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王和李姓是炎帝还是黄帝
- 唐朝五姓七望是什么
- 安平县崔五是谁1
是炎帝,黄帝的姓是姬
据说,李姓出自黄帝。
李姓的始祖名叫皋陶,是黄帝孙子的后裔。皋陶在尧称帝的时候,曾经担任“大理”,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皋陶的子孙世袭其职,经历了虞,夏,商三个朝代,并且以官职为自己的姓氏,人称“理”氏。直至商朝末年,他的后代,一个叫理征的贵族,被纣王迫害致死,他的妻子契和氏与儿子理利贞,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因为逃难途中曾经躲在一棵李树下,并且以李子充饥,才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改姓为“李”。因为皋陶祖先为嬴姓,故李氏出自嬴姓。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进入魏晋以后,李氏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中原五大郡姓之一。
王姓和李姓应该是源于黄帝后人的姓氏,而不是炎帝。王姓和李姓都属于我国华夏人民的大姓,据人口姓氏调查,我国人口最多的前5名姓氏都是黄帝的后人,而王姓和李姓就是前5名的姓氏,所以这俩个姓氏应该是黄帝的后人。
王和李姓都源自黄帝。
王姓始祖为太子晋(约前567年—约前546年),姬姓,名晋,字子乔,生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为周灵王之子,幼时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音乐,奏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朝见,问他何为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让师旷钦佩不已,因得病而英年早逝,无缘继位。其子宗敬改为王姓,后世的前蜀后主王衍以他为王氏始祖,加封庙号圣祖,谥号至道玉宸皇帝,故称玉宸大帝。
相传,李姓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直接受姓始祖是在帝尧时担任大法官的皋陶。皋陶相传是颛顼的孙子,由于当时把大法官叫做大理,他的后代为了纪念他,后来便把他所从事的职业作为姓氏,姓理。到商朝末年的时候,他的一个叫理征的后代仍然担任大法官,因为执法公正得罪了商纣王,被商纣王杀害。理征的夫人契和氏带着儿子利正逃命,在逃难途中饥渴难忍,只好采摘李树上的果子充饥。从而才保住了性命。后来,为了纪念这种救命的李子,便改姓李,从此才有了李姓。
据资料记载由炎帝姜姓产生的姓氏有104个,目前姓氏用的比较多的大概有20多个,比如:高、聂、吕、齐、谢、贺、柴、崔、文、查、赖、丁、左、年、许等姓氏。
由黄帝姬姓产生的姓氏大概也有100多个,目前用的较多的姓氏大概也有20多个,比如:张、王、李、赵、邓、毛、周、于、孔、田、孙、米、朱、汤、白、冯、毕、董等姓氏。
唐朝五姓七望是什么五姓七望,又作五姓七族。
五姓:李、崔、卢、郑、王。
七望:陇西、赵郡、博陵、范阳,荥阳、清河、太原。
李氏
李氏分为两大支。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仅次于陇西李氏。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崔氏
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
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
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
王氏
在中华百家姓中,王姓拥有最多的郡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强繁荣。
七望
陇西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
赵郡
北魏太和年间设殷州,治所邢台隆尧,北齐时期更名赵州,治所仍位于邢台隆尧,隋代时期更名赵郡,治所迁徙至赵县。
清河
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
博陵
概况: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
范阳
范阳是中国古代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名。范阳在历史上所辖区域多有变动,约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
荥阳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
太原
在今太原一带有秦置晋阳县。以后迭为太原郡、并州治所。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
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带)、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安平县崔五是谁1崔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生于明代,原籍河南安阳,后来迁往河北安平县生活,并因此得名。崔五的真名是崔成甫,他曾在明朝末年为抗击辽东的努尔哈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崔五精通兵法,并且具有出色的领导能力,他建立并领导了多次抗击努尔哈赤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崔五的战略眼光和勇敢无畏的精神有目共睹,他为维护华夏民族的尊严和边疆的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崔五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拜的伟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