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传奇宗爱的结局 北魏皇帝拓跋焘南征

目录导航:

  1. 北魏传奇宗爱的结局
  2. 什么之后到北魏
  3. 北魏太武帝时期是封建社会吗
  4. 元宏民间故事
  5. 拓跋浚的皇后
北魏传奇宗爱的结局

历史上的宗爱的结局

历史上的宗爱,任中常侍,最后成了拓拔焘最宠信的太监。太武帝南征的时候,太子拓跋晃监国,而当时的宗爱作恶多端。太监宗爱发现后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拓跋余也是死在宗爱之手,拓跋余死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陆丽拥拓跋濬为帝,是为文成帝。

文成帝即位后,便将两度弑君害死其父、杀死其祖其叔罪大恶极的宗爱、贾周等人诛杀,动用五刑,灭其三族。

什么之后到北魏

五胡十六国之后是北魏。北魏灭掉诸多割据势力再一次统一中国北方。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为止。

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五胡十六国诸国混战期间,前秦宣昭帝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六十二国皆来朝拜,文教、汉化最为先进,礼乐之盛超越东晋,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最富强的国家,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羌族、鲜卑族、丁零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及太武帝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在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以前为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元386年,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派兵护送什翼犍的少子窟咄和拓跋珪争国。拓跋氏原有立少子的习俗,窟咄之来,对拓跋珪构成很大威胁。诸部落都有动摇,引起骚动。拓跋珪的左右也阴谋执珪以应窟咄。拓跋珪惧,北逾阴山,依于贺兰部,派人向慕容垂求救。慕容垂派慕容麟领兵救珪,大败窟咄。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也乘机恢复了拓跋族的独立。

386年,拓跋珪(guī)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牛川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或者“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

北凉之后到北魏。

北凉(397年或401年-439年)是十六国之一。由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首领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建立者为段业,此说是以蒙逊堂兄沮渠男成拥立段业称凉州牧,并改元神玺为立国之始(397年)。

401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灭段业,仍称凉州牧,改元永安,因此亦有人以此为北凉立国之时。

北凉首都为张掖,蒙逊自称张掖公。412年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称河西王。最强盛的时候控制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的一部分,是河西一带最强大的势力。420年灭西凉。433年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亡,北魏政权统一华北。

北魏之前是东晋

晋朝之后的一个阶段叫南北朝因为南北长期分裂,基本以长江为界,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时期,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分裂为东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最后由北周的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

晋朝之后是汉:
西晋——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秦——夏——吐谷浑——(隋)

2.晋朝之后是宋:
东晋——宋——齐——梁——陈(北齐)——隋

两晋之后进入南北朝,(不是朝鲜,呵呵)南方的领土(大致秦淮以南)东晋被篡权后经历了宋,齐,梁,陈。都不长,并大都以篡权的方式接替。北方包含了前秦,北魏,东魏,西魏(与东魏对峙并存),北齐,北周(与北齐并存)等朝。

北魏太武帝时期是封建社会吗

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封建政权,曾经横扫北方诸侯,继前秦之后再度统一北方,与南朝形成对峙局面达近百年之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时,曾写信给刘宋盱眙守将臧质说:“我派出的攻城兵,都不是鲜卑族人。攻东城的是丁零人、匈奴人,攻南城的是氐人、羌人。你杀死这些人,省得他们在我国内作乱,对我只有好处,你尽力杀吧!”胁从的少数民族尚且如此,对敌对的刘宋军队态度更是可想而知。

彼此,北魏仍是一个刚从奴隶社会走出来的封建部落政权,文化文明水平极其低下,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南征与其说是志在天下的统一战,不如说是一场场野蛮而残酷的征服、掳掠的战争。

元宏民间故事

北魏献文帝拓拔弘到皇兴四年已十六岁了,但冯太后对权力仍不肯放松,母子间的矛盾又因冯太后的不检点行为,更加尖锐起来。

冯太后平时对衣食住行都很注意节俭,所好唯有一个“男色”。

她年轻守寡,不耐孀居,看中了朝臣中的三个美男子:吏部尚书王睿,南部尚书李冲和宿卫监李奕,常以奏事为借口,召他们入宫,轮流陪伴她。

这三人同为太后男宠,几乎外廷内朝人人皆知,免不了背后议论,传入献文帝耳中,使他太失面子。

这三人又倚仗太后权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更引起献文帝的憎恨。

一天,献文帝的丈人李惠提醒他:李奕兄弟拉拢党羽,培植亲信,恐会谋逆。

建议找人告发李奕兄弟的不法罪状,由献文帝作主,将其一门一网打尽,趁势让太后收心,逼其归政。

不久,有大臣弹劾李奕的族人李欣贪赃,献文帝派李惠找李欣,要他告发李奕与他同谋,就可免去死罪。

李惠还四处帮李欣收集资料。

过了几天,献文帝亲审李欣,李欣告发了李奕兄弟的三十条罪状,如纳贿贪污,买卖官爵,私纳宫女为妾等。

于是李奕兄弟及党羽被问斩。冯太后营救不成,怀恨在心。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冯太后在王睿、李冲等人的拨弄下,毒死了献文帝,并大开杀戒,报了旧仇。

历史上有句大名鼎鼎的谶言叫做“胡人无百年国运”。许多资料把这句话的出处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头上——元至正二十六年,时为吴王的朱元璋为发兵北伐所发布的檄文中,就有一句“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

既然有“古云”这个前缀,就证明这句话不是老朱或是老宋发明的。果不其然,我在故纸堆里翻腾了半天,发现隋朝的开国元勋杨素曾作诗云“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语出杨诗《出塞二首·其一》)对蒙古人恨之入骨的南宋宰相文天祥也曾给他的死对头下过诅咒“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语出文诗《二王》)

从秦到清,汉人能把异族撵出华夏故地独立建国的时间,不过1100多年,比我们想象的少得多

老文后来虽然被蒙古人砍了头,但是他的诅咒成真,蒙元果然没熬过百年就完蛋。于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至理名言,连后来在写给逃亡塞外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劝降信中,还郑重其事的重揭人家的旧伤疤:

“我师未至,君已弃宗社而去。朕谓君自知胡无百年之运,能顺天道,归我中国故土,上策也。”(《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

其实“胡人无百年国运”这事并非事实。像匈奴、突厥这样给中原王朝造成过严重威胁的塞外游牧政权,在漠北草原上称王称霸的时间都不止百年;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政权文明程度太低,又远在域外不能算数,那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国祚148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国祚209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国祚119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祚189年)等又该怎么算?如果有人继续抬杠说这帮家伙没完成过大一统,那么别忘了还有一个满洲人建立的清朝……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句话也不能算错。毕竟我们的老祖宗对于华夷之辩早有定论:

把韩昌黎先生的这句名言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凡是傻了吧唧跟风吃洋餐、过洋节,满嘴乌七八糟说鸟语的家伙,就统统都是蛮夷!只有那些喜欢啃馒头、拜祖宗,哪怕张嘴就是“滚犊子”、哪怕长成一副金发碧眼的模样,也是中国人。

嗯,按照韩夫子的观点,不知该有多少今天的国人都应算作蛮夷

按照这种理论,前边提到的北魏辽金西夏清什么的,好像真没法再往蛮夷堆里扔。只有死活不开窍的蒙古人,一门心思在文华千年的中原大地上卖力的推广“草原风”,结果非常倒霉的国运不过百年,也算是活该。

不过与“胡人无百年国运”类似的一个真理是,在古代只有智力低下的家伙才比较能打。像契丹人、女真人等这些原本脑子里长得全是肌肉的家伙,一旦开始热情的拥抱看起来似繁花、如灿锦,实则却有销魂蚀骨之效的汉家文明时,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完蛋不远了。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

先说说魏孝文帝以全面汉化为主要内容的“太和改革”。

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国、自称代王(并在12年后称帝,改国号为“魏”),直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的50多年间,刚刚崛起的北魏王朝如同冉冉初生的朝阳一般光芒万丈而且不可阻挡。在拓跋氏的钢刀铁蹄下,因五胡之乱而四分五裂、战火连绵了135年的北方大地终于重归一统,与南方的汉人政权隔江相望,史称“南北朝”。

然而拓跋氏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拓跋焘先后13次北击柔然,不但拓地千里,还设六镇以固北疆,使得塞外胡马在此后的百年间不足为患:

“(拓跋焘)世祖征伐之后,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窜,不敢复南。”(《魏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九十一》)

此后又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梦想“封狼居胥”发动元嘉北伐。于是拓跋焘慨然迎战,一路势如破竹直至饮马长江,让刘义隆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

魏太武帝拓跋焘这样的英雄人物,放眼两千历史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

拓跋焘北破柔然、南击刘宋,北魏强军兵强马壮、咄咄逼人,其势不可阻挡。而南朝屡战屡败,长江防线岌岌可危,自汉末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似乎即将在拓跋氏的手中终结,还有好几十年才能降世的隋高祖杨坚,看似已经没机会将重建大一统的不世功业纳入自己名下……

然而,随着拓跋焘被一个宦官宗爱所弑,立国以来便四面出击、开疆拓土毫不停歇的北魏王朝像是踩了一脚急刹车,从此再无寸进。不仅如此,从拓跋焘驾崩到北魏亡国,南朝的宋、齐、梁三国先后发动6次北伐,虽然统统无功而返,但北魏每次击退敌人就心满意足,再无祖辈饮马长江甚至平定天下的雄心大志。

因为太武帝拓跋焘以赫赫武功名垂青史,可是他的子孙却都戒荤茹素跑去念经了——话说拓跋焘非常厌恶佛教,著名的“太武灭佛”就是他搞出来的。可是当老子的一边对着和尚喊打喊杀,当儿子的拓跋晃却跟护犊子的老母鸡似的拼命护佛,当孙子的拓跋濬更是再接再厉拼命兴佛(比如修了云冈石窟)。等到拓跋弘在位时,干脆为了专心念经连皇帝都不肯当了,非常不负责任的将皇位禅让给了刚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

拓跋宏当了28年皇帝却年仅33岁英年早逝,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北魏王朝的悲剧

拓跋宏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还搞出过一个更加有名的“太和改革”(也称孝文汉化),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评价极高,比如促进了民族融合什么的。

我们先复习一下拓跋宏的改革都干了些什么——说白了就两件事,一曰迁都,二曰改制。

先说迁都。北魏的国都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宏受汉学熏陶,倾慕华风,便想搬到中原去住。可是鲜卑勋贵们大都喜欢游骑射猎,不想去南边见世面,拓跋宏就骗他们说要南征刘宋,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拐到洛阳当起了坐地户。有兵在手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他一边下令营建新都,一边将上当受骗却只能干瞪眼的勋贵官员尽数南迁,终于完成了迁都大业。

再说改制。从太和十八年开始到拓跋宏去世,他一直在大力推行内政、教化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太和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禁胡服。拓跋宏早早就仿效汉家制度服兖冕,迁都后更是明令禁止士民胡服,只可穿着汉家服饰。

2、断北语。太和十九年,拓跋宏下诏在朝堂上不准讲“北语”、只能说汉话,违者免官: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魏书·卷二十一上·列传第九上》)

3、改姓氏。太和二十年,拓跋宏宣布自己改姓“元”,还要求满朝文武都向他学习: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齐纪六》)

于是鲜卑拔拔氏变成了长孙氏,达奚氏成了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等等。反正在当时即便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也经常搞不清彼此姓啥……

改姓氏其实是断绝一个民族根本的狠招,所以改了姓氏的鲜卑人很快就湮没于汉人之中,再无痕迹

4、婚名族。就是鼓励鲜卑勋贵与中原汉人世家通婚。元(拓跋)宏还以身作则,赐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为华夏衣冠之族,纳其女于后宫,并令诸王公亦纳汉族大姓之女。

5、禁归葬。诏令自太和十九年以后移居洛阳的鲜卑人,不得归葬北方祖地。

6、改制度。效仿汉家制度,如依汉法改订度量衡、仿汉五铢钱铸太和五铢等。并大力搜集有关汉家法度、礼仪的古书,在此基础上推行班禄制、均田制以及户籍制等政治制度。

7、倡文学。在洛阳建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大兴儒术,重用儒生。不仅如此,元宏本人喜好文学,有出口成章之能

拓跋浚的皇后

冯太后

北魏文成帝皇后

拓跋弘嫡母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字不详,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市冀州区)人,鲜卑化汉族。北魏时期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成文明太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文成元皇后(?―456年),李氏,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梁园区)人,南朝宋济阴太守李方叔之女,太宰、顿丘王李峻之妹,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献文帝拓跋弘的生母。

李氏容貌美丽。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永昌王拓跋仁随拓跋焘南征,在饮马长江之时,得到李氏。

后来,拓跋仁因谋反被杀,李氏被押送宫中,成为宫女。有一次,文成帝登上白楼时看见李氏,因她长得漂亮,于是临幸了她。兴光元年(454年),李氏为文成帝生下儿子拓跋弘,受封贵人。

太安二年(456年),文成帝立拓跋弘为太子,常太后依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赐死李氏。拓跋弘继位后,追谥她为元皇后,葬于金陵,配祭太庙。

冯有,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皇后。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壬午,公元442年),冯有出生于长安。其祖父冯弘原是北燕国君冯跋的小弟,在冯跋死后继承帝位;其父冯朗原为北燕的广平公;其母王氏,乐浪(今朝鲜平壤)人。其姑姑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

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壬申,公元432年),冯朗因其母王氏与慕容妃争宠被废之故,与胞弟冯邈投奔正在辽西的大哥冯崇,并说服冯崇带着辽西的地图,一起投奔了北魏。冯崇被北魏封为辽西王,冯朗后来做了秦、雍二州的刺史、西郡公。他的一子一女都在长安诞生。冯有几岁时,冯朗因为谋反之事受到牵连被诛杀。年仅四岁的冯氏便随着姑姑冯昭仪到了北魏的后宫。

北魏太武帝正平二年(壬辰,公元452年),十二岁的拓跋浚当上了皇帝,其保姆常氏被尊为保太后。于是,在保太后的授意下,册封与他青梅竹马长大的冯有为贵人,但拓跋浚似乎对这位发小并不感兴趣。后来,拓跋浚喜欢上初入宫的李氏,并惊为天人。冯有对忽然杀出来的情敌束手无措。因常太后从小看着她长大,所以对她十分照顾。于是,拓跋浚在常太后的干涉下,无法亲近李氏。最后,拓跋浚还是在仓库里临幸了李氏。不久,李氏怀孕。常太后知道后大为震怒,召李氏严加盘问。这时候拓跋浚正在外巡视,他闻讯后赶回皇宫,将李氏带至阴山行宫。不久,李氏生下一子,名拓跋弘。

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丙申,公元456年),拓跋浚立李氏之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北魏宫廷陈制,太子的生母一律处死,李氏被赐死。同年正月二十九日,冯有被拓跋浚立为皇后,李氏之子拓跋弘也由冯皇后代为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