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太子被立为皇帝时,应该称为“皇太子即位”。
在唐朝,皇太子是皇帝的长子,通常会在其父亲还在位的时候就被立为皇太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皇帝去世,皇太子就会继承皇位,成为新的皇帝。但是,有时候皇帝还没有去世,皇太子就已经被立为皇帝了,这种情况下,称为“皇太子即位”。
唐朝时期,有很多次皇太子即位的情况。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之争。
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禅位于长子李建成,但是不久之后,李建成因为嫉妒弟弟李元吉,与其父亲李世民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终,李世民决定废黜李建成,立李元吉为皇太子。但是,李建成不甘心失败,于是发动了兵变,结果失败被杀。
这场太子之争,不仅震惊了整个唐朝,也对唐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李建成的失败,导致唐朝后来出现了一种“皇太子不得立”的传统,即使皇帝有几个儿子,也只有一个能够被立为皇太子,其他的儿子只能被封为王或公等地位。
除了这一点,唐朝时期的太子还有很多其他的职责和权利。例如,太子通常会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官职,负责监督皇帝的教育和政治活动。太子还可以领导一些官方团体,如“太子少傅学士院”等,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
唐朝时期,太子被立为皇帝时,应该称为“皇太子即位”。虽然太子的职责和权利很多,但是他们在唐朝的历史中,却经常被夺去了权力,成为了历史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