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辉煌与黯淡同在的太平天国史

李秀成-辉煌与黯淡同在的太平天国史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李秀成-辉煌与黯淡同在的太平天国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辉煌与黯淡同在的太平天国史


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中国历代堪称史无前例。但它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刘邦、朱元璋与洪秀全同为农民领袖,但汉朝与明王朝皆传国数百年,而洪秀全却集开国与亡国于一身,这悲剧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
国家清史编委会通纪组,不避盛夏溽暑,将完成的太平天国篇章的主要部份,提供给海内外的有关专家们征求意见,这种虚心量广,赢得了称道和赞许!
作为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从业人员,我怀着浓郁的兴趣阅读了通纪组发给的材料,对主撰人夏春涛等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由衷地喜悦和钦佩。自20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研究史勃兴以来,中间有过一段停滞。现在只不过半个百年,便又有一代才识之士拔萃而起。拜读他们的着作和《天国的陨落》等书,使人感到清新和明睿,有一种空谷山岚、明月松间的感觉。他们的成果虽然还有所不足,但他们却拥有长足的岁月和精力,会做得更多更好!
关于上帝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应该认为:它在团结和组织农民群众上,是超越了会党组织的山堂林立,形成了统一而严密的体系;拜上帝会的条规诫律,铸成了太平军严明的纪律和条令,保证了军队的素质优良和军民关系的和谐。然而,洪秀全的沉迷于宗教,信天不信人,也是他导致失败的思想因素。我曾经请教于先师罗尔纲,询问洪秀全是笃信上帝抑是利用上帝的问题。罗先生说:洪秀全是真信上帝,而杨秀清和萧朝贵则更多的是利用上帝。至于石达开和李秀成等人,则对上帝的观念比较淡薄,他们只是形式主义地拜上帝而矣!
值得强调和鲜明阐述的是,太平天国经济政策和制度及其在实施中所取得的成就。大量的原始资料证实了太平天国治辖的皖、苏、浙、赣各郡县,农户得到减轻田赋税收,“租田当自产”所带来的好处。后期太平天国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措施与《资政新篇》的颁行,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催生和出现,也提供了必需的温床。太平天国的兴技艺、办银行、开通轮船、火车等主张,皆早于洋务派和康、梁,也先于日本明治维新,这是很可贵的。
1.太平天国灿烂辉煌前期胜利原因何在
太平天国自1851年1月金田起义,至1853年3月攻克南京,为时仅两年余,横扫六省,控驭长江,建立起一个与清王朝相对峙的新政权。这在中国历代战史上是罕见的奇迹,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各族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贪官如虎,蠹吏如蝗,“富儿当权,豪杰绝望。”真是官逼民反,不得不反。因此洪、杨举义于金田,八桂响应。太平军进入湖南,全军老幼不及万人,而能战者仅两千余,但在道州扩军,湘南人风起云从,入伍者过六万。克武昌后,水营、陆营近20万人,号称百万,直下金陵。这时“天厌满清”,人心向着太平天国;第二是太平军素质优良,能征善战,故所向难敌。太平军多出自贫苦之家,入伍后将“打到小天堂,平分土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看作自己的理想,故而奋勇征战,无坚不摧;第三是太平军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使它成为历史上最优良的一支农民军。它按《太平军目》编制,从军帅到卒长、两司马和士兵,严严整整,号令分明。清方惊叹曰:“不仅前所未见,亦所未闻!”至于太平军的军纪优良,中外同钦。李秀成记克南京城时,“东王令严,(不许入民家),左脚踏入民家者斩左脚,右脚踏入民家者斩右脚。”故闾里安堵,秋毫无犯;另外,太平军战略方针正确,不株守一城一池,直取江南,旋又北伐西征,使清方顾此失彼,陷于被动。太平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它克敌致胜的要窍。例如它攻桂林月余无功,便转进湖南而大捷;攻长沙不下,撤军走益阳,得船只数千,便顺流而取武昌。此中也有些机遇与天时,但关键却在于东王决策的正确。
2.洪秀全、杨秀清的历史定位和“天京事变”的未解谜团
在中国近代,洪秀全是与严复、孙中山等列为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他吸取了某些基督教教义,倡导人人皆上帝的子女。说“天下多男人,皆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皆姊妹之群。”这是具有启蒙的民主主义平等思想,有利于对封建专制政治的批判。太平天国的军民,自视都很高,原因在于自认是上帝的子女。这一点意味着人的价值的自我发现。这是洪秀全的启发和贡献!他还用“拜上帝”思想组织紫荆山和各地的信徒,成为金田起义的骨干力量。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封建意识的束缚,洪秀全的帝王专制思想很严重,而且到天京坐了金龙殿后,把早期那点民主平等意识都抛置脑后了!
据史料记载,洪秀全深居天王府,脱离群众,也脱离了瞬息万变的战争和军国大计,这是他远不及朱元璋和刘邦等开国君主之处,这也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他与杨秀清、韦昌辉等相处已十年,应对杨、韦矛盾有能力化解,或以九五之尊,控驭诸王,岂能闹到火拼而“自毁长城”!
杨秀清是紫荆山的烧炭工出身,史书说:“至贫者莫如东王,至苦者莫如东王。”也许应了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所以他受尽了艰苦的锻炼。底层生活的丰富体验,使他的才智和聪明得到了发挥。李秀成等天国将领,对杨佩服到了崇拜的地步,惊叹说:“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洪仁玕是见过些世面的,也对东王崇仰之至。当然,太平天国前期军事政治上的辉煌,确也令人不能不佩服杨秀清。
十分遗憾的是,杨秀清因为穷,读不起书,不曾得到祖国传统文化关于虚心和谦抑的修养。他功高震主而不谦退,还要“逼封万岁”,能不遭杀身之祸?他机敏过人,却对韦昌辉毫无察觉,轻信而不防范。祸起萧墙,长留遗恨。天国因内讧而元气大伤,岂不可哀!
韦昌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杀死了杨秀清,又诛杀无辜“东党”两万余人,使太平天国前期干部,殂丧殆尽。为此,韦昌辉成为太平天国最大的罪人,遂被天王永远除名废爵。据清方探报称:韦昌辉回京诛杨,是奉天王“密诏”。但太平天国正史无征,石达开、李秀成的自述中,在相关的段落也不曾记载。难道是为天王讳饰?洪秀全自己把东王死期订为“东升节”,与耶稣升天节一样纪念。似乎“密诏”是莫须有的事,且待将来去考证吧!
3.桃花源式的《天朝田亩制度》与务实利民的“着佃交粮制”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便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农民革命政权的纲领性文件,它以“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平分土地为中心思想,包括社会组织、基层政权建设、教育、司法等皆规划了一个蓝图,它反映了农民渴求得到一份土地,过上温饱和富足主活的愿望,它也激发了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的热情。它的性质是革命的、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落后的。它带有某些空想性,是农民的桃花源式理想国。平分土地是可以实行的,但当时战事紧张,于是经东王奏准,施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即仍照清代粮赋的正额征收。众所周知,清朝官吏都是“勒折浮收”,所收钱粮超出正额数倍,弄得民穷财尽,怨声载道。太平天国按正额收粮赋,不啻是减轻了农民大量的负担,使生产力得到复苏和发展!
太平天国地区,大地主或遭杀害或远徙逃亡,于是出现大批有佃无主的业田。太平天国顺应这种经济形势,实行了新的切合实际的“着佃交粮”政策。以往是佃农交租,地主纳粮,现改为佃户交粮赋,地主收不到租。佃农大为得益,所以都踊跃输纳,比往时快而足额。接着。太平天国又在苏、浙等省颁发“田凭”(土地证),佃农交纳田凭费后,就领回土地证,变成实际的“耕者有其田”。
经过轻徭薄赋,扶助农商,太平天国在它所辖的苏、浙、皖、赣地区,经济上渐有欣欣向荣的气象,苏州人民为感激天王与忠王给他们减免钱粮,特地在闾门外镌立“民不能忘”的白玉大牌坊,以资纪念。在常熟,至今犹保存着当时建立的“报恩牌坊碑”,该碑文以生动的词句,描述了当地民安物阜的景象:“禾苗布帛,均出以时,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平租庸之额赋,准课税之重轻。春树万家,喧起鱼盐之市,夜灯几点,摇来虾菜之船。信民物之殷阜,皆恩德之栽培!”话中虽然文学笔调较浓,但证以众多史料,并非溢美之词。
4.洪仁玕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资政新篇》
洪仁玕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他和冯云山是最先参与密谋造反的,但因故流亡香港。1858年才辗转来到天京。不久,晋封干王,总理朝政。《资政新篇》便是他向天王陈奏的施政大纲,并得到天王批准颁行,具有法令的性质。它是太平天国后期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比康梁等人的戊戌维新主张,早于半个世纪在太平天国出台,便显得更为光辉耀眼,值得充分研究和重视。
《资政新篇》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借鉴当时欧美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个使中国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发展方案,其内容主要有:(1)发展新式机器制造业。仿效英、法、美、德等国,大“兴器皿工艺”,脱出“农本商末”的旧框架,直接追赶“以工立国”的英美等强邦;(2)开发矿业,大“兴宝藏”,奖励私人探矿和开发,保障其优先专利;(3)大兴“车马”、“舟揖”之利,建国道、省道,疏浚黄河以通航、使火车与轮船畅行;(4)“兴银行”,发行纸币,并许可私家设银行,这是超前的政策主张;(5)推行雇佣劳动制度,禁止奴隶买卖和企业使用奴隶劳动;(6)保护专利,鼓励发明创造,对发明者“赏以自专之利”;(7)抛弃闭关自守,对外平等开放,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批判将科技视为“奇技淫巧”的封建落后观念;(8)实行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社会和政治改革。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与“民心公议”相结合的政治体制。
《资政新篇》中十分强调国家要实行法制。首先要求“立法善”,并指明它的所谓“善”,就是用法律来促进和保护近代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推动诸如民选乡官,建立监察机构和士民公会等为内容的政体改革,以及以保护人权、实行轻刑为特点的律制变革,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立法善”、“持法严”、“代有贤智相维持”的近代法制国家。
总归起来,就是从经济技术、社会政治两方面来进行变革。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东方各国,都是最高水平。如果说戊戌变法以前的中国社会存在着近代化的一次机遇的话。那么《资政新篇》就是力图抓住这一机遇。实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方案。遗憾的是,它随着太平天国的败亡而落空了!
有识者多认为:洪仁玕是个放眼世界,看清了时势潮流,力图致中华于富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先进的爱国政治家。他的《资政新篇》,“前胜龚魏,后映康梁”,像一颗耀眼的明星,照亮了19世纪中叶的神州夜空!
5.石达开的英雄末路——折戟沉戈大渡河
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人,家道殷实,毅然率众起义,永安封翼王之时,年方20岁,不愧为羽翼太平天国的栋梁。他自长沙率林凤祥、李开芳等当开路先锋,打下武昌。又指挥前军东下,“鞭敲金镫响,沿路凯歌声”,不月余便攻克南京,他的战绩是辉煌的。更为得意之笔,是他在西征的九江、湖口战役中,顶住了骄桀的湘军水陆师,力挽狂澜。继而设计用谋,大败曾国藩于湖口石钟山,逼得他投水觅死而未遂。石达开经营安徽,执行政策,掌握分寸得宜,使农商并茂。皖民颂声大起。他生平转折的关键是“天京事变”。此前此后,判若两人,这常令读史者为之扼腕叹息!
天京事变的惨剧,给他的打击当然很大。他闻变回京想方设法排解,又险遭韦昌辉的毒手。他虽缒城逃脱了,但父母妻儿尽遭杀害,这种伤痛是难以弥合的。诛韦之后,合朝公举他为“义王”,提理朝政。但继而安、福两王的掣肘,洪秀全的猜疑,使他惧祸出走,从此分裂不返,转战东南与湘黔。他既不支援被围于九江、吉安的太平军兄弟,也不在闽、浙开辟根据地,与友军相依护,知机而待时宜。他的流动作战,犯兵家大忌,连曾国藩都不以为然。他回师广西后,又生出“退隐山林”的奇想。那时他年方28岁,尚不到“三十而立”之年,何况主客观形势都不容许他作此选择。意志消沉,使他优越的才智得不到发挥;他丧失主观能动性,出广西、入川黔为时太晚了!若赶在1860年四川李蓝大军方盛时入川,骆秉章后来就难圆他的升官梦了!还是诸葛亮说得好:兵家胜败,“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6.太平天国后期双栋梁——陈玉成和李秀成
陈玉成与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家喻户晓的人物,陈玉成三克武昌,全歼李续宾于三河镇,湘军、楚军闻风丧胆。他是太平军中一员年青的虎将。镇守安徽,锁定上游,他的存在,使天京有磐石之安。他若不是被苗沛霖骗入寿州,战场上胜保只有逃窜的份儿!
李秀成与陈玉成则有所不同,他善于谋略,虑事周祥,在军事上是个帅才。例如他二破江南大营前,在芜湖会议中运筹帷幄,奇袭杭州,决胜千里之外。他开辟苏、浙广大地区,为天朝别开生面,使清方丧失了粮饷主要来源。他在军事上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对安庆与天京主张“让城别走”,把眼光放到广大江淮与中原各地。证以捻军史实,李秀成的见地未尝不是卓越的。梁启超评论李秀成,说他是“近代最大的政治家”。若从他在苏福省和浙江等地减免钱粮,资助商家营业,迅速恢复生产来看,确乎赫然有成绩。他打破杭州,厚殓巡抚王有龄,重金礼送清官员各回原籍。这是瓦解敌人营垒的大手笔,大有开国军师的自信和胸襟。他忠于太平天国,天京城破时将坐骑让给幼主纵马奔往胡州,为天朝留下再起的命脉。他自己因此而被俘,为太平天国捐躯献身!至于是否叛徒,后来人是不难判断的!
7.镇压太平天国巨魁——曾国藩
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湘乡,道光末进士,以理学和文章知名朝野,但他最大的政治奖牌是镇压了太平天国,如若不然,他的地位恐难居桐城派姚鼐和方苞之上了!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坚决站在敌对立场,以保卫名教相号召,组建湘军水、陆师,发布《讨粤匪檄》。他出师东下,虽屡遭败创,但咬定不放,仍招兵练勇,大办水师,沿江逐城围攻,绝不撤退。他坚持这种战略方针,终于成功。洪秀全昧于谋略,丧失了长江水上的控制权,遂使沿江的战略名城如武汉、九江和安庆等,都遭水陆围困,粮尽援绝而陷落。湘军的陆营不能攻坚,曾国藩舍短用长,创深沟高垒、围城打援的战术方针。所以太平军不是被战死的,而是被饿死的。
曾国藩治军,标榜“爱民”,他说:“行军不扰民为本”。众所周知,太平军的军纪优良,对比之下,湘军之无纪无良,令人齿冷。安徽是太平军的根据地,军民“相习相安”,但被湘军占领洗劫后,四野萧疏,“壮者被掳,老幼草根掘尽,风雨悲啼,死亡枕藉”。这连曾国藩的幕僚也看了心寒,曾国藩讲理学,讲“仁心仁术”,他倡导“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要求诚笃“力行”,实践这“仁”字。但是人们不难发现,曾国藩骨子里缺“仁”的素质,他不仅对太平军和太平天国辖区的百姓不仁,他对湖南桑梓的农民起义也采取血腥屠杀。他督师衡阳时,自设“审案局”,草菅人命,天地会人员被杀盈千累万,人称之为“曾屠夫”、“曾剃头”。他自认“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他不仁,却要讲求”仁心仁术”,终不免陷于双重人格而不能自拔。
曾国藩作为军事家,于兵法颇有深入和创获;他潜研理学,见识宏通,不乏明睿独到之处。撰作古文,笑傲于当世,后人亦多称仰。但是他昧于民族大义,难免受“扶清媚洋”的指斥。至于操刀屠戮起义农民,何曾有恻隐怜惜的情感?!以不仁而侈谈“仁”与“理”,所以章太炎与孙中山对他嗤之以鼻。
8.太平天国何以失败?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无数,虽失败者居多,但也有创国践祚、传世几百年的汉高帝和朱洪武,洪秀全却兼开国与亡国于一身。此中的原因何在呢?从客观上看,太平天国起义于近代初期列强入侵之后,当清政府与英、法联军妥协议和进而共同征讨太平军之后,太平军就变成以一对二的不利局面。单纯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终究要遭到失败的命运。
太平军后期,既要对付湘军来自上游的进攻,又要在上海、杭州与英、法的洋枪队鏖战。若是一对一的见仗,正如李秀成所说:“那时洋人并不敢与我接仗,战则必败!”但是太平军既骛于东,又疲于西,长江千里,往来征战,纵是铁军也会拖跨的!洪仁玕十分感概地说:“若非洋人助妖,我朝定能长久!”的确,清军单独与太平军对仗,历来是敌不过的,向荣败死句容,罗泽南殒命九江,江忠源堪称文武兼备,也授首庐州。悍将李续宾血战三河,亦落得尸首不全的下场!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太平天国进攻,两股势力相结合,必然大过太平军。例如太平天国荣王廖发寿守嘉兴,固若金汤。清提督程学启百计环攻,却自己阵亡于城下。若不是戈登等洋枪轮番袭击,太平军是不会退城别走的。
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领袖进城后,或表现为腐化堕落,或变为骄恣放肆,争权夺利。在太平天国,内部矛盾的总爆发,便是“天京事变”的内讧相杀,从此元气大伤,土气不振,难以恢复。在后期,太平天国也遇到好的机遇。1860年前后,清朝又陷入岌岌可危,但洪秀全不善于把握和利用,机遇瞬息间便错过了。
在战略方针上,后期的保守与前期的进攻,也成鲜明对比。李秀成要开拓苏浙,洪秀全却要死守安庆孤城,他全然昧于外线制敌的战略,结果兵力牵制在应援和守城,被湘军、淮军各个击破。
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也是不可取的。它反孔、烧诗书典籍,后虽得到制止,但知识分子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大的改善。朱元璋还知道礼聘刘基和李善长,洪秀全这个落第的知识分子发迹后,却不知道重视知识分子在建国中的作用,这是什么心态?颇值得研究。然而,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赵烈文等大批对满洲贵族有意见的知识分子,却被曾国藩罗致到门下,成了对抗太平天国的重要力量。
俱往矣!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将会使我们变得聪明一些。

(本文由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