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教的始祖是黄帝 北宋哪个皇帝尊崇道教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道教的始祖是黄帝
  2. 程朱理学为什么能变为正统理学
  3. 宋真宗晚年沉迷于哪个教派
  4. 中国宋朝信仰什么教的人最多
  5. 南宋是三教并行吗
为什么道教的始祖是黄帝

中华文明最本源的文化是道家文化

所以作为道家文化的创始人之一,黄帝也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

记住这个道家,可不是道教。

当年西汉从开国到文景之治,朝廷上下都倡行黄帝老子之道,社会上尊崇黄帝老子学说,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以致形成所谓黄老之学。《隋书?经籍志》叙述《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后说:“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早在道家庄子的学说中,就视黄帝为得道者。《庄子?大宗师》宣称大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东汉时期,早期道教在创立过程中,就汲取了黄老之学的思想元素,用以建构道教的神仙学说与神学理论。道教黄帝崇拜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道门中历代高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形成具有祖先崇拜特色的黄帝信仰。

在道教经书的神仙叙事中,常将黄帝、老子并称,甚至称吾道家黄帝之教。道教以推崇黄帝之道而立教,道教的神仙学说亦宗本黄帝,此彰显道教作为中华传统宗教的特质。南宋薛道光、陆墅,元陈致虚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之《悟真篇记》就说:“明违黄帝之言,全失老君之旨。”我们知道黄帝之言与黄老之学,是先秦两汉哲学讨论的重要话题。道经中不乏黄帝、老子并称的例证,我们试举以下数例。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七十《内丹诀法》引陶植《还金术三篇并序》说:若天地在乎手,造化由乎身,自凡跻圣,名列金簿,与黄帝、老子为先后,所以顾兹门而无别径也。

宋邓牧《洞霄图志》卷六《洞霄宫碑》说:而道为天地万物之宗,幽明巨细之统。此虙羲、黄帝、老子所以握乾坤,司变化也。

宋沈庭端《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卷一《三真记》说:夫神仙之学,大抵宗本黄帝、老子,以清静无为、虚心寡欲为本,而佐以阴功密行及炼丹服气之术。

明朱权《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序·原道》说:凡有生之民,所称之道,所用之字,所服之衣,所居之室,所用之器,皆吾中国圣人黄帝、老子之所制也。岂非皆出于吾道教哉!

在道教各宗师看来,道教的内丹诀法,天地万物之道,炼丹服气的神仙之学,甚至社会生活之道,大抵都宗本于圣人黄帝。北宋苏轼《上清储祥宫碑》对道教尊崇黄帝、老子的特点,有一段精彩的论述: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如是而已。

在斋醮科仪文书中黄帝有灵宝黄帝先生、中岳嵩山黄帝真君、黄帝中主君、黄帝解厄神君、黄帝土真神王、玄清洞元黄帝玉司道君等名号。黄帝是道教所尊崇祖先神的典型,道教黄帝信仰的建构与形成,从一侧面反映出道教塑模祖先神的特点,道教黄帝信仰的建构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

当然抛开这些《黄帝内经》和《黄帝四经》,也是非常值得读的经典作品。这些就不局限于道教本身了。

黄帝首先是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道家文化的重要始祖之一,最后才是道教的始祖,这个逻辑关系要弄清楚。

茶道刚说了解《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说:“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最早的道经就是《阴符经》为轩辕黄帝所传,故称《黄帝阴符经》。

道教经典《黄帝内经》也是黄帝所传。汉朝以黄老治天下,老子和黄帝在古代是被人们看做是一体的。

追究其原因,贫道想来,是老子曾任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在那个时候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但是在藏书上的底蕴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及的。

老子看了很多上古典籍,其中多为黄帝所做,渐渐的得出大道。故我们道教认为黄帝是道教的始祖。

提问的人都没弄清楚,道教的始祖是谁?就冒然下结论,黄帝是道教始祖。黄帝是说是我们的祖先,我表赞同。若说黄帝是道教始祖,我不敢苟同。黄帝时代,就有不少修道人。据记载就有容成子、广成子、九天玄女,其中容成子还是黄帝的老师,九天玄女也曾向黄帝传道,因而怎能说黄帝是道教始祖。道教始祖是张道陵,在他之前道教还没产生。

程朱理学为什么能变为正统理学

一、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里,一直有着一种思想,即“格物致知”思想。这种思想从儒家学派开始发展至今,人们依然对于它的解释有着不同的看法。即便后世有了朱熹学说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然而到了后世,人们对朱熹的说法依然存有疑虑。

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时提出这个思想的儒家学派之人没有做出解释,这是一个千古之谜。从最早东汉郑玄为《大学》作注,一直到现当代,争论一千年的格物致知的内涵至今没有准确的定论。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

作为儒家学派对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研究,这个最要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理论发展至今,在朱熹的理论下才有了一个官方的解释,然而朱熹的学说是其中最为官方的,但并不是最正确的。

在宋朝朱熹所在的时代,关于格物致知虽然重要但并没有被炒成话题,也没有引来过多的质疑,直到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关于“格物致知”这个理论才被反对朱子学说的人炒成话题,进而争论不休。

然而争论归争论,在当时程朱理学被认定为官方学说和理论的年代,那些反对派的人即便有疑虑和争论,也丝毫影响不了朱熹在文献中对格物致知的理论。反对理论再多也无法成为正统思想,因此朱熹的思想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相反朱熹的思想一致流传至今,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关于 “格物致知”的的理论还是以朱熹的为主,将“格物致知”解释为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即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

格物致知首先这是一个中国自古流传而今的哲学认识论命题。从思想到实践,先思想,重实践,朱熹的思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礼记·大学》中所言明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的解释进一步的强调了人对知识的吸收和作用首先要格物,格物就是意识层面的思考,而只有将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物格而后知至,如此格物致知一道才能成立。

朱熹承认我们接触的事物这些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然而在我们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因为受到一些其他事情的蒙蔽或者影响,我们的心就会变动,心被蒙蔽,所以导致知识不够完备。所以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当我们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朱熹的这种格物致知理论主张灭人欲这一思想,成为古今被人们议论和唾骂最多的理论,人有七情六欲,然而朱熹这种灭人欲的思想,实在是对人性的一种悖论,被后世之人质疑和唾骂也是尤其原因。

二、道学如何成为正统学说,朱熹到底做了什么?

在朱熹年幼时,他曾是 “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朱熹幼年喜欢佛学,后才在他人的影响下专攻道学,如此朱熹才从一个杂学学者变成了专门研究道学的学者。

程颢、程颐二人到北宋时期就开始阐扬道学,然而作为一个旁支学派,和当时的主流学派荆?公新学和温公史学相比,道学就是个破落户,还只是刚刚兴起。

在南宋以后,由张栻、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巨儒所影响下,道学才有了中兴之况,由于道学虽源于儒学,但又是单独的学说,因此道学与传统儒学的学者处于一种相互排斥的状态。而这种文化也间接的让道学成为一种排他性极强的学派,被其他学派所孤立。

在南宋时期的道学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并没有获得被官方认定的正统地位,直到朱熹学说的影响和带领之下,道学才真正的被官方认可,成为官方学说。

最早朱熹在道学中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并没有独尊,在当时有一场著名的“鹅湖之会”就主要说明了处于道学理论中心的朱熹是如何为自己坚持的思想和陆九龄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二人思想的差异导致这场鹅湖之会空前紧张,然而这场哲学的思辨大会因为有吕祖谦的调和,才和平的结束,之后朱、陆二人对自己的学说也进行了反省,进行了修正。

“鹅湖之会”这场哲学思辨会的举行,对中国的周边国家的人影响巨大,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思辨大会。同是道学学说,二人在道家的心与理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朱熹认为心与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理是本体,心是认识的主体。二陆主张心与理是一回事,坚持以心来统贯主体与客体。

在这场会议之后的朱熹只是和二陆之间保持着表面的和平,然而各自坚持的思想理论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矛盾越发的突出,直到和事老吕祖谦的去世,朱熹开始肆无忌惮的对陈亮、叶适、陆九渊等人的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朱熹的这种做法直接让道学家之间的冲突变得尖锐。朱熹的排斥,以及他积极树立自己是道学唯一继承人的思想,将朱熹的野心暴露了出来,而也真是因为朱熹的野心,才让他朱熹的学说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朱熹能成为道学第一人其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重视门人的培养,他在世时曾经开办过不少学院,而著名的岳麓书院正是朱熹的手笔。朱熹不仅在教学上为自己培养了不少的门人和拥护者,而且他也喜欢著书,他将自己的言论思想等编纂成书供后人学习,也正是他的这些举动导致了后世之人在道学上认为他才是当之无愧的道学第一人。

三、从道学的发展看宋朝的走向,宋朝为什么会被史学家高估

道家学说因为有了宋孝宗的支持和重要才走向了高峰,然而成也皇帝衰也皇帝。在宋孝宗死后,新帝宁宗继位,新帝继位后,随着奖励有功之臣的进行,新的领导班子建立,而在这一时期因为道学的排他性,以及新帝身边红人的排挤和打压,道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这一次打压事件被称为庆元党禁,而朱熹也在这一事件中去世。

随着朱熹死后,朱熹的门人开始为朱熹造声势,道学之厄的来临让道学的发展岌岌可危,被认为伪学的道学,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对道学的打压出现了朱学盛陆学衰的趋势。随着朱熹门人对朱熹学说的推动,道学面临了解禁。

道学解禁后的1212年6月南宋政府将朱熹所著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列于官学。到了理宗时期,因时局所迫,蒙古发难,南宋政府将道学列为官方学术。到了淳祐元年,理宗确立了以道学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朱熹、周敦颐、张载、二程的画像供奉在孔庙,尤其确立了朱熹的领导和核心地位。

从道学的发展看宋朝的走向,我们不难发现,宋朝从最初赵匡胤的建立到后世的颓势,其根本上在于。宋朝在治国之道上受学术思想影响。宋朝的思想自由以及文化的自由,让这一时期的人都注重思想层面的发展和建立。

宋朝人对于心的理解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论里就可以看到,人们过于注重享受,反而失去了危机感,本来繁荣的局势,因为文人们注重思想的论战,而不看重异族的突袭,不重视武力发展的宋朝,安逸的只看到了表面的文化繁荣,而忽略了国家的安稳。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朝代,虽然宋朝只有三百年的发展史,但这三百年的发展却也为后世的朝代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朝代敲醒了警钟。宋朝的好在于文人,文人的盛世,文人的天堂,这是一个学术林立的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没有高赋税也没有过多的征兵以及压迫,人们可以安居乐业。

宋朝的经济和学识方面的惊人发展,在贸易、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等方面,中国都领先于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可以说宋朝是被现代人严重低估的一个朝代,它应该被高估,也值得后世之人研究。

符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管理思想。

“礼法合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真谛与特色。而以朱熹为代表程朱理学把“礼法合一”法治思想用哲学思辨的理念予以完善,促成了程朱理学正统法律思想在宋元明清封建社会后期的“大一统”地位,其精深的治理理念和哲学学说为封建统治治理社会,巩固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和思想源泉。虽然有其糟粕,但其“礼法合一,德刑兼治”,加强道德修养和教育对当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积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宋真宗晚年沉迷于哪个教派

宋真宗时期,因为和辽国战争失意,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到道教上面,并宣称梦到神仙赵玄朗,并尊赵玄朗为赵氏祖先,开始大力推广道教

宗教与唐朝相比,宋朝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略有下降,宗教也更加世俗化与汉化。后周时,周世宗下令限制佛教,废除各地非敕额的寺院,又贬斥儒学,废除孔子后代的免税权。宋太祖建立宋朝,致力于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在一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周世宗的政策。

宋太宗任用文臣执政,儒学随之逐渐兴起,佛教也渐流行。宋真宗自称「礼乐并举,儒术化成」,大力提倡儒术,同时又提倡佛教,信奉道教,建立起儒佛道的思想统治。然而整体来说,宋朝宗教以道教较为兴盛,北宋许多帝王如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信道教,政府支持提倡,使北宋道教大盛,南宋较衰,但余风仍在民间。

中国宋朝信仰什么教的人最多

中国宋朝信仰道教的人最多。宋朝宗教以道教较为兴盛,北宋许多帝王如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等都信道教,政府支持提倡,使北宋道教大盛。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王朝,从此道教在中原大地上迎来了难得的发展黄金期。

这与宋朝统治者的大力弘扬是分不开的,皇帝不但依据相关典故设立节日,甚至官方也有许多机构专职推广道教。

南宋是三教并行吗

可以说是,准确的来说是“三教合一”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理学的思想体系,完整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理学的“三教合一”影响到社会思想的发展方向。理学家们出入佛老,且斥且用,吸纳佛、道二教思想。作为思想界的独特群体,士大夫参禅恋道之风盛行,以高度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佛道理论的精湛造诣,在参禅学佛、儒道兼修的过程中,与禅僧诗文相互融合,同隐道参玄悟道;既接受佛学影响,又注重道教方术,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三教合一”思潮的发展。

是的

南宋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