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宋朝历史的好看的书 北宋史书出版时间表

目录导航:

  1. 写宋朝历史的好看的书
  2. 资治通鉴著于哪年
  3. 宋史编纂时间
  4. 历史上第一部刻帖是宋太宗命翰林史书
  5. 《资治通鉴》从哪个朝代开始记载至哪个朝代
  6. 资治通鉴宋朝最老的书
  7. 两宋时期编年体史书
  8.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宋代前四史
写宋朝历史的好看的书

1、《两宋风云》

《两宋风云》是2009年7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腾飞。本书主要讲述了宋朝起源,发展,衰亡等有关内容。

2、《正说宋朝十八帝》

《正说宋朝十八帝》是2005年7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游彪。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宋朝18位皇帝的执政历程。

3、《细说宋朝》

《细说宋朝》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虞云国。本书叙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

《细说宋朝》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

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4、《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断代纪事本未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未》以后,用纪事本未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

中华书局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此书可读性强,叙事有趣,观点鲜明,史事叙述井然有序,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

5、《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书中所叙事件与典故,皆有所本,所说史事无一字无来处,均经反复推敲。

资治通鉴著于哪年

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时期。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

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由此可以看出《资治通鉴》是在宋神宗看过以后定的书名,而宋神宗又是北宋时期的第六位皇帝,因此《资治通鉴》的成书时间是在北宋时期。

宋史编纂时间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但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

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宋史》中《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

《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

《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

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历史上第一部刻帖是宋太宗命翰林史书

《宋拓淳化阁帖贾相刻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成于北宋淳化三年(1992年),乃宋太宗赵光义命翰林侍书王著甄选历代书法墨迹摹勒镌刻于枣木之上,汇编成帖。《阁帖》编次为十卷,其中历代帝王法帖一卷、历代名臣法帖三卷、诸家古法帖一卷、王羲之法帖三卷、王献之法帖二卷,收录了先秦至隋唐书家一百零二人,共四百二十帖,历代名迹粗具规模。

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北宋官方刻帖一是《淳化阁帖》,一是《大观帖》。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亦称《阁帖》《淳化帖》等,始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侍书王著将历代书法作品编次为十卷,第一至五卷为汉魏、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法书,第六至十卷为“二王”法书。《淳化阁帖》的汇刻无疑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在尚无影印技术,仅依靠摹勒椎拓手段来复制法书的古代,给学书者提供了下真迹一等的范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宋以后的书法发展进程,帖学之兴衰、碑学之继起皆可溯源于《阁帖》之汇编。《淳化阁帖》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宋大观(1107—1110)初,宋徽宗赵佶因宋太宗时所刻《淳化阁帖》年代已久,不能反复摹拓,又加之原帖标题多误,有的摹勒失真。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命蔡京主其事,龙大渊更定编次而重刻于太清楼下。因每卷之末皆有蔡京所题“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因此称为《大观帖》。《大观帖》在《阁帖》每卷内容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了编次,按作者所处的时代顺序作了重新修订,纠正了《阁帖》里的一些错误,在雕刻工艺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鉴选、编排等方面也都在《阁帖》之上。如国家博物馆藏宋拓《大观帖》第七卷,摹刻精良,笔势飞动,神采射人,可谓下真迹一等。

宋代由《淳化阁帖》《大观帖》刊印而形成的重帖学轻碑刻之风,不仅影响了整个赵宋王朝,也对此后元、明、清各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刻帖习帖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中叶“碑学”复兴才有所改变,前后持续达数百年之久。

《资治通鉴》从哪个朝代开始记载至哪个朝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史记》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春秋》为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

),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宋朝最老的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年间,谁主编的一部编年体的历史巨著?作者是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在这本书里,编辑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供统治者学习。

宋信宗认为这本书“以历史为鉴,统治度丰富”。也就是说,以历史的得失为教训,加强了统治,因此被定为《资治通鉴》。

⒈《资治通鉴(宋纪)》是司马光创作的中国史类书籍。

⒉《资治通鉴》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⒊《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两宋时期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宋代前四史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宋代“前四史”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资治通鉴》、《史记》、《汉书》、《汉晋春秋》。

《史记》是中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所著,分纪传体和表,介绍了自黄帝的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其它的记载还包括列传和书、天官、封禅、周礼等图书。

《汉书》是汉代班固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秦朝统一中国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中国史学中第一部有起讫的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晋春秋》是晋代修史学家范晔所写的一部通史,记录了从前秦时期到西晋结束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其整体形式上,是以各年代为单位来讲述大事小事,然后根据主题逐章阐述,也是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前四史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后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几部史书,包括元代丞相脱脱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张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赵尔巽的《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