子都是骑在牛背上,一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模样。东周的时候老子眼见周皇室衰微,各地诸侯崛起,天下即将大乱。为了躲避战乱,老子西出函谷关,从此下落不明。当然,老子不可能走着出关,肯定要乘坐交通工具。
根据传说,青牛是道教中的神兽,叫做“炼丹青牛”,是炼丹炉中的守护兽,能够协助炼制丹药。
在古代文献中也有青牛的形象被描绘出来,如《山海经》中记载:“北方有兽焉,其状如牛,名曰青牛。
”青牛的出现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信仰。
除了在道教和文献中的形象,青牛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化、商业等领域。
例如中国国家粮食局的标志就是青牛,它象征着中国粮食的储备和安全。
此外,青牛还是一些品牌的LOGO,如老干妈等,这些品牌可能是通过青牛的神话形象来展现其品牌的底蕴和文化。
全名:"板角青牛",太上老君之坐骑。
青牛:乃是上古瑞兽"兕",除了名貌像"牛",其他跟"牛"没有一点关系,。
相传,兕:状如牛,苍黑,板角。逢天下盛,而现世出。
意思就是说:兕这种生物长的很像水牛,但皮毛是青黑色,头顶额心正中长有一根冲天牛角(板角:额心长有一根独角)。只有天下即将兴盛,才会出来现世。
青牛是太上老君之坐骑,真身乃是上古瑞兽"兕",除了名貌像"牛"以外跟"牛"没有一点关系。
神演义
只听得半空中一派仙乐之声,异香缥缈,板角青牛上坐一圣人,有玄都大法师牵住此牛,飘飘落下来。元始天尊率领众门人前来迎接。怎见得,有诗为证: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话说元始见太上老君驾临,同众门人下篷迎接,二人携手上篷坐下,众门人下拜,侍立两旁。
正静坐间,忽听得空中有一阵异香仙乐,飘飘而来。元始已知老子来至,随同众门人迎侯。老子下了板角青牛,携手上篷。众门人礼拜毕,老子拍掌曰:“周家不过八百年基业,贫道也到红尘中来三番四转;可见运数难逃,何怕神仙佛祖。”元始曰:“尘世劫运,便是物外神仙都不能免,况我等门人,又是身犯之者,我等不过来了此一番劫数耳。”二位师尊言过,端然默坐。至二更时分,只见各圣贤顶上现有璎珞庆云,祥光缭绕,满空中有无限瑞霭,直冲霄汉。
老子生平事迹老子名耳,字伯阳、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生于东周的苦县厉乡曲仁里(原属陈国,后并入楚国,今河南省鹿邑县),据《史记》记载,老子是婚生子。
老子师从殷商末臣之商容,于东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春秋时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此人有著作被人们广泛奉为《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的学说后被庄周、杨朱、列御寇等人发展,后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同样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庄”,或与太史儋并列,存世约有九十余岁或一百岁。李聃被尊为道家与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东周时期的作家列子(大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寇,又名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道学者、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东周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诸子百家
“诸子”是指东周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最早出现于春秋中后期,属于私学的一种。“百家”则说明当时思想家很多,甚至《四库全书》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之多。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申子、孙子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诸子百家早早就连称形成固定的名词,但“诸子”并非“百家”,“百家”也并非“诸子”,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老子在商朝时叫什么商推翻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朝存续时间大约六百年,是中国各朝代存续时间第二长的王朝,仅次于周朝。而老子则是出生在周朝的东周时期,十多岁到东周的国都洛阳学习,毕业后到周朝的国家图书馆工作,后来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所以,商朝时老子还没出生,更没名子。
老子孔子是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么老子、孔子都是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其中: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提倡“清静”“无为”。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提倡“仁”。
此外,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还有韩非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其中:韩非子的法家学说提倡“依法治国”,墨子的墨家学说摆倡“兼爱”“非攻”。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最具百家争鸣的时期之一,在此有以老子约代表的道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荀子为表的法家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老子代表道家,孔子是儒家的代表。所以,孔子和老子都在百家争鸣中。
二人都是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其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打破了贵族的知识垄断,倡导仁义礼智信。由于儒家的思想十分适合统治阶级的需求,因此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对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学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虽然与孔子、墨子一样同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却比二人要神秘的多。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后,历史上便再也没有他的记录。有人说他一直西去化胡为佛,有人说他东归回了老家,也有人说他得道成仙,至今没有定论。
太上老君的父母是谁太上老君是道家开天劈地的第一位大神,生于混沌之先,累世下界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隐圣归凡,是大道的化身,道经云道聚形为太上老君散则为炁。
太上老君有多次化身下凡,其中第十八次下凡转世为东周柱下史老子李耳。据史料记载老子父亲叫李乾,母亲益寿氏,分别被尊为先天太皇先天太后。。。。。
老子是哪个时代的人一、老聃简称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