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复活了吗 对于研究商朝的历史而言

目录导航:

  1. 殷商复活了吗
  2. 商朝为什么是恐怖王朝
  3. 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
  4. 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对吗
  5. 简述金文的史料价值,谢谢
  6. 周灭商后,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殷商复活了吗

目前殷商尚未复活。殷商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但在公元前11世纪即灭亡。虽然近年来对于殷墟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殷商王朝的真正复活在历史上还未出现。殷商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在中国传统文化及考古学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但仅限于学术研究范畴,尚未进入政治或社会实践阶段。因此,可以说殷商目前尚未复活。

商朝为什么是恐怖王朝

商朝是恐怖王朝的原因是因为经过很多历史研究表明,商代不仅有殉葬的习俗,而且有活人祭祀甚至吃:人的习俗;在《墨子.节葬》中有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殉葬这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还是商代贵族用活人祭祀先祖甚至吃:人,在《礼云》中有记载:殷人尚鬼,他们为取悦神灵祖先,会用牛羊和活人祭祀,牛羊叫牲畜,而人就叫人牲;至于殷商王族吃人的习俗,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是纣王把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做成肉丸子给他吃的典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殷商是人皇统治的奴隶制时代,既然是奴隶制,贵族肯定不会把人当人看,什么拿活人祭祀先祖、殉葬之类的就不奇怪了。

武王伐纣只不过是改朝换代而已,周代商之后依然还是奴隶制,贵族还是贵族,奴隶还是奴隶,直到3000年后的明朝明英宗时代才正式废除殉葬制。

一是地理位置。商国的疆域大致范围就在河南、河北地区,即太行山以东的地域。

按照王国维的观点,所谓的鬼方的鬼,即是远方的意思。从地理上看,商国在东,鬼方在西北方向,对于商朝来说,确实是远方。尤其是对于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等地方。

商朝国都殷和各地的距离:至太原249公里;至朔州394公里;至吕梁323公里;至延安437公里;至平凉697公里。这足以说明鬼方对于商国来说,意思就是远方的国家。

但对于周国(无论是周的诸侯国,还是西周),鬼方不是远方的威胁,而是实实在在威胁的邻居。在鬼方的不停的攻打下,周国的先祖还不得不离开原居住地,迁移到岐山附近,开始了农业定居的生活,建立周国。

周国建国后不久,为保障自己的生存,归附了商国,成为商国在西边对付鬼方的桥头堡——即帝武乙派遣季历攻打鬼方的记录。

对于商国来说,鬼方是远方的国家,对于周来说,是拿着武器抢劫的邻居。

其次,周平王引入鬼方夺位,因此导致西周被灭,被迫迁都到洛阳,开始东周。对于这段历史,周人肯定不会谴责周平王,只有怨恨洗劫丰镐的鬼方。因此,因为这份亡国的恨,东周人放弃了商朝以来的鬼方这个官方名称,污名化称其为犬戎。这也是为什么西周时还在青铜器上被称呼为鬼方的民族,到了东周之后却突然出现了犬戎的称呼。

综上,为什么商朝、西周时的鬼方,在东周后被称呼为犬戎,大概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地理上原因,鬼方距离商国远,对于商国来说是远方的国家;二是因灭西周导致被周人污名化鬼方。

商朝信鬼。商朝是用活人祭祀的。商朝是奴隶制,奴隶的生死是很随意的事情。

以商纣王跟周幽王为例,这两个都是暴君,但小说里写他们的残暴是有区别的,除了都爱泡妞之外,商纣王的残暴是杀人为乐,为了猜孕妇肚里的是男是女,就可以把人肚子切开。就是说奴隶的生死就是一个取乐的东西而已。

到了周朝,周幽王虽然也残暴,但不过是上山点个烽火。所以,商朝是中国历史上很残忍的一个时代。

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

甲骨文大多是为记录占卜之事,也称为甲骨卜辞。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有十余万片琐记甲骨文,单字总数大约有4500字,现在已经确认的有2000字。

甲骨文中有不少有关商朝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具有价值,有利于研究商朝的历史。

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对吗

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这句话是正确的。甲骨文中记载了关于殷商时期的很多重要的事情和日常生活。

商贷的时候已经有了文字,现在已经发展的文字都是商代后期的,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天的人称之为甲骨文。

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各种事物,还有商朝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

简述金文的史料价值,谢谢

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大字典》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

周灭商后,是历史进步还是倒退


商朝灭周,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我们先看商王朝。

商王朝原始、野蛮。人殉制度、各种酷刑。此外,商王朝还有嗜酒如命的酒文化。

商朝出土的文物中,以酒器和人殉最多。

再看周王朝。

儒家思想并非孔子的创造发明,而是源自周礼。周公制周礼。且看周公之周礼。

一、人与人相对平等。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郑国大举伐宋,华元帅军抵抗。在战前,华元赏赐羊肉给将士,但遗忘了为其驾驭的车夫,车夫便在大棘之战中,驾着战车直奔郑军之中,导致主帅华元被俘,宋国大败。之后宋国以兵车百乘将其赎回。

不久,宋国筑城,华元任工程总监。筑城的役夫见华元巡视工地,便作歌吟唱,以讽刺他兵败被俘。由于华元随从人少,寡不敌众,只得离去。

华元身为宋国六卿之首,著名政治家。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长期任右师,执掌国政。且身兼筑城总指挥。却被役夫嘲笑、讥讽,足见当时之人没有丝毫奴性。

二、执政者对人民有敬畏之心。

《诗经·莆田》有云:我取其陈,食我农人。在耕种季节,周天子慰问农夫,给农夫送饭。孔子曰:使民如承大祭。此诗中的周天子便符合儒家君道的标准,对人民有一颗敬畏之心。

三、执政者忠于人民

孔子所提倡的“忠”本意为与人坦诚相待,工作尽职尽责。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互相尽忠。

在《左传·庄公十年》中,有一则曹刿论战的故事:

曹刿问鲁庄公,你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作战?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所言,是指鲁庄公是尽职尽责,忠于人民的合格君主。

《左传·桓公六年》有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又曰:“民者,神之主。圣王先成与民而后致力于神。”

邾文公是春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其晚年,邾国欲迁都于绎,文公为此占卜。得卦辞“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利焉。”左右称,不迁于绎,“君命可长也。”文公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迁也。莫如吉也。”遂迁都于绎。不久,邾文公去世。

孔子盛赞其“知天命。”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生君,是为民也”的思想,便源于此。

但韩非却将儒家之忠“法家化”。把原本的“工作尽职尽责,与人坦诚相待”篡改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只限于下级对上级,臣民对君主尽忠。

四、人民言论自由,有批评议论政治的权利。

《诗经》的成书得益于周王朝的采诗制度。目的是“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侧面反映了周王朝言论自由,支持人民批判和议论政治。这与《左传》中子产不毁乡校互为印证:

乡校是先秦时期,人民休息和议政之所。子产执政时,郑人常聚集乡校,谤子产之政。然明建议毁掉乡校。子产却认为,乡校是人民休息,议论政治之所,“民所善者,吾则行知;民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何以毁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吾闻而药治之。” 仲尼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由此可知,无论是子产,还是孔子,都是反对专制独裁,支持言论自由,支持人民批评和议论政治的。

五、男女相对平等 。

《采蘋》描述了祭祀祖先神灵的过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此诗中叙述了祭祀的准备,以及其过程。整个祭祀在一位美丽少女的主持下,井然有序,没有丝毫差池。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此次主持祭祀的少女名为季兰。

《氓》是一首婚姻生活之诗。作者是一位城市小姐,嫁给了一位农民。因为家庭不睦,最后作者休掉丈夫。可见,当时丈夫可以休妻,妻子也可以休夫(详见本人拙文《诗经》札记——解氓)。

这两侧诗侧面反映了周王朝男女相对平等。

《左传·襄公十九年》记载:齐国权臣崔杵迎立公子光为太子后,公子光杀戎子,陈尸于朝。传文有曰:非礼也。妇人无刑。虽有刑,不在朝市。这足以体现了周王朝以及儒家对妇女的尊重。

周王朝代替商王朝。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进步。

而秦王朝代替周王朝,则是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是进步。周代商汤是革命,证明了天命是可以转移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神主宰了世间万物。而周以革命代替商汤,是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强调有德才是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成为以后三千多年改朝换代的合法依据。

肯定是进步。商是奴隶社会,看看殷墟的累累白骨。周是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就是周思想。

三千年前的殷国,是当时中国土地最辽阔,生产力最发达,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到了纣王时期达到了-个新的高峰。纣王不把战争中得到的俘虏杀死,让他们去充当奴隶,去从事生产。也不再让奴隶殉葬。奴隶中有能干者,还重用他们,甚至做官,做大官。这就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纣王改革用人制度,不搞唯亲是用,而搞唯才是举。奴隶也可做大官,只要有才。你是个傭才,无能之辈,哪怕你是亲兄弟,亲叔伯,对不起,我不用你。

女人佔人口的一半,如何充分挥女人的积极性,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个大问题。纣王看到了解放妇女的重要性,他开始尊重妇女,听从妇女的一些正确意见。这就提高了佔人口一半的妇女的积极性,这是对生产力的解放。这对社会的进步有极大好处。

武王灭商的直接后果是,当时中国土地最辽阔,生产力最发达,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消失了。“殷人鹊巢周鸠居。”一个最先进国家的消失,是可悲还是可贺呢?

取而代之的是周。周灭商前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农耕小国,“直到武王克商以前,周大概尚在氏族社会末期父家长家庭公社阶段。”﹙斯维至《早周的历史初探》﹚到季历和文王时,农耕有所发展,也是接受了商的农业文化所致。﹙郭沫若语﹚

一个落后的小国统治集团,取代了一个先进大国的统治集团,去领导一个大国,他们自己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能领导这个先进国家吗?这个落后的小国统治集团,会给社会带来促进吗?先进的殷商让落后的周人倒拉着走这是社会的悲哀还是社会的幸亊?

《淮南子》曰:纣兼天下,朝诸侯,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可见纣统治时期,尽管还有方国存在,但总的方向趋於统一,趋於中央集权。郭沫若说:“偶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肇此人。”今之神州最初是帝辛统一的。但周灭殷之后实行分封,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占五十三个。武王、周公的同姓亲戚只要不是疯子傻子都被封了。这样,使统一的形势随之趋于分裂。许倬云在《西周史》中说:“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后来这个联盟的形式也没有了,进入了全面混战时期。这种情况延续八百年,中国的文明史总共有几个八百年呢?

一个趋于统一的国家,変为长达八百年的再度分裂,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武王死后,周王朝内部矛盾加剧,殷遗民忍受不了周人的残酷统治,他们举行大规模的强烈反抗。於是出现了三监与武庚叛周事件。周公又-次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息此次叛乱。

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对绝不驯服的殷遗民实行大迁徙,有大批人被迁往千里之外。有人被迁到了今洛阳,有人被迁到了今陕西甘肃一带。微子带着大量的殷遗民迁往商上。朝歌一带殷遗民所剩无几,以至康叔封到朝歌之后要“颇收”殷遗民。

周人迁殷遗民人数之多,迁往外地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这在社会上造成的动荡之大,是可以想见的。连年的战争,连年迁徙,人心不稳,社会动荡,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周人连殷之手工业奴隶,也几家分分迁走了。这对手工业的发,无疑也将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

进行权力重新分配,分封诸侯,引起社会动荡。迁殷民要引起动荡。从殷亡到周公三年东征,到分封及迁殷遗民,这中间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安定不下来,再加上周人没有领导能力,这对中国社会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说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倒退过分吗?

周人太落后,殷国的许多先进文化它接受不了,不知被遗弃了多少。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它是无形的。创建不容易,丢掉也看不出。

例如:今天,安阳殷国墓地岀土了大量甲骨文,虽然记载的都是卜辞,但统而观之,它是殷国的国亊档案。

甲骨文是中国成熟最早的文字。因为殷时中国基本统一,所以它的使用范围很广,影响太大,甚至可以说它是殷朝的通用文字,并且成为后来各国创造文字的基础。可以这样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基础,它对传播中国古老文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也为我们今天破解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周人没有自已的文字,也不沿用殷人的文字。它虽有占卜,但没有记录。所以至今没有发现周人的国家档案。有人会说,在周原不是发现了甲骨吗?是的,有一点,并且多为文王时期的。实际上,这也是受殷人的影响而致。

周在八百年的时间里,没有自己的档案。这就证明周王室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王室,没有文化的王室是愚蠢的王室。愚蠢的王室是出不了名王的。这就是八百年里周王室没有一位有文化、有才能、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德高望众的名王的原因。

周人丢弃殷甲骨文,不仅是一种先进文字的被遗弃,同时被遗弃的还有档案制度。

相应被遗弃的还有档案管理制度。

相应被遗弃的还有档案保存制度。

从这个角度讲,周是发展了殷的先进文化还是毁灭了殷的先进文化呢?这算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仅从甲骨文一项,我们就发现周人丟弃了殷那么多先进的东西,其他方方面面丢弃了多少,我们难以知道,但可以推测。

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朝八百年,中国有发展,有进步,但这不是周武王的功劳,不是周代替殷帶来的,是那个时期劳动人民创造的。

郭沫若说:“殷辛之功迈周武”。这真是至理名言。我们说帝辛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那是有文字记载的。不是胡说,也不是猜测。周武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难道帝辛之功还不迈过周武吗?我们有什么理由吹虛文武而打击帝辛呢?

牧野政変之后,周人的统治,给中国带来了长时间的严重社会混乱和社会倒退。应是不争的事实。




如今谈论商周之变,有股为商纣王翻案之风,称他打破了商人无限崇拜神仙的陋习,任贤使能,并成功地镇压了东夷叛乱,应该是位贤德之王,只不过是被周人给抹黑了。在此基础上,他们完全否定了周人,称周灭商是落后文明取代了先进文明,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可历史果真如此吗?

武王伐纣的关键一役——牧野之战,《尚书·武成》篇曾提到:“(商军)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在决定商、周命运的关键时刻,一代“贤德”之君商纣王的部队竟然出现了倒戈相向的局面,怎么会这样?

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商纣王军队主力此时远离商都,正在山东镇压东夷叛乱;因此,商纣王被迫临时组织军队来抵御周人的入侵。这些临时部队当然不如商纣王精锐那么忠心,战斗力也不强,所以才会阵前倒戈。

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太可靠。

在武王伐纣前,商纣王确实曾经派兵镇压东夷叛乱。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分析,商人与东夷的这场大战,持续长达260多天,而且战事极为惨烈。《左传·昭公十一年》在评价这场战事时就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可见,即便商纣王最后取得了这场胜利,但也损失惨重。因此,商军主力镇压东夷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但商人镇压东夷之战是在哪一年?

《左传·昭公四年》中也提到过这场战事:“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从这句话可以判断,在商纣王讨伐东夷之前,商国曾在黎国附近举行过一次大型军事活动。黎国即耆国,位于今山西省长治西南。据清华简《耆夜》记载,在周武王八年的夏秋之交,毕公率周人攻占了黎国。当时商王都所在地,就在太行山脚下;黎国落入周国之手,这意味着周人之刀已经伸到商人头顶,随时都会砍下!

为了抢夺回战略高地,商纣王被迫派军队上太行,前往攻打黎国。商周之际,国家一年四季都会组织模拟军事训练的打猎活动,分别称作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既然商国军队此行被称为“黎之蒐”,那么应该就是在周武王九年的春天。就在此时,东夷人见商王国将主力调上了太行山,也趁机发动了叛乱。最终,这引发了商与东夷之间长达260多年的惨烈大混战。这就意味着,商人镇压东夷之战,在周武王九年底前后就已基本结束。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是在他执政第十一年的甲子日,此时商人镇压东夷之战结束已有一年多时间。早就意识到周人威胁的商纣王难道还不能将主力调回商王都,来防范周人?

因此,牧野之战中商人军队并非主力的说法并不可信;商人军队的阵前倒戈,必然还有其它原因。

沙文汉先生在《中国奴隶制的探讨》一文中,对于商人军队的构成有过详细论述。他认为商人军队的构成中,很大部分为奴隶兵。

从考古发掘来看,商人在修建宫殿时存在殉人的习惯。而且在宫殿周围的杀殉,还有着比较固定的格式。殉人位置存在内外之分,葬在内部的大多不携带武器,仅宫门之处的殉人有执戈(或带犬);葬在宫外则是军队,有官有兵,分为车兵和徒兵。除车兵和军官为全身葬外,其余的普通士兵都是杀头葬。杀头葬的士兵,不但没有明器陪葬,甚至武器都是集中摆放。

这一现象充分证明,商人军队中等级分明,普通士兵即便是成为了商王警卫兵,身份依然是与猪、羊等牺牲一样,地位极其低下。而军官和车兵不但是全身葬,往往还另有殉人和明器陪葬。这种现象说明,即便是在商人军队中,普通士卒也大部分都是奴隶。

此外,从现代考古发掘的多处商代遗迹看,殉人数量也极其众多。1976年,考古人员在河南安阳商代王陵东区发掘了一系列商代祭祀遗迹,属于商王武丁到禀辛时期。在这些祭祀遗址中,竟然发掘出多达1300多人的人牲。在1950年发现的河南武官村商墓中,陪葬人多达五十二名:其中,有棺、有随葬品的人殉十三具;其余陪葬人则身无外物,被当作了人牲!

从这些考古遗迹来看,商代社会的奴隶数量是极为普遍的,甚至连在人殉时都区分“殉人”和“人牲”——这种阶级性的差异文化,甚至被带入了地底下!

为能与强大的商人对抗,周人也有意识地利用了商国内部的这种阶级鸿沟。

清华简《系年》记载:“昔周武王监观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亩,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

所谓“帝籍”,就是将周人旧有的籍田制,套上祭祀上帝的名头,来吸引商人底层的投奔。籍田制,就是原始的农村公社生产模式:公社成员不但政治地位相对平等,在公田之上的劳作完成后,私田之上的收获还能全归农民个人。如此平等而且获得独立经济收入的帝籍制度,对比商国奴隶制生产模式,无疑相当于一场土地革命!

牧野之战中商人军队中的多数奴隶兵之所以会临阵倒戈,其政治基础正是周人所创立的“帝籍”制度。因此说,周人推翻商人统治,本身就是一次历史的巨大进步!

从考古发掘出的各类遗迹看,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证实。

综合各地考古情况,学者们发现周时人殉葬制还存在,但并不普遍,而且多集中于西周早期。从已发掘、有殉人的周代墓葬看,周人所用人殉数量极少,与动辄杀上几十、上百人陪葬的商人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到目前为止,考古所发现殉人数量最多的周人墓葬只有四人,远逊于商人。至于祭祀用人牲,就更加罕见。西周时代的祭祀人牲案例,仅见于洛阳北窑村一地,属于新建房屋时的杀殉。由于此地为殷遗民集散地,这更有可能是商人遗族所为。(《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第四章 商周制度文化比较研究》王晖著)

再从《左传》相关历史记载来看,制度性恢复了殉葬制度的两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和宋国:秦国是自秦穆公开始,宋国是从宋文公时开始。而这两个诸侯国,都是殷商后裔的国家。而其它周人后裔之国,虽然偶尔有出现过殉人现象,但却没有制度下恢复殉人文化的记载。

从以上这些分析可看出,即便是周代奴隶并未断绝,但在文化上并没有将奴隶视为牲口、任意宰杀了。这难道还不是历史的进步?

公正地说,商纣王并非人们印象中的一无是处的庸君。以《史记》对他的描述看,商纣王文武双全,是位人才。从各类史料看,商纣王执政能力之强,也超乎人们预期。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最终变成了暴君的史实——正因为他能力太强,所以才会“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自认智力高人一等,别人都不如己,才会固执得听不进他人劝谏,慢慢地堕落成了只能听阿谀奉承的暴君!

商纣王刚愎自用而且暴虐成性,商国社会又是落后的奴隶制社会,商国不亡,更待何时?将商纣王本人执政过程中少数几个亮点放大成文化上的先进性,确实是有些过了。

所以,周人灭商确实应该是一次历史的重大进步!

洋洋洒洒水,我差点就信了。殷商的商,商的遗老遗少宋的国本经商抑农。黄河中下游的水患,商的政权中心一直在晋冀鲁豫之间转圈圈,低下生产力迁都,可想而知,安居乐业谁会背井离乡?商的政权结构,是部落大联盟,孟津衅鼓盟誓克商就看的出,再个殷商的人殉是很残酷的,安阳有坑为证,周的势力,从夏朝起,就在关中蛰伏,势力弱小而己。至于政治治度的优劣性,无非战时经济与和平经济的差异,对比秦国与秦朝,商从立国,杀伐不断,亡国时的纣,还在与东夷作战,西方空虚而己,至于周的历史,用牛骨龟壳上刻画的占卜文书,对比青铜铭文,结论商周的文化倒车,笑笑而已。细辩,历史中文系的毕业论文也不见得能说清,也就不扯了。拉虎皮,以偏概全的胡说八道,让人侧目

历史只能是进步,没有倒退的,商王朝是继夏朝之后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每个王朝都会在前一个王朝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辉煌,商王朝也不例外,商王朝与夏王朝比较中央集权更加强大了,这从商王朝的扩张战争可以看出,而且商王朝时期的对外贸易也活跃起来。而周朝取代商朝是中国历史的必然,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在太行山下的朝歌,统治范围不是很大,向南没有越过淮河,向东没有越过泰山,向北没有到达永定河,向西只到关中中部,而且和周边部落关系紧张,商王朝主要的成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多大成就,这方面从甲骨文可以看出,甲骨文大部分都是卜词,既没有大事件记载,也没有法律法规。

而周王朝时期统治范围,东过泰山,南越淮河,北达燕山,西过洮河。几乎是囊括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的广大范围。周王朝时期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统一了华夏诸侯,更为重要的是周王朝时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周王朝制定的礼乐典章是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根本大法,中国封建王朝无论怎样更替,都没有逾越过周礼,而且在中华建筑文化方面也制订了城池文化,一直影响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