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李世民唐朝会怎样 假如唐朝皇帝是唐太宗

目录导航:

  1. 若没有李世民唐朝会怎样
若没有李世民唐朝会怎样

如果没有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是由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唐朝照样会是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太子李建成的素质合格,李建成仁义忠厚,知人善任。遇事果断,在许多政治谋划和军事行动上也有过人之处。遗憾的是,当魏征劝他先下手为强,除掉秦王李世民时他表现的很犹豫,最后让李世民抢了先。

其次唐高祖李渊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会辅佐李建成建功立业,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将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施展他们的才智,谱写壮丽的历史画卷。

再次,唐朝初年承袭隋朝的富庶和各项制度,虽然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动荡,但社会根基没有动摇。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有序的发展。

最后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为唐王朝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



唐太宗开明、进步的民族观,决定了唐初民族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为民族团结、进步、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唐王朝的强成为及其强成为的因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可供借鉴与汲取的东西。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唐太宗与对今社会什么影响::::::

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3,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响国家政策的那一部份)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违害与影响;

4,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在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荜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中华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了辉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也正如筑东阳先生所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大家好我是讲历史故事的大仙,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李世民,唐朝还是那个唐朝,大仙认为,不会在大方向上有所改变,细节之处可能有所变化,比如依然会开启一段盛世,但是某些特殊事件比如武则天就会不再发生。

我们主要谈大方向基本不会有变化,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点: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客观性,而不是个人主观决定。

可能有很多网友会认为,是某个英明神武的君王造成了一个盛世,又是一个昏庸的皇帝造成一个朝代覆灭。

但是实际上主要原因并不是这样的,在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程度到了极限的一个社会里,再明主也会失败,失败了就会被历史抹黑,被写成昏君。相反,一个大环境欣欣向荣的社会,农民才刚刚分配到土地,人口才刚刚开始恢复,这段历史时期,就算如曹参的萧规曹随,也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所谓的西汉初年的无为之治,也可以开启一段盛世,这种做法在王朝末期简直就是等死行为,但是时候对了,就是正确的,这样的历史时期,就会早就开明的君王。

第二点:英雄有时代性,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改变一个历史走向。

在适合的年代,没有李世民,也会有另一个人发挥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产生相似和接近的结果,大唐的历史来说,极大概率就是李建成。

有些历史的假设只能被探讨,比如商纣王如果没有继位,是他的哥哥继位了,是否还有周武王什么事情。因为事情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从大的历史走向来说,在历史大趋势之下,个人行为难以改变。

即使没有李世民,他的哥哥也会代替他,打赢很多胜仗,本来是李世民部下的瓦岗英雄还有尉迟敬德等猛将,都会归他的哥哥所有。个人具有可替代性,历史的结果依然不会改变。

第三点:任何个人都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状况和结构。

盛世到来的时候,是有很多复杂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一个人,去力挽狂澜的去实现的。同样的,乱世到来的时候,如此复杂的社会因素,也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其实王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西汉留下的烂摊子真的是无法收拾,一通操作猛如虎,试图通过改革去化解很多社会矛盾,结果很惨烈,即使做了皇帝也不行哦!

综上很多原因,虽然大仙给出的答案是,李世民可以被替代,历史还是会正常走下去。

但是大仙也承认,李世民确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为大唐盛世做了很重要的贡献,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尊敬,称得上历史上的伟人。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欢迎评论留言,也欢迎关注设计师大仙,看我之前发的历史故事!

这其实还是一个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问题。我认为,精英人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但历史总是执着地按照它的轨迹运动,没有这个人也会选中另外一个人完成历史的变迁。

回到李家王朝上,李世民的确优秀,但是原本的正版太子李建成似乎也不错。只不过,为了宣扬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李世民的唐朝史书把李建成丑化成“喜酒色游猎”之徒。事实上,在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李建成被描述为“性仁厚”,这样的评价看起来才符合历史的真相。李元吉在齐王府准备击杀李世民的时候,正是李建成及时制止了他的行动;玄武门事变前夕,又是李元吉向李渊进言,要求诛杀李世民——在这关键时刻,李建成依然没有附和李元吉,足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宅心仁厚。

军事方面,李建成同样战功赫赫,历史学者何木风是这么评价的:“如果李渊没有李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唐帝国。”晋阳起兵、攻破长安等等一系列重大战役,李建成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军事上很厉害,李建成在政治上也玩得很转,丝毫不逊色于李世民——比如魏征、王珪这样的人才,最初就是在李建成的麾下,而这些人最终都成为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

可以说李建成在各方面丝毫不比李世民差,他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够狠——在那个年代谁够狠,谁就可以活到最后,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登上了皇位,而李建成没有防人之心,最终落败。

最后来做个假设吧:如果是李建成登上皇位而不是李世民,那么唐朝会怎样?答案很明显,大唐,很可能照样会迎来盛世局面。因为隋朝已经打下了基础,李渊已经挣了足够的家当,只要是不太作的继承人,盛唐就在那里等着呢。




没有李世民,那可不得了,说轻了的话,整个唐朝就要推倒重新来过了,说重点儿,世界史会不会改变都不一定。

首先没有李世民,当年征战天下的枭雄们谁来平定?让李建成来平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太有点难为人家了,即便李世民那样的神勇,在平定这些人时,过程也让人看得捏一把汗,没有李世民,大唐历史在此就要进行一次重选。

有人或许会说,没了谁地球都一样转,没了李世民,关陇贵族支持下的李建成照样能成为一个新的李世民,大唐最终还是会统一天下。

那么,下面就避开集团稳定性,来谈下个人的特殊性,没有李世民,肯定没有长孙皇后什么事儿了,这俩人都遇不到,高宗李治肯定也出不来,高宗李治没出来,武则天开箱验取石榴裙的煽情剧也铁定没人看。

武则天在庙里圆寂了的话,千古以来,最强势的女皇帝,其一系列的狗血剧情咱们也是都看不到了。

而且连带着初唐时期的名人都要沉寂许多,骆宾王没法一骂成名了,宋之问的口臭也没人去关注了,张宗昌、张易之这对兄弟花也只能在民间摇曳了。

接下来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的公公儿媳妇的家庭剧,也注定进行不下去了。

盛唐一系列浪漫景象也注定要改变样貌,古代四大美女要重新海选添补,李白被撵出去时候也不会炫富,说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了,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哥们搞不好还在边关当中介,一辈子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

没了安史之乱,也就没有河朔三镇什么事情,晚唐的太监也没有随便提溜着皇帝到处遛弯的勇气,契丹塞北部族崛起是相当困难了。

按照历史规律,起义最终还是会到来,但估计跟黄巢、李克用和朱温关系不大了,李克用如果不能入主河东,李存勖就不能崛起入主中原,其身边的赵弘殷整天打仗,生活也规律不起来,自然也去不了洛阳,更不可能在那里的夹马营生个胖小子,赵匡胤。

扯远了,接下来是不是该开一个如果没有赵匡胤宋朝会怎么样了?

哈哈,玩笑之言,大家淡然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