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中所见清中叶徽州民间礼俗

乾隆-《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中所见清中叶徽州民间礼俗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乾隆-《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中所见清中叶徽州民间礼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中所见清中叶徽州民间礼俗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中国是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清代民间礼俗生活到底是怎样的情况呢?本文试以《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为例,对清代中叶徽州民间礼俗生活作以探讨。

《家用收支帐》是记载家庭日常收入、支出的帐簿,能够真实、直接地反映出具体家庭经济情况。同时,不同于官方文书的是,《家庭收支帐》包含了众多基层社会的信息,为我们了解当时基层社会的实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这其中就保留了有关反映农村基层社会礼俗习惯的信息。在徽州文书中保存了一些《家用收支帐》,是我们了解明清徽州民间礼俗生活的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原件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清民国编》卷八中有收录。原件250×205毫米,505页。封面有“家用收支帐” 字样,下有“完粮字号附后”小字,另按顺序记有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八年。该文书的主人是徽州府休宁县三十三都黄氏,具体姓名待考,生活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为家庭收入、支出流水帐,记述了该户从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八年的家庭收支情况。这部收支帐记载较为详细,不但有时间、金额,还记有收入的来源、支出的去向。逐日逐条记载,事无巨细,悉皆记录在案。这就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提供了难得的材料。
综观这部《家用收支帐》,发现该户有关礼俗生活的活动是十分丰富的,有相当部分的资金用于日常礼俗,可见礼俗生活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寿诞、婚庆、丧礼、入学、社会交往等方面。虽然在徽州文书中有一些专门记载寿诞丧葬的收支帐簿,但是如此部收支帐可以综合、动态地考察家庭内礼俗生活的资料却不多见。下面以《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为例来考察清代中叶徽州民间礼俗生活。
一、 寿诞
在这部《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中有关寿诞贺礼的记载很多,范围较广,可见当时徽州人对寿诞的重视,这也是较常见的礼俗。寿诞,即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当时徽州人寿诞礼俗的一个特点就是逢十相庆,称为过大生日。也就是说所并不是每一个生日都要祝贺,也不是只有年长尊长的生日要祝贺。通常情况下,只有逢十的年龄才会受到祝贺,不但像六十、七十岁这样的高寿可以庆祝,就是十、二十岁这样较小的年纪也可以庆祝,其中孩子十岁的生日叫“长尾巴”。当地谚云:“三十、四十无人知晓,五十、六十打锣通知”,意思就是中青年没有请客庆祝的习惯,但是在这部《收支帐》中却存在这样的例子,说明中青年生日也是可以相贺的。在这十一年的资料中所见都是逢十的生日,未见到特例,兹为佐证。下面试举数例:
乾隆七年十月十八,“凌通翁令堂九旬,予曾致札并盒贺之”。
雍正十年十月廿八,“折贺碜溪头大舅公八旬”。
雍正十一年七月初六,“贺神老叔公七十寿”。
乾隆四年五月,“贺涛静叔六旬”。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廿,“贺汪宗五表叔五旬”。
乾隆三年三月,“贺廷秀弟四十寿”。
乾隆七年五月廿二,“折寿桃贺东白三旬”。
雍正十一年十月廿一,“买亥贺珠帘婿宇大二旬”。
乾隆六年五月十六日,“折贺士杰孙十岁”。
贺礼的形式有时是金钱,更多的时候则是实物。如果是直接用金钱,数额变化较大,大约从一钱到数两都有,似乎与关系远近和寿诞年龄有一定关系。如果是折成实物形式,大多为寿烛、寿桃、糕点和肉类,价值在一、二钱之间。如:
雍正十一年七月初六,“贺神老叔公七十寿”,一钱。
乾隆三年三月,“贺廷秀弟四十寿”,一钱。
乾隆三年三月,“买寿烛贺珠帘亲家五旬”,价值一钱四分。
乾隆四年正月初五,“贺家荥伯母六十寿”。一钱。
乾隆四年三月初七,“做面寿桃贺珠帘亲母五十寿”,一两五钱。
乾隆四年五月,“贺涛静叔六旬”,一钱二分五厘。
乾隆四年五月,“贺澈叔六旬寿”,一钱。
乾隆四年六月,“折贺土坑姐丈五旬”,五钱。
乾隆四年八月,“补贺旦华表兄五旬”,五钱。
雍正十一年作者的妻子四十岁生日,“土坑姊氏贺内人四十寿盒力,送来河鲜鱼二盒、索面、糕两包。” “妹氏家来贺盒力,送来水酒六乎(壶)、蹄肘三斤。”乌旻女儿送来的贺礼是“寿烛一对,谷饼寿桃二斤,小盒四种,三舅母鞋一付。”珠帘女儿送来的贺礼是“猪边廿六斤、面寿谷四斤水酒八乎(壶)、小盒四种、珠联、寿烛。”“溪口婿家盒力,送来珠联、小盒四种、寿烛,又收溪口婿家折贺仪一两六钱。”
当然,越是亲密的人,特别是自己的长辈时,贺仪就要比平常人要高一些。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七,《家庭收支帐》作者的岳母六十岁寿,作者的贺仪竟达“三两二钱”,还不包括其他礼物。“折猪酒寿桃贺岳母六十寿,外珠联一对、寿烛一对、小盒六种、鞋一付。”同年十月初八,其岳父过生日,贺仪达“陆两四钱”。乾隆四年三月初七,“做面寿桃贺珠帘亲母五十寿”,价值纹银一两五钱。乾隆七年十月十六,“代碧众折贺石坑外婆,屏金十两、猪酒寿桃六两”,价值“十六两”。此外在至亲的阴寿也会有一些礼俗活动,乾隆六年五月十四日,五钱为“石坑外公八十阴寿定做寿桃并办祭品”。
在徽州,如果哪家生了小孩,亲戚朋友会买些礼物和食品。这种情况下,鸡蛋会被称为喜蛋,以示喜庆。如雍正十一年九月廿六,“溪口盒脚送喜蛋看仔。” 乾隆八年四月初八,“珠帘亲家母以我客地生子备盒来贺”。
二、 婚庆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也是民间礼俗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有亲戚朋友结婚,贺礼是少不了的。有些家庭的婚礼郑重其事,热闹非凡,有专门的帐簿记载所收贺礼的情况。在徽州文书中,留存下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如《新婚受贺簿》、《礼帐》等。
资料显示,当时徽州对于婚庆的贺仪有金钱和实物两种。直接以金钱为贺仪,金额在一钱左右。如“乾隆二年十二月,一钱,折贺榧弟完娶”;“乾隆三年十月十九,一钱,贺鹤龄弟完娶”;“乾隆三年十一月十九,一钱,贺中道叔婚娶”;“乾隆四年十二月,一钱,贺机弟完娶”。实物形式的贺仪,多是日常食物,价值也在一钱左右。“雍正十二年四月十七,以盒四种贺懋升老娶次媳”;“雍正十二年七月初十,一钱,买牛肉贺友璧叔娶长媳”。
在这部收支帐中还保留了有关定婚的资料。比较而言,定婚所需费用是很高的,定婚礼银有十数两之多。乾隆三年十月初十,本册文书主人的儿子“勲儿土坑定亲”,其礼银是“十两”。乾隆六年九月廿,其三女儿定婚,收定礼银十五两五钱,“收三女得时字石坑张宅下定礼银十五两五钱”。乾隆七年十一月初五,其四女儿定婚,“收四女德睦字石坑宅下定礼银十二两”。
在一般情况下,定婚过程中,男方不但要给女方定婚礼银,同时还要带着许多的礼物,主要都是水果食品。这部收支帐中还保存了定亲礼的清单。“乾隆六年九月廿日,收三女得时字石坑张宅下定礼银十五两五钱,状元糕六盒十六斤。外鲜腊盒八种:蹄一肘五斤半、鸡一对、塘鱼三斤四两、肚肺二斤半、火腿三斤六两、银鱼一斤、江参三斤六两、海虾三斤四两。又果子盒八种:桂元(圆)二斤二两、鲜栗四斤二两、荔枝一斤十一两、胡桃三斤二两、匏花二斤十两、切枣四斤半、橙片三斤六两、元条三斤十一两。又母亲盒八种:蹄子四斤、鸡、青螺二包二斤、肚肺二斤半、福元一斤十一两、元条一包一斤二两、切枣一斤十二两、鲜栗四斤十两。” 乾隆七年十一月初五,四女儿定婚时得到的礼物大体相同。
同时,女方在收到男方礼物后,也可以回送一些礼物,但是似乎并不需要如男方那样多和讲究。“乾隆六年九月廿”,三女儿受到定婚礼后,他们向男方回送了一些礼物。“回礼匣:周礼一部、锦匣笔一帖、琴墨一、匣螺()匣砚一个,状元糕一斤。”
三、 节日
从该册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雍乾时代徽州地区民众节日不多,主要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诗文)从《收支帐》来看,这方面的记载很少,似乎这些节日时并不需要广泛地相互馈赠礼品。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节日,但是很奇怪,在《收支帐》中,有关春节的记载非常少。仔细考察这部《收支帐》,发现多数情况下正月前几天内,会有盒脚的记载。脚力、盒脚是对送来东西人的酬谢,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些事情是由世仆来做的。这些记载集中在珠帘、溪口女儿,珠帘妹氏等几家至亲当中。如:
雍正十一年,正月初八,溪口盒脚;珠帘婿来轿。
正月初十,珠帘婿来随价力。
雍正十二年,正月初八,珠帘女家盒脚;妹家盒脚;乌旻婢子盒脚。
端午节期间,在至亲和一些特殊的人之间,还是有一些礼俗活动。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文书中多次提及送“子端弟”节仪。乾隆五年五月,二钱,“子端弟节礼”;乾隆六年五月初五,三钱。“送子端弟节礼”;乾隆七年五月初一,三钱,“先生节仪”。“子端弟”是何许人物?雍正十二年八月廿四,“送子端弟束修”;乾隆五年五月,“送子端弟为儿开笔礼”一两。由此来看,“子端弟”似乎为《收支帐》主人儿子的老师。徽州地区为理学重地,人文鼎盛,教育受到重视。“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1]甚至是“十户之村,不废诵读。”[2]因此,徽州地区,人们对老师是很尊重的,从这本《收支帐》中多次提及送子端弟的贺礼就是一个明证。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届时全家团圆,共赏明月,为人生之快事。《收支帐》中有关中秋节节仪的记载零星,下面列出相关记载:
雍正十二年廿八,二钱,补送(子端弟)中秋节。
乾隆二年八月,二钱,送子端弟节仪。
乾隆三年八月初七,二钱四分,折肉送石坑盒。
乾隆三年八月初十,二钱四分,折肉送乌旻。
乾隆三年八月初九,二钱,(子端弟)节仪。
乾隆六年八月十五,二钱,儿送宗五叔节敬。
乾隆六年八月廿四,四钱,机弟中秋牛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八月间多脚力、盒脚的记载。因此这似乎说明是溪口、珠帘的女婿在中秋节时候买些礼物派人送给岳父、岳母的。
四、 丧葬
在中国民间,素有红白喜事的说法,这里白事指的就是丧事。在这部《收支帐》中有多处关于丧事礼俗的记载。通常情况下,丧礼的对象主要包括亲戚和朋友。由于当时生活空间相对较小,亲戚关系者居多数,如乾隆八年三月初一,“折奠岳翁”;乾隆八年十月十一,“石坑期太亲翁折奠”;乾隆五年十二月,“奠涛静伯”等。朋友者如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一,“折奠文坚师令堂”等。

丧葬礼俗主要有实物和金钱两种形式。实物主要为降香、蜡烛、帛、素盒等,价值不等,约在数钱之间。从文书中语句可知,降香、蜡烛、帛似乎为成套馈赠物品。如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一日,“折奠文坚师令堂,外降香烛帛一付、素盒六种”,价值“八钱”;雍正十年六月卅日,“折奠上土坑洪望永亲翁外素盒四种香烛帛一付”,价值“五钱八分”等。有些时候,对于丧葬事情,是直接送以金钱的。其数额因关系亲疏而不同,通常为数钱,稍近些为数两,至亲者会更高些。如乾隆五年十二月,以“四钱”“奠珠莲姻母(妹氏之婆)”;乾隆八年十月十一日,以“二两四钱”“折奠石坑期太亲翁”;乾隆八年三月初一日,以“十两”“折奠岳翁”。可见,在丧葬礼俗中,关系的远近和辈分的高低对于礼俗规格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五、 入学
从这部《收支帐》可知,本册文书的主人是一个读书人,并且为自己的儿子聘请了老师。也许是这个原因,在这部《收支帐》中有一些有关入学、升学的礼仪。入学贺仪的对象基本分为两种,即朋友和亲戚关系。前者如“雍正十年十月十一”,“贺吴伊绳世兄入泮”;后者数量更多,如“乾隆二年二月”,“贺土坑洪天植表弟入泮”等。泮,指泮池,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在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除了对考中秀才要有贺仪外,对于亲戚关系的孩童上学也可以有所表示,如“乾隆元年十月”,“银匠打项贺长孙外孙上学,外与扁方一支,重三钱”。入学贺礼的形式,由《收支帐》中可知,基本上是直接以金钱做贺仪相送,多在三、五钱之间。如下表:

时 间

数 额

对 象

雍正十年五月初十

三钱

补贺燮侄入学,外墨四块白纸扇一把

雍正十年十月十一

三钱三分三厘

贺吴伊绳世兄入泮

乾隆元年十月

二钱

银匠打项贺长孙外孙上学,外与扁方一支,重三钱

乾隆二年二月

三钱

贺土坑洪天植表弟入泮

乾隆三年六月

五钱

贺石坑张期大先生令孙入泮

乾隆三年十二月廿八

三钱

补贺思广表弟泮游

乾隆四年十二月

三钱

贺周士汪表叔入泮

乾隆六年九月廿七

三钱

折肉送贺士杰外孙上学,外耎米四斗、冬帽一顶、红缎马衣一件、青缎夹套


六、 其他
人具有社会性,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必然产生一定的社会活动,因此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活动礼俗。本部《收支帐》中,记录了一些有关社会活动而形成的礼俗活动。
歇家,在明清时期广泛存在,专营饭店旅舍、生意经纪、职业介绍、做媒作保、代达官司等业务。特别是如该文书主人远离县城,完赋纳粮多有不便,因此按照惯例请在城中的歇家(刘德茂)代办上述事物。临近新年,则要送些礼品给城中歇家,以示感谢。礼品多是爆竹、蜡烛、糖果、官历等物,价值在数钱。下表列出了该氏与歇家的一些往来活动:

时 间

用 途

金 额

雍正十年十二月廿一

复歇家刘德茂兄送冬礼,官历一本、百子爆五十、蜡烛半斤、糖果子两包

六钱

雍正十一年八月十八日

寄刘德茂

八钱

雍正十一年九月廿三日

还歇家代补完粮袋

三分

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廿一日

复歇家刘德茂兄送冬礼,官历一本、百子爆五十、蜡烛半斤、糖果子两包

五钱五分半

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廿六日

复刘德茂历烛蜜枣两包

二钱四分

雍正十三年四月初十日

交歇家完本年粮

三两二钱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一

复刘德茂历烛

一钱二分

乾隆元年十二月

回复刘德茂宪书蜡烛

一钱二分”

乾隆二年十二月

复刘德茂历烛

一钱二分

乾隆三年四月

交歇家完粮

九钱五分

乾隆四年十二月

复歇家刘德茂送切枣历烛

二钱

乾隆五年十二月

复歇家刘德茂送切枣历烛

二钱

乾隆六年十二月廿三日

复歇家刘德茂送历烛果子

二钱

在社会生活中,还包括一些社会性礼俗活动。该黄氏与当地的一些文人或师或友,多有来往。乾隆三年十二月十八, “与子端志用四人共贺汪凝之先生”,花费四钱。乾隆五年十月, “折贺吴文坚师六旬”,五钱。亲戚间除了节日、寿诞等节庆外,其他如建房等重大事件也会有庆贺举动。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九,四钱“买包贺珠帘亲家起造”。
结语
以上是该《乾隆休宁黄氏〈家用收支帐〉》中所反映出来的清朝中叶徽州地区一个普通人乡居生活中真实的礼俗生活。从其礼俗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
一、该文书所反映的礼俗生活是其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该文书的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以家庭的核心人员该文书主人及其妻子为中心,分别沿着子女、亲戚、姻亲的轨迹向外辐射,形成一个相对简单的、稳固的社会生活圈子。在其礼俗生活中社会性应酬较少,这与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是相吻合的。
二、从这些礼俗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清代中叶徽州地区的某些生活特点。例如,在节日送老师的节礼,以及入泮贺仪和孩童入学的贺礼等方面可以反映当地尊师重教的传统。该文书主人在寿诞方面的花费是比较大的开支,占其礼俗生活的很大比重,尤其是其直系及姻亲长辈寿诞的贺仪往往达纹银数两,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家庭生活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了“农民家庭生计”的概念,对家庭史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来自乡村第一手资料的解析,对乡村家庭经济的研究有所更形象地认识。
(文章出处:《清史论丛》2012年号)



[1] 道光《休宁县志》卷2。
[2] 嘉靖《婺源县志》卷4《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