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政权 汉武帝和西汉的历史

目录导航:

  1. 汉武帝的政权
  2. 汉武帝后面的朝代怎么样
  3.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第几位皇帝
  4. 汉武帝与汉光武帝的区别
  5. 汉高祖与汉武帝是怎样的关系
  6. 汉武帝比较完整的史书
汉武帝的政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死,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位期间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后的封建王朝构建了基本的政治框架。

此外打退了匈奴的侵扰,维护了中原王朝的稳定统治,其功绩可谓诸多。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吧。

一、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汉武帝刚即位时,由于年龄较小,其祖母窦太后掌控朝政实权。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想要大展身手的汉武帝试图推行有为之治,但是由于没有实权,毫无意外失败了。认清事实的他只好表面顺从窦太后,暗地悄悄策划。公元前139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一亲政便改变治国方针,逐步推行有为政治。

西汉自开国之初,丞相就拥有较大的权力,当时丞相只命一人担任,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且汉初所选的丞相大都是开国功臣,位高权重,这对于皇权的加强自然是不利的。虽然汉初的丞相多为忠臣,懂得不冒犯君主权威,但对于想要强化皇权的汉武帝而言自然是无法容忍的,因此汉武帝在对中央机构的整顿方面先拿丞相开刀。

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一方面对丞相进行打击压制,另一方面扶植新的势力对其进行牵制。在打击压制丞相方面,武帝多任用唯唯诺诺之人担任,这样就保证了丞相对皇帝命令的绝对服从,此外对丞相所犯的错误容忍度很低,当庭斥骂都算是轻的惩罚了,严重者可能落得姓名不保的下场。因此当时的官员都不太愿意担任丞相这一职务。

在扶植新势力方面,汉武帝重用身边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参与处理国家大事。这些人常伴武帝左右,均为武帝信任的心腹,而且他们对于汉武帝是绝对服从的,武帝控制他们当然比丞相要容易得多。后来这些人就形成了宫内的决策机构——内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员则被称为外朝,逐渐成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内朝也被称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皇帝与大臣势力博弈的结果,标志着皇权的加强,作为一位希望将权力都收归自己手中的皇帝而言,扶植自己的亲信来削夺丞相集团的权力是必然的手段。中朝机构的形成很好地达到了汉武帝的心愿,武帝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将皇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二、 改革选官制度

汉初官吏选拔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继承秦朝的军功爵制,按照拥有军功爵位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位;其二被称为“任子”,类似于后世的恩荫制度,规定汉朝俸禄为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职任期只要满三年,就可以推举子弟一人为郎官。郎官相当于候补官员,在待职时主要负责卫护宫殿、做皇帝的左右侍从,等到有官职空缺,便从郎官中选拔人才上任。

此外汉初的政府还规定如果拥有的资产达到一定数目,也可以候选为郎官。随着西汉社会的逐步稳定,可以立军功的机会大大减少,通过军功爵制任官的人数也就变少了。而由于亲属为官又或者是资产数较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他们本就相当于被开了优先通道,很难清楚这些人到底是否具备任官的能力,他们未必是贤才,这样必然对国家有所影响。

从汉文帝时开始,便出现了新的选官方式,令郡国挑选贤良、孝廉之人授予官职,但这个时期还未形成固定的制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继续稳固发展这一选官制度,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察举制。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各郡国按照孝、廉的标准各推举一人,此后每年举孝廉之事便成为定制。后来除了以孝廉为选人标准外,还有贤良方正科等等。

除了察举选官外,汉武帝时期还推行征召制。由于要开展国家大业,对于各方面的人才都比较需要,有些贤士散落在民间,为了能极大限度地搜寻人才,对于那些名气较大或者有着真才实学的贤士,武帝直接下诏征唤他们入朝为官。此举充分体现了武帝对于贤才的爱惜之心。除了由朝廷征召外,还允许百姓上书自荐,经考核优秀者,同样授予官职。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之人。这些人各居其位,为武帝出谋划策又或者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共同为西汉王朝的繁荣稳固而努力,可以说汉武帝时期能够达到汉朝的全盛时代,武帝通过合理的选官制度所选拔出来的优秀官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 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削弱地方势力的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削夺诸侯王的权力,其二是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首先我们来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削夺诸侯王的权力。西汉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统治不得不分封一批异姓王,后来政权稳固了便将他们一一铲除,防止分裂国家的隐患存在。与此同时,为了稳定统治,他又分封了一批同姓子弟为王。

这些同姓王在自己的王国内有很大的独立性,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已经开始尖锐起来,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这足以证明这些诸侯王国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极大削弱,要想维护国家的长久统治,必须要把他们加以铲除。汉武帝便继承了文帝和景帝未竟的削藩事业。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推恩令”。具体内容为:各诸侯王在将诸侯位传给嫡长子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部分封地分封给其他诸子为候,让他们建立侯国。此法进一步发展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

此法一出,诸侯王们自然十分乐意,毕竟受封的儿子数目增多了,可以分给自己喜爱却又没有继承诸侯王位资格的儿子一些土地,让自己的儿子也享有一些权力,何乐而不为呢?依照汉制,侯国地位与县相当,直属于郡,这其实就相当于诸侯领土的缩小和中央直辖土地的扩大。

此外武帝还采用“酌金”夺爵的方式,借口诸侯献祭的黄金成色不好或者斤两不足剥夺了大批列侯的爵位和封地。与此同时,还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贬低诸侯王国中官吏的地位,并且对他们加以控制,严禁诸侯王们结党营私。通过这些措施,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他们的政治权力被剥夺,仅享有经济上的特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对于地方豪强的打击政策。为了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防止他们过度地兼并土地,对百姓进行削夺,武帝任用了一批酷吏来诛除一部分豪强势力,这些酷吏行事狠辣,铁面无情,取得了相当成效。另外还将一些大豪强举家迁往关中等地,这样做一方面防止这些豪强久居一地,形成复杂的关系网,另一方面离皇帝较近,可以加强监控。

除了以上两种措施外,汉武帝还于公元前106年实行刺史制度。即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地区,设立十三部刺史,这些刺史主要监察地方上的豪强、诸侯王国等,他们虽然官品不大,但是权力却很大。关于地方的情况可以直接上奏皇帝,相当于皇帝派往地方的眼睛。刺史的设立有利于皇帝更好地掌握地方情况,加强中央集权。

四、 在军事、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设置了羽林骑、八校尉等职业军队来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这些兵士都经受过职业的训练,军事素养很高。其中八骑尉兵种很齐全,有步兵、骑兵、射手等,这些士兵多由招募而来,开古代募兵之始。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并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重用儒士为官外,还广设学校,宣传儒学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建立的一整套儒学思想,包括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说等等,都极力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而服务。

事实证明,在思想上的大一统之策效果很好,也奠定了此后儒学的地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治理框架,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中国政治的具体走向,后世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思想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后面的朝代怎么样

汉朝之后是三国。然后是晋朝。

从公元220年起, 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汉武帝刘彻之后的皇帝是汉昭帝刘弗陵,汉昭帝名刘弗陵,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出生于长安。西汉第八位皇帝(前87年—前74年在位),汉武帝幼子,母亲钩弋夫人。在位13年,公元前74年6月昭帝于未央宫暴病而死,享年仅21岁。葬于平陵,谥号孝昭皇帝。

据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才生下刘弗陵,大臣们都以为尧帝降生,纷纷恭祝武帝。武帝老年得子,更是爱不释手。武帝临死前,准备立刘弗陵为太子,但是为了防止“子幼母壮”、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他借故处死了钩弋夫人,然后请得力大将霍去病的异母弟霍光为首辅、匈奴人金日磾为次辅、上官桀为佐军以及桑弘羊为理财等四重臣来辅佐刘弗陵。武帝死后,刘弗陵在重臣的拥立下登基继位。

昭帝登基时才8岁,却聪明伶俐且十分果断,对匈奴的政策十分得当。面对汉武帝时代的连年征战、增加徭役,昭帝听取重臣的建言,减少赋税3倍,进一步深化了武帝晚年重新施行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在首辅大臣霍光的主持下,昭帝朝的百姓生活比以前富裕,四夷来朝,使汉朝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第几位皇帝

汉朝的第7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刘彻是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七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前141年-前87年)。

汉武帝是除秦始皇后最伟大的帝王。开疆扩土,北踏匈奴,南逐百越,西越葱岭,吞朝鲜占越南,一举奠定了中华版图。他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名播海外,让中华走向世界,让世界知道汉人,汉民族的伟大与优越,这份伟绩直到今天何人能及?

汉武帝最大的功绩,大家肯定都在电视里看到了。那就是对外打击匈奴的入侵,改变了汉朝以来惧怕匈奴的心里,先后派出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领,多次主动奔袭匈奴,使得匈奴基本溃退!夺得了北方西北地区的主权和稳定。极大的鼓舞了汉民族的民族自信心!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宣传汉朝文明,与西域一些国家积极交流文化和商品,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开启了汉丝绸之路! 对南方一些地区如广州台湾越南一带进行扩大疆土,使一些少数民族和汉融入一家! 千古一帝汉武大帝!

汉武帝与汉光武帝的区别

1、人不同

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 人。东汉王朝建立者(公元25年—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2、成就不同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汉光武帝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饬官风,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3、寿命不同

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驾崩于洛阳南宫前殿,享年六十二岁,葬于原陵,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颇有作为的开国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使大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汉武帝的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评价亦存争议。死后谥号孝武皇帝,宣帝时上庙号世宗。

汉高祖与汉武帝是怎样的关系

汉高祖与汉武帝是曾祖父和曾孙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代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汉高祖刘邦死后,他与吕后所生之子惠帝刘盈即位,但政权掌握在吕后手中。前一八○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刘恒就是汉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中子,其母为薄姬。刘恒之子是汉景帝刘启,刘启之子为汉武帝刘彻。由此可见:汉高祖刘邦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父,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子。

汉武帝比较完整的史书

汉武帝比较完整史书是《汉书.武帝本纪》,详细记载了汉武帝的事迹,比《史记》完整。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年四岁立为胶东王。七岁为皇太子,母为皇后。十六岁即位,政治上,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抑制商贾。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但他崇信方术,兼以穷兵黩武,晚年爆发巫蛊之祸。

1.《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汉武帝传》:是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传记,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书中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做了中肯的评价。学术价值很高,可读性强。

3.《那时汉朝1》:从刘邦出身写起,到楚汉争霸结束为止。全景叙述秦朝崩溃及诸侯逐鹿中原的壮阔惨烈的混战场面。项梁PK章邯,壮志未酬身先死;项羽怒斩宋义,破釜沉舟,在巨鹿上演了一幕壮丽的英雄绝地反击战;刘邦势如破竹,先入咸阳,却在鸿门宴上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4.《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5.《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统史书

汉书,资治通鉴,史记(没有专门篇章,散件于其他人传记中),东观汉记

现当代人写的书

吕思勉的《秦汉史》、翦伯赞的《秦汉史》、钱穆的《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