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为什么唐朝宦官权力巨大,并且能掌握军权
- 古代京城驻军一般有多少
我是小一王二,先说观点: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唐朝中后期宦官能掌握军权则和制度有关。
唐朝宦官掌权的源头自安史之乱起,我们且来看发展经过: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叛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直逼京都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
此时辅佐太子的宦官名叫李辅国,李辅国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辅国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为人性格懦弱,此刻见李辅国忠心拥戴,便视其为左右臂,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李辅国大权在握,朝臣所奏之事往往先经他手然后才告知肃宗,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见。
再之后李辅国支持太子李豫登基,是为唐代宗。代宗上台后,因念其拥立之功,册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
宦官掌握军权也同安史之乱有关。
天宝年间为防御吐蕃,设立西北边防军,是为神策军。随后安禄山起兵反唐,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后来神策军将卫伯玉败逃陕州,这里是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肃宗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二月(760年),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大获全胜,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陕州节度使所属军队,统统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得以扩大。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围攻一月有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
经过这一变故,改变了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文武大臣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伺奉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信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德宗便“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现象比较严重的朝代主要有三个,分别是东汉、唐朝和明朝。其中尤以唐朝最为特殊,东汉的宦官是和外戚交替利用皇帝夺权,明朝这是宦官假借皇帝的无上权威专权,而唐朝的宦官则是自成一系凭借手中的军权专权。尤其是在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究其原因就是牢牢掌控了军权。
安史之乱是唐朝宦官专权之始
唐初的宦官权力不大,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宦官。到了唐玄宗时期,高力士成为了第一个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宦官。但是他也仅仅是因为唐玄宗的信任,加上唐玄宗晚年的怠政,使高力士较为得宠,从而借用了唐玄宗的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他还远远达不到专权的地步。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亡入蜀,路途中太子李亨离开队伍北上灵武组织平叛。并在到达灵武后不久遥尊唐玄宗李隆基为太上皇,自己登基称帝组织战时政府。在此期间一直追随他的李辅国出力甚多,由此李辅国掌握了不少权力。李亨即位之初,李辅国就被拜为元帅府行军司马,开始掌握一定的兵权,收复长安之后,李辅国又受命组织类似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察事厅子”,进一步掌握了特务监察权。
肃宗皇帝晚年,张皇后意图废黜太子重走武则天的路子。在关键时刻,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李辅国出面保住了太子李豫,也就是后来的代宗皇帝。于是李辅国再次因为拥立之功子在代宗朝获取了更大的权力,甚至唐代宗都要称呼李辅国为尚父。骄横跋扈的李辅国甚至对唐代宗说:“大家(皇帝的俗称)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后来唐代宗通过封王的手段明升暗降夺权,同时利用宦官的内部矛盾,夺走了宦官掌握的的部分禁军兵权,再用刺杀的手段除掉了不可一世的李辅国。
但是此时的唐朝宦官还没有后来的自成一系,只是李辅国等几位宦官因为个人的际遇攫取了较大的权力。但是正是安史之乱的影响,使得宦官势力在唐朝开始冒头。
神策军:唐朝宦官的专权的最大倚仗
神策军是唐朝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军队,也是中晚唐时期宦官得以专权的最大倚仗。
神策军本是唐朝名将哥舒翰在西北与吐蕃作战时组建的一支边军,成军于公元754年,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随后被唐朝政府调回内地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作战。
公元759年,唐朝政府组织的九节度围攻安庆绪的相州之战惨败,当时参战的神策军随同唐肃宗派出的观军容使鱼朝恩退回陕州。而此时神策军的大本营已经被吐蕃乘虚而入占领,无家可归的神策军就被鱼朝恩接纳,从此跟随鱼朝恩在陕州驻守。
公元763年,吐蕃进犯长安,唐代宗逃入陕州,鱼朝恩和他的神策军参与护驾,由此鱼朝恩获得了唐代宗的信任,成为唐代宗身边新的宠臣权宦。神策军也跟随鱼朝恩进入京师长安,成为驻守长安的禁军。
但是鱼朝恩之于神策军是私恩,因此在他死后,神策军的军权就回到了唐朝政府或者唐朝皇帝的手中。但是到了唐代宗之子唐德宗时期,又爆发了一场泾源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结果舍命随行的只有身边的宦官,由此唐德宗对文武大臣都不再信任,兵变平息之后,唐德宗将神策军的军权交由身边的宦官,从此神策军的军权由宦官掌握逐步形成定制。
神策军后来成为了宦官掌握的专属军队,而且唐朝政府在关中的其他军队,尤其是禁军的其他部队都被消耗的七七八八,而神策军由于本身出自边军,战斗力较强,加上两次动乱中都护驾有功,因此神策军在两次动乱之后都进行了大规模扩充,成为了唐朝政府直辖的最强部队和掌控京师长安的禁卫军。
甘露之变:宦官专权达到顶峰
掌握了禁军和唐朝政府最具战斗力的神策军之后,宦官在唐朝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他们自成一系与皇权和官僚政府分庭抗礼,也成为中晚唐时期唐朝政府内部的痼疾。
此后宦官专权的情况引起了不少唐朝皇帝和文武大臣的不满,由此唐朝政府也出现了针对宦官的斗争。较为典型的就是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和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这两次反宦官的斗争都以唐朝皇帝或者朝臣的失败而告终,尤其是“甘露之变”的失败使唐朝的宦官专权走向了顶峰。
在甘露之变中,侥幸逃出的宦官头目仇士良派出神策军报复参与“甘露之变”的朝臣。但是后来报复行动很快就扩大化,不少没有参与的朝臣和平民都遭到了神策军的屠杀。时间长达一周的血腥杀戮之后,唐朝政府反抗宦官专权的力量遭遇重创,从此宦官开始凌驾于皇帝和文武官僚之上,此后无论皇帝还是朝臣都不得不受制于掌握神策军军权的宦官集团。同时宦官集团也通过神策军牢牢控制京师长安甚至整个关中地区的局势。
终结:起义与藩镇
随着“甘露之变”的失败,宦官与朝臣的斗争逐渐变少,因为大多数朝臣都已习惯听命于宦官集团,两者的尖锐矛盾也得以变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享受宦官给予的丰厚军饷以及有战斗力的边军士卒纷纷老去。新招募的神策军迅速腐化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黄巢起义军攻入关中时,神策军已经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击溃,而唐朝政府只好再次向外部求援。
而这一求援,各地方崛起的新军阀势力就涌入关中,镇压起义之后,这些新军阀势力就成为了割据一方的新藩镇势力。失去了神策军的宦官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宦官和官僚政府的斗争重新激化,而双方为了压制对方都不得不依靠掌握兵权的新藩镇势力。而这些藩镇势力的参与,很快就让宦官集团和整个唐帝国陷入崩溃。
到公元903年,朱温领兵拥唐昭宗回京之后,立刻快刀斩乱麻将整个宦官集团全部诛杀,唐朝的宦官专权问题也得以一次性解决,但是此时离唐王朝覆灭已不远矣。
唐朝宦官开始受到重用,是从唐玄宗开始起,唐玄宗身边的大太监高力士被封为骠骑大将军,还有许多太监去军对任监军。但是由于天宝年间,唐玄宗决策失误以及一些其他的原因,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引发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局面。虽然唐王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太大,影响极其深远,对整个王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颓势,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国势日衰。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武将,因为功勋卓著,战绩卓越,可以提拔到中央担任中枢要职,甚至封侯拜相,但安史之乱以后,虽然唐王朝努力的平息了安史之乱,但是由于战争的规模太大,导致安史之乱的好多叛逆叛乱将领都成了后来割据各地的藩镇节度使不受中央的控制和朝廷的节制,唐朝皇族已经对武将失去了信任。除郭子仪等少数人外,其他的武将都下场凄惨。
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开始大力起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等。不但给这些大宦官参与朝政的权力,并且让他们节制军队,肃宗李亨也是由于这些宦官犯上作乱而病死。至唐肃宗李亨病逝,继任的皇帝登基必须要取得太监的支持才能顺利登基,宦官的权利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外有藩镇割据,内有文臣互斗。而宦官却成了皇帝唯一值得信任的人,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而每个新登基的皇帝对宦官的依赖也越来越重,宦官甚至可以废立皇帝,成为了整个帝国的毒瘤。
宦官专政在东汉末年即开始出现,并因宦官与外戚争权而直接导致了盛极一时的汉王朝的灭亡。此后的历朝中,只有唐、明两朝还出现过宦官弄权的现象,并都导致了这两朝的衰落和灭亡。但是仔细衡量三个朝代,宦官势力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并能够完全左右朝政、使皇帝成为傀儡的,首推唐朝。
自韦后之乱至玄宗即位,宦官都有参与官廷政争。而自安史之乱后,李辅国策立了一次不露痕迹的政变,拥立肃宗后,唐肃宗李亨因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疑忌将帅,开始用自己宠信的宦官李林辅统帅禁军,开始了宦官掌权的先例。至唐代宗时,宦官的势力又进一步膨胀,充任内枢密史,掌管机密,承诏宣旨。至此,宦官开始逐渐的控制了军队和朝政,而皇帝确逐渐的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
宦官势力的膨涨,侵害了旧有官僚集团的利益,宦官控制朝廷,不仅威胁皇帝,而且因利所趋,无事不争,这便和朝臣发生冲突。日积月累,矛盾便开始激化。于是官僚集团便与宦官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变逐渐开始,尤其是王坯、王叔文铲除宦官未果后,宦官更为猖獗。宦官弄权激发了朝臣与宦官之间的冲突,同时,朝臣之间为了政见党争也需要借助掌握实力的宦官的支持,宦官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也需要朝臣的帮助,这两派之间是既争斗又互相利用,关系错综复杂,各种派系争斗不断,朝政日趋腐败。
唐初宦官不掌兵,但自安史之乱后,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领禁军,代宗时期的宦官鱼朝恩更是出掌神策军。自泾原兵变后,由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京城武器便有足够能力宰制朝政了。本来皇帝是想用宦官来监军,控制武将,避免尾大不掉的情况再生祸乱,但没想到的是宦官监军却每每牵起大祸。唐德宗之后,宦官掌握了神策军,但却不谙军事又任用亲信奸佞,导致军队缺乏训练,军力日趋败坏,使得中央军的战斗力跟地方藩镇的相距甚远,因此,后唐时期一直缺乏强大的中央军力,黄巢之乱后的以藩治藩政策失效,中央军又无法抗衡强藩,以至最终朱温篡唐。
宦官久争朝政,诱导君主安于逸乐,使君主沉迷声色,这样便使君主间接成为宦官的傀儡,疏于理政,从而导致小人操控权柄,政风败坏。此外,中唐后,常以宦官出使,甚至干涉宰相、大臣、藩镇的任免升迁。这样,大臣为保仕途荣华,便积极奉承宦官,宦官乘机敛财,上下沆瀸一气令政治更加败坏。
从唐穆宗以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连皇帝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还有谁敢跟他们作对呢?
为什么唐朝宦官可以掌权,最终造成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局面?
那是毫无疑问的说这是皇帝给的,不要觉得这是矛盾的,没有最初皇帝的放权,这宦官如何能成长?就让本文来回答为什么这唐朝皇帝愿意放权致使宦官掌权掌兵?
起初唐代宦官们的权力并不是很大,为了防止宦官掌权,唐初时期还限定了宦官们的官品。安史之乱后,虽然说安禄山,史思明失败了,但是此时唐朝地方势力却是羽翼渐满,朝廷的对于地方的管控全是越来越弱了。
为了使中央集权,打压地方势力,皇帝的派自己的亲信去掌兵职权。宦官可以说是呆在皇帝身边最久的人,有的甚至是从皇帝小时候,就开始跟随。所以说在这个最需要人的时候,皇帝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自己身边的太监了。唐朝皇帝就开始重视并任用身边的太监们。
为了削弱藩镇,中央集权而重用宦官,虽说开始是有效果的,但也就那么一下。此时唐朝的地方势力已经是羽翼丰满,地方上的军事权,财政权,还有行政权都掌握在各自的节度使手中,而唐朝皇帝手中就只有禁军了。
而禁军又属神策军,这是一支由边防军队转变为禁军的军队,战斗力是强悍的,唐朝皇帝便派遣宦官监军。唐德宗时期,爆发了一场泾原兵变,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一路上文臣只顾自己,只有宦官紧随德宗,最终也只有神策军及时救驾并最终击退叛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之后,德宗便不再信任文武大臣,将神策军交由身边的宦官,唐朝的宦官们便掌控军权,后来神策军就成为了宦官们的直属军队了。
至此,唐朝末路开始了,最终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唐朝宦官专权开始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宦官主要负责宫内事务,不参与政事。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逃往四川,命令太子李亨留下平定叛乱,在平定叛逆的过程中,宦官李辅国起起了很大作用,拥立李亨为帝,就是唐肃宗。唐肃宗很看重李辅国,让李辅国做了中书令,这个官职相当于唐朝的宰相。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被破坏了,从此宦官掌握大权。
唐朝宦官当权还有一大原因是,中唐之后,宦官开始自主掌握皇宫禁卫军(神策军),控制了军权。
安史之乱以后,皇帝对领兵将领非常的不信任,派宦官为监军,逐步宦官就掌握了军权。由宦官控制的军队“神策军”就形成。
古代京城驻军一般有多少
京师周围有多少军队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去世。随后,雍亲王老四胤禛继承了皇位。胤禛的年号为雍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认真地说,在雍正皇帝登基的过程中,京师驻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换句话说,京师的军队是雍正皇帝的后盾。那么,清朝的京师周围到底驻扎了多少军队,为何能够威慑天下各省。认真地说,清朝京师的驻军数量非常多。
认真地说,从唐朝之后,历朝历代都在京师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当年,唐朝的主力都在边疆地区,京师的驻军不多。结果出现了安史之乱,唐朝连一点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从宋朝开始,京师都会驻扎大量的军队,防止各地的将领造反。在此之后的几个王朝,也都是这个情况。比如明朝的京师三大营,是明朝最重要的野战机动力量。当年,京师三大营有20多万军队。清朝入关之后,虽然没有京师三大营,但是也在京师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期,京师的防雾分为两个部分。在郊区,驻扎了丰台大营的军队。丰台大营仅仅是一个称呼,这个大营的军队可以出现变化。在正常情况下,丰台大营的兵力有2万多人。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临时增加军队。丰台大营的军队是清朝重要的野战力量,装备了各个兵种,战斗力也比较强。在康熙在位的末期,丰台大营原本在老八的手里。但是雍正通过老十三胤祥,成功的控制了丰台大营。
丰台大营仅仅负责京师之外的防务,至于京师内部的防务,有九门提督具体负责。九门提督下辖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八旗步军营有2万多兵力,巡捕五营也有1万余兵力。也就是说,九门提督能够指挥3万多军队。在康熙在位的末期,老四和老八都在拉拢九门提督隆科多。隆科多倒向哪个皇子,谁的胜算就会大得多。隆科多经过慎重考虑,最终投靠了老四胤禛。到了这一步,雍正皇帝已经掌握了京师内外的大部分军队。
九门提督的3万多军队,加上丰台大营的2万多军队,京师周围的军队都在雍正皇帝的手里。雍正皇帝本人在称帝之前,兼任领侍卫内大臣,主管皇宫的侍卫部队。所以说,在雍正皇帝顺利登基的过程中,军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兵力的密集程度来说,京师是最高的。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了清朝嘉庆时期,清朝京师周围的各种武装力量加在一起,兵力超过了10万。与之相比,其他省份就差得远了。
京师周围的军队虽然多,但并不代表就战斗力强。从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开始,曾经十分强悍的八旗兵开始迅速堕落,战斗力严重下滑。到了道光皇帝在位时期,满洲八旗已经丧失了战斗力,成了一大群依靠朝廷养活的闲人而已。八旗子弟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这样的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登陆。咸丰皇帝逃到了热河,清朝京师周围那么多军队,也没有能够守住自己的都城。
古代京城驻军的人数因不同朝代、时期而异。以明朝为例,北京城中的驻军数量大约在15万人左右,包括守城的士兵、护卫皇家和官员的锦衣卫、侍卫等。同时,还有一些临时调派的官兵和外来驻军。总的来说,这些驻军都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