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冬天冻好的冰块怎么保存到夏天的 唐朝服饰怎么保存的时间长

目录导航:

  1. 在古代,冬天冻好的冰块怎么保存到夏天的
  2. 敦煌服饰来源
  3. 唐朝保存至今的史书有哪些
  4. 唐代贵族茶叶怎么保存
  5. 李白的诗怎保存
  6. 甑糕做多了怎么保存
在古代,冬天冻好的冰块怎么保存到夏天的

古代人是通过将冰块储存在地下或者地洞中来保存到夏天的。

原因是地下或地洞中的温度较为稳定,能够防止冰块融化,同时储藏的冰块也能够逐渐降温,使存储的时间更长久 。

此外,在一些寒冷的地区,古代人也会将冰块储存在冰洞、冰河中,以防止其融化,在需要使用时再取出来使用。

这种储存冰块的方法在古代被称为“冰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体现之一。

1古代没有电,当然更不可能会有冰箱,夏天温度这么高,想制作冰块是无法做到的。

2但是唐宋、明代、清朝又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在夏天,古代是有冰块买卖和用的冰窖。一般来说在古代有钱的大户人家,会建造冰窖, 如清代龙居大富户。

3按照标准,大概地下4-5m的深度,可以实现温度保持到0℃左右。冰块足够大的话,是不容易化的。要想存冰块到夏天,第一步是挖地窖,地窖一般是5m深左右。冰窖内藏冰多是冬天储藏,或者从北方运输来的。

4这样可以方便夏天取用。唐代,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杨贵妃吃荔枝时就是用冰块保存的。地窖挖好后,下面铺上草毡。

5等到冬天,冰结最厚的时候,到湖里,找到最厚最硬的冰块,一块块的切下来。然后一块一块的摞进的窖里,一直到的窖顶。摞满后再在上面盖一层草毡,草毡上面再盖一层厚厚的黄土,最后用土封起来。

6一般情况下,民间建的冰窖只打开一次,所以一般是提前就开始预约买主,预约量攒够一冰窖的量以后才会开窖放冰,买家去取。除此以外,还会有一些专门的存冰设备,比如清代宫廷里用冰鉴(冰箱),箱内用铅或锡隔热。既能防暑降温,又能保存酒肉。

建冰窖。地窖大多深5到6米左右,储存的冰大多是冬天最厚的冰块,一块块摞起来。等到夏天时候,冰是提前预约,冰窖一般只开一次。

等到攒够一窖冰,就开始开窖放冰。

古代人是利用“冰窖”把冰储存到夏天的。

冰窖是古时人们常用以储冰避暑的窖穴,每年到了非常冷的时候古代的人就开始凿冰,因为这个时候的冰最硬而且最不容易化,凿冰也是有所讲究的,一般凿出来的冰会被修整的四四方方,并且每个冰块都是有尺寸的要求的,因为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冰窖的空间,存储更多的冰块,以此来节约一点成本。

敦煌服饰来源

敦煌壁画中绘有匈奴族、鲜卑族、吐蕃族、回鹘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各民族人民的形象,因此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民族服饰图像资料。

卷沿毡帽,由羊毛制成,敦煌壁画可见三种形式,一种是中央隆起,周边设沿卷而向上,如盛唐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中遇盗胡商所戴之白毡帽;一种是卷荷形,帽檐为圆形,较宽,向上翘,如中唐第158窟北壁《涅槃经变》“举哀图”中的各国王子之一;另一种是半卷形,其形类似于魏晋时期的小冠,有形如簸箕,牛舌头,俗称牛舌毡帽。改帽额前卷沿向前伸出,其余向上卷;遇寒冷风雪时,把卷沿翻下,可以护住脖颈耳朵。西魏第285窟北壁男供养人就戴这种卷沿毡帽。

关于毡帽和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如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中记载:“从大食已东,并是胡国,即时安国、曹国、史国、石骡国、米国、康国……衣着叠衫裤等及皮裘……此等护国,并剪须发,爱着白毡帽子。”唐?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云:“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子小。”

吐蕃装,即吐蕃族之衣冠。中唐第159、231、237等窟壁画均有吐蕃赞普和侍者的形象。一般特点为官吏庶民均着左 长袖缺袴衫,腰束革带,长靿乌靴,辫发束髻于耳侧,项饰瑟瑟珠。

《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赞普“身被素褐,结朝霞冒首,佩金缕剑”。朝霞冒首,即指红毡高帽红如朝霞。

褶,通“袭”,指一套衣服,包括上衣和下袴。袴褶是一种胡服,是少数民族男子的常服,其便于骑马奔驰和劳作。

敦煌古代是少数民族的放牧场所,后来虽转向农耕,但境内仍然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众群,所以袴褶就成为当地的普遍着装。

上褶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西魏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壁画有其具体图像,上褶为圆领、对襟或左衽,窄袖紧身,衣长不过膝,多以缣帛或织锦做成,也有用皮革者。领口、双襟、袖口及下摆均以异色锦或较厚实的质料缘边,既美观又耐磨。下摆或作曲裾,或作平裾。上褶无扣襻,腰中系带。

缚袴与胫衣 莫高窟第285窟南壁 西魏

下裳为袴,有小口、大口之别,有的在膝部以带子系缚,名为“缚袴”。下袴一般用白叠为料,是由一种木棉细丝织成,亦名榻布。所以下袴多为白色,在白袴外还可以套上胫衣,胫衣是指下腿的袴套,其好处是乘骑作战或外出,可保护腿部肌肉皮肤少受摩擦,而且行动起来更为灵便。

2、古代男子的袍服为何有长短之别?

宋神宗年间,西夏攻占沙州,敦煌归西夏党项人统辖。李元昊统治以来,仿效中原政权制定服制,文武官服与唐宋官服相似,西夏男子均着袍服,但有长短之别:劳动者袍长至膝部,下穿袴,类似袴褶的样式;贵族的长袍长至脚面,与唐代的袍服相同。

西夏武官服饰 榆林窟第29窟南壁 西夏

如上图,前二人分别是沙州监军和瓜州监军,乃当地的军事首领,戴金锦暖帽,着圆领窄袖长袍,胯两侧有护髀;第三人戴黑漆冠,着襕袍。

西夏贵族妇女着左衽窄袖通裾大襦,长至膝下,有内外两重,内襦比外襦长出一截,下为百褶长裙,形成三重衣的视觉。平民妇女着交领云肩宽袖上襦,系腰裙,下为长裙。

3、为什么要在袍服的膝下部位加一横栏?

穿衣服的目的一是御寒保暖,另外就是障蔽,所以上古时人们着深衣自上至下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的。《礼记·曲礼》中有“劳毋袒,暑毋褰裳”,其大意是说,即使在劳动之时,也不能将身体暴露于外,即使在暑天也不能将衣裳掀开,这就是礼。

男子袍服 莫高窟第130窟北壁 盛唐 段文杰摹

将袴子直接穿在外也会被视为失礼。宽袍大袖成了儒者的风范,进入唐代以后男子的常服就开始以袍服为主。袍服下长至踝,以不拖到地面为准。

袍服和襕袍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 盛唐

如在膝下部位加一横栏,以象征古代上衣与下裳的分制,称曰襕衫、襕袍。袍服之制一直沿用到明清。从袴褶到大褶衣再到袍服,反映了敦煌服饰汉化的过程。

唐朝保存至今的史书有哪些

《旧唐书》《新唐书》,《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都是描写那个时候故事的书

唐语林、唐律疏议、太平广记、唐六典、唐会要、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唐研究、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等等

唐代贵族茶叶怎么保存

总体上要记住这些关键词,我们必须要牢牢记住这几个重点。一定要防潮、密封、防压、避光、防异味。我们在选择存储茶叶容器的时候,一般以锡罐、坛,以及有色玻璃瓶为最佳。因为茶叶是怕光的,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不能采用透明的玻璃瓶。也可以采用铁罐、木盒、竹盒等,如果你选择竹盒,那就不宜在干燥的北方使用。

最好的储存茶叶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你是选用不锈钢茶叶罐,或者是铁罐储存茶叶的时候,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将茶叶放入容器后,应当拧紧盖子,保持密封,阻隔空气进入。只有经过这样储存茶叶,可以更好的保持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因这这类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实现,从而受到不少茶友的青睐。当然茶叶的品种有很多,其实总体上做好几个要点也就行了,

李白的诗怎保存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作者自选集,作者在世时编选了自己的作品集,比如陆游的《剑南诗稿》后人选辑,如中主后主合辑《南唐二主词》还有各类的选本流传,比如《花间集》等等至于流传则无非印刷和手抄两类。

在抄和印刷过程中,会有纰漏出现,比如缺字、增字,讹误等。

当然也会有抄录者的再编选过程,比如《庄子》的各类版本就是这样出来的。

历代也会有书的总辑工作,比如清朝的《四库全书》,当然也有藏书家的很大功劳。

我觉得应该跟现代的方式差不多,写诗的人把它写成书,后世只需保存这种书籍便可,但是,李白作为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流传很广,有很多的人都很喜欢他的诗,所以在他作诗之后可能就会有很多人把他的诗背下来,然后这样口口相传,亦或是被人做成歌谣四处传唱,时间久了,人人都会唱了,也就保存下来了。

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书籍了,李白当然可以选择用书的形式把他的作品保存下来,但是李白是一个豪放不拘小节的人,毕竟是诗仙,而且我们都知道李白喜欢喝了酒之后再作诗,所以可能很多他的诗歌都没有写成书,但是古代都很流行送诗,朋友出远门时,相隔万里,甚是思念,表达爱意时,表达对某个人的敬佩之意,感激之情时,都喜欢作诗送给他人。

李白也经常送诗给他的朋友,也喜欢跟朋友之间切磋诗技,据我所知,李白还非常的喜欢游山玩水,约上三两个朋友,一起喝酒,一起看山看水,一起品谈人生,他们经常都会游历各种在我们眼里的著名景点,古代还喜欢把诗刻在石头上,墙壁上,我想李白有些诗歌应该就是在他游玩的时候刻下来的吧,后来见了他写的诗,应该也不会忍心去把它擦掉吧!

另外,古代还有一类人,他们喜欢收集名人的诗,并把它们编撰成一本完整的书籍,这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职业,很多优秀的诗人的作品就是以这种形式保留下来的,据说李白的很多诗歌也被编成了书籍,但是有很多都在历史的沿革中遗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应该就是保存下来的。

甑糕做多了怎么保存

用保鲜袋装好,密封,放冰箱冷冻。

甑糕(zèng gāo),陕西人一般称其为jìng gāo,是西安、关中地区、晋南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糯米、红枣或蜜枣蒸制而成;有的会加红豆、葡萄干等置铁甑上蒸制而成。

甑糕小吃历史悠久。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风味。

菜品起源

甑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

甑糕是关中地区、晋南地区的风味小吃。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传统是无锡糯米)、大枣(以灵宝毛头枣最好)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

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甑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几百年前由陕西传入。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锅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灵宝俗名劲子,故而甑糕也叫劲糕。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现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成的甑锅蒸制而成,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国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周礼·天宫》有羞笾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古时叫豆屑末)蒸成的饼糕。

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脉相承。

唐宋以后,糕类食品越来越多,既有麦面的,又有米面的,有豆类的,也有蔬果的。即使糯米糕,也从形状,味道等方面分了数十种之多。各种糕都有自己的名称。有的以用料为名,有的以形状为名,甑糕则以独特炊具为名。

由于红枣和糯米营养丰富,滋补强身,因而甑糕受到各阶层消费者的好评。当年冯玉祥将军把“西安甑糕”誉为“平民阶层的燕菜”。西安、关中地区开会,早点多食甑糕。村民赶集赴会,都要吃一盘甑糕打点;返回时还买上一两盘,以虎皮叶包装,带回家里让家人同享口福。

甑糕做多了可以放到冰箱冷藏保存

甑糕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和脂肪,在在保存不当或者保存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很容易会滋生微生物发生变质的情况,所以吃不完的甑糕是需要置于冰箱中保存的。

如果短时间内能够吃完的话,那么可以将其密封好,置于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这样一般可以保存1-3天左右;如果短时间内吃不完的话,那么就需要将其置于冰箱中冷冻保存,这样可以保存1-3个月左右,等到下次要食用的时候再重新经过加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