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封回纥首领为什么 回纥唐朝册封大臣时间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封回纥首领为什么
  2. 盛唐气象民族交往主要有哪几种
  3. 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表现
  4. 什么是第一个得到唐朝授予汗号印回纥首领
  5. 唐代民族团结关系特点
  6. 630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
唐太宗封回纥首领为什么

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其后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政权。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

回纥在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得唐朝助力灭薛延陀后,其首领即接受唐朝的封号——瀚海都督府的都督。

盛唐气象民族交往主要有哪几种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表现:

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唐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

(1)和亲: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的重要力量,于是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赞普。

(2)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3)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唐朝和谐的民族关系看出,只有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奋斗目标,这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国家的发展前途是紧密相连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复兴的关键时期,没有民族团结就难以实现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表现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往来在古代一直都是分分合合,战战和和的状态。唐王朝的版图在扩张的过程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来往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双方的摩擦,交好,交战,通商,都大大地促进了两个民族的交流和学习。也可以通过这段历史正面的反应了唐王朝在建立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和侧面的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对唐王朝的政治的认可程度。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友好,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唐与吐蕃和亲,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1)和亲: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的重要力量,于是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赞普。

(2)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3)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唐朝和谐的民族关系看出,只有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奋斗目标,这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国家的发展前途是紧密相连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复兴的关键时期,没有民族团结就难以实现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什么是第一个得到唐朝授予汗号印回纥首领

骨力裴罗是第一个得到唐朝授予汗号印回纥首领

骨力裴罗(?—747),即逸标必或怀仁可汗骨力裴罗,唐时回纥可汗。回纥族。姓药罗葛氏。成为回纥诸部的首领。天宝初为叶护。744—747年为汗。天宝三年(744年)统一九姓诸部,与拔悉蜜、葛逻禄等部联合破后突厥,建立政权,设牙帐于乌德鞬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与嗢昆(今鄂尔浑河)之间。四载,再破突厥,杀白眉可汗。遣使入唐报功,加授厅骁卫员外大将军。受唐册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奄有突厥故地,称雄漠北。

唐代民族团结关系特点

唐朝:

①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进攻。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辖,如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设置北庭都护府来管辖突厥故地。

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④同少数民族和亲,如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

2.处理民族关系不同的原因: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影响:

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需要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

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册封。

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③唐朝与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册封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

④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表现:
(1)和亲: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的重要力量,于是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嫁与吐蕃赞普。
(2)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3)会盟:8世纪末,南诏与唐会盟,重新归附唐朝;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由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吸引着各族人民与之交往;在交往中与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同时中原的技术与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边疆各族发展迅速,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强,对边疆开发、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唐朝和谐的民族关系看出,只有各民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奋斗目标,这对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国家的发展前途是紧密相连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当前,我国正处在国家复兴的关键时期,没有民族团结就难以实现建设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伟大目标。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为民族团结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度,自古以来,以汉族为主的众多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尽管在朝代的演变中,古代各民族也有过分裂和摩擦的历史,但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互助,相互融合,共同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

630年唐朝与回纥的关系

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领唐军与回纥、薛延陀一起,推翻了东突厥政权。

646年,回纥又配合唐朝军队,平息了薛延陀的叛乱。回纥首领吐迷度担心自己在各部还没有绝对的威信,这样下去也会像薛延陀一样在短期垮台,于是,他去长安朝见唐太宗,请求在其统治地区内设置唐朝的官吏。唐太宗很高兴地接受了吐迷度的要求

唐朝时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朝与回纥的友好往来的表现是:回纥衣装,回纥马。

回纥汗国的第一代可汗为药罗氏族出身的骨力裴罗,唐朝任命他为奉义王,册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简称“怀仁可汗”。

此后,回纥与唐朝政府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骨力裴罗死后,其子磨延啜继位,是为葛勒可汗。磨延啜分封其二子统治汗国的东、西两部分。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回纥应唐肃宗的请求出兵帮助平定叛乱。

757年,回纥王子叶护率军援唐,与唐将郭子仪合兵进攻长安,把长安、洛阳从叛军手中夺回。

政治上: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立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 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从有关史料来看,回纥直接源于铁勒,其先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狄或汉魏时期的丁零。隋末唐初,回纥部众在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嗢昆河(鄂尔浑河)及独洛河(今土拉河)流域游牧。据《旧唐书回纥传》载,回纥本身原由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等九个氏族组成,通常称为“内九姓”或“内九族”,总称为“九姓回纥”。而药罗葛氏则为“九姓回纥”的核心,后来回纥的可汗大都出于这一氏族。

至初唐时期,回纥与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羽、阿结思、骨仑屋骨思等部落结成了同盟。在回纥兴起之前,铁勒诸部统称“九姓铁勒”;回纥兴起以后,成为漠北铁勒诸部的总代表,于是“九姓回纥”就代替“九姓铁勒”。

其实,回纥自骨力裴罗正式立国至国亡也仅96年,历经13名可汗。除阖汲(830~840)因来不及册封汗号就国亡外,其他12名可汗都曾13次接受唐朝册封的汗号。其中,第四位可汗吨莫贺,两次接受唐朝授予的汗号,所以就有了13次册封汗号之事。

唐广德元年七月,在册封牟羽可汗为英义建功毗伽可汗的同时,唐代宗还册可敦仆固氏为婆墨光亲丽华毗伽可敦,又进拜左杀为雄朔王、右杀为宁朝王、胡禄都督为金河王、拔览将军为静漠王,汗国十一部都督都进封国公。

显然,回纥已属唐朝册封体制下的属国,历代可汗继位必须要唐中央的册封才能得到实际上的承认。作为属国的回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出兵助唐也符合情理。

公元840年,回纥汗国被宿敌黠戛斯(吉尔吉斯人祖先)灭掉。之后,大多数回纥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往葱岭以西,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一支迁到新疆吐鲁番。

回纥在兴起之初,大约只有军队五万,尚未被唐朝直接征调。贞观四年(630年)唐灭东突厥,贞观二十年(646年)唐灭薛延陀,回纥还只是出兵相助。及薛延陀灭亡以后,漠北初步统一,唐以回纥住地为瀚海都督府,任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回纥民族已加入唐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而且事实上,由于回纥住地的入唐。唐朝的势力已直伸至极北,“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从此以后,回纥的军队即正式作为唐朝的边兵而受其征调,正如《资治通鉴》所载开元六年二月的诏谕中指出的:“(回纥)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各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首先表现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中央政府实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对外借兵平叛。作为唐朝的邻国,回纥并未利用这一纷乱形势,拓宇唐疆,而是应唐政府之请,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对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为回报,唐政府除大加赏赐外,还规定以唐绢买回纥马,开始了双方间长期进行的绢马贸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外,回纥还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