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朝爆发了一件入关后最大的贪污案,该案件前后共涉及总督、布政使以及州、府、县各级官吏,侵吞白银一千两以下者102人,一千两至一两万以下者30人,一万两至两万两以下者11人,两万两至十万两以下者20人,十万两以上者10人,甘肃全省官吏几乎都有染指。经审理后被判斩立决的官员有28名之多,还有51名官员被判斩监候、秋后问斩,另有46人被发配边疆服役,追缴赃款281余万两。这就是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的甘肃冒赈案。
案件的发生是从买学历开始的。国子监可以算是当时学子们梦寐以求想要进入的最高学府,进入了国子监之后,基本就有了直接做官的机会。清朝时期允许通过捐粮来买进入国子监的名额,称为捐监,所以这一途也被当做富裕伤民子弟入仕的捷径。甘肃地瘠民贫,自然条件很差,经常有灾害发生,捐监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朝廷调拨救济粮的压力,但因为容易滋生贪腐,一度曾被叫停。
王亶望担任甘肃布政使后,买通户部法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等人,极力促成捐监旧例的恢复。王亶望表面上是专心办理收捐监粮的事宜,暗地里却是和总督勒尔谨狼狈为奸,让监生将应捐的粮米全都换成白银,以便自己可以中饱私囊。他还调蒋全迪为兰州知府,专门处理捐监之事。为了瞒天过海不被发现,他们谎报灾情,上下勾结各地官员,制定了一套相当细致的实施细则,开销掉那些子虚乌有的捐监粮。就这样,官员们得到了实惠与好处,朝廷也以为赈了灾,最苦的是那些灾民,什么都没有得到。
甘肃上下官员因为巨额利益都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报,这种贪污的方式一直持续了七年都没有被发现。王亶望还因为收捐监有实效,升职调任浙江巡抚。继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本是个亲政爱民之人,但是也没经住利益的诱惑,重蹈了王亶望的覆辙。直到苏四十三起义的爆发,奏折中提到甘肃阴雨连绵,用兵延滞,平叛大军的前进受到了阻拦,乾隆心中开始开始警觉,察觉到此前甘肃连年报旱灾有诈,捐监存在问题。
乾隆对甘浙两地捐监案展开调查,命阿桂和李侍尧负责甘肃,陈辉祖清查浙江,严令重惩。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案件终于水落石出,乾隆下令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王廷赞绞监候,其他官员也得到了处理,甘肃省的官员几乎全部都涉案。然而在,这起贪污大案还没有结束,在抄查王亶望家产时,也发生了贪污事件,陈辉祖等人出现了偷换玉器字画等情况,后有查明陈辉祖亏空银钱多达130余万,也被下旨令其自尽。
至此,十年前开始的甘肃冒赈案才彻底宣告结束。贪污数量之大、延续时间之长、牵涉官员之多、惩处罪犯之严,都是之前从未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