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所甲骨描摹工作介绍

史语所甲骨描摹工作介绍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史语所甲骨描摹工作介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史语所甲骨描摹工作介绍


【首发】张惟捷(台湾 辅仁大学)
能够参与史语所藏甲骨描摹,对我们立志从事古文字研究者而言具有很大的意义,在此必须感谢蔡哲茂老师与史语所提供我们这样的机会与环境。蒙「先秦史研究室网站」要我们对平时工作的一些细节稍做介绍,以下就针对工具与方法两方面略做说明,希望能有助于学者间的交流。
工具:
笔:使用水性代针笔。不使用美术专用的针笔,原因是针笔墨水流量常不易控制,也不用油性笔,因为墨迹容易穿透纸张,直接印上所摹之书籍。代针笔出墨性质较类似签字笔,能够较为稳定地出墨。笔的品牌我们使用的是「Artline」和「FinePoint System」两种,其实用起来都很顺手。对拓本上不同粗细的卜辞,便使用相应粗细的笔。
照明:採用一般市面能买到的冷光LED小灯,亮度要大,尽量不使甲骨照到有热度的黄灯,以免使甲骨受损。
纸:使用市面上美术用品店可採购的透明描图纸,磅数不限,越透明、纸质越坚韧越好,我们使用的纸都是不固定品牌的。
放大镜:以手持有柄者为佳,镜面不需太大。
方法:
我们到史语所库房展开工作前,需请库房管理员帮忙调出甲骨,史语所的林玉云、丁瑞茂与杨德祯三位工作者会以专业的手法细腻地为我们点调、安放以及处理甲骨(包含取出、翻面与库房缀合记录),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做好完善的铺陈。
单就本人校正《丙编》的作业来说,我们会先行以《丙编》原书为底做好摹本,此时的摹本「正确度」一般来讲稍差,接下来便取出甲骨原片,对卜辞一条条进行目验,对任何拓印不清,或受限甲骨折弯不平而拓印失真的字,作对勘修正。
通常来说,正面的校正不会有太大问题,即使有修正也是一般目验可见的。但龟版背面的校正就颇为困难,原因主要有二:首先是材料年代久远,背面的许多孔隙随着时代而增多、增大,到现在往往形成大範围的漫漶,原本契刻在上面的字痕会随着孔隙而变形、受损,最后难以辨认。
第二是人工胶接的影响。殷墟甲骨出土之后,历经多次缀合,早期前辈学者会採取直接黏接的方式――少数是以补土――将碎甲缀合。一般而言採取此种胶接方式缀合的甲骨整体体质较为坚固,脱胶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其缺点在于其涂胶处偶有契刻或朱墨,许多背面的刻辞习于紧贴着千里路左右契刻,并常有字跨齿缝的情形,而千里路和齿缝往往就是缀合涂胶处,所以一些字被黏胶盖过的情形也就屡见不鲜了。
其他还有些因素,诸如水渍、无法完全去除的泥土等等,或多或少都影响了我们校正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们最主要会利用无热度、亮度大的LED灯进行辅助照明(避免了传统灯泡的高温对甲骨可能产生的影响),试着在各角度打灯,使其隐藏在孔隙中的刻痕能够尽量照出阴影来,让视觉上的对比尽量明显。透过照射,我们能够获得比单凭肉眼来看更多的讯息,如此一来在目验摹订上会有显着的帮助。
至于一些太细小的字(如丙六一一)则必须配合放大镜,以利辨清细节;严重漫漶的部分则透过较强的照明以及放大镜双重使用,仔细观察可能的刻痕走向、判别字痕与泐痕、虫蛀之不同,判断痕口中是否有墨还是灰尘等等,只有多使用这两个工具我们才能更加肯定一些字的归属与摹订。
少数时候,为了更有效观察甲骨,我们必须贴近龟版到只有几公分之近,这时为了避免人为的呼气影响了甲骨的保存状况,我们会戴上口罩,以避免可能的破坏产生。
而观察、描摹甲骨过程中,蔡哲茂老师时时叮咛「保护文物」与「宁缺勿滥」的态度,前者指的是我们绝不能为了多求描摹而率尔要求管理者改变、翻转甲骨的位置,尤其是已呈现脱胶状态的甲骨,能少触碰一次就少一次,以免损及古物;后者则是要求对实在拿不定的字痕目验摹写时,绝不可骤下判断,宁可尽量摹出残笔,也不应为其「复原」全字,这是一种学术负责的态度。
以上便是我们对史语所库房所藏甲骨进行检验时所採取的工具与方法简介,谨草成此小文与学界分享。
【文章下载】
张惟捷2009年9月29日史语所甲骨描摹工作介绍.doc
【链接】
张惟捷「《殷虚文字丙编》校订稿(附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