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吴三桂,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历史上对于吴三桂的评价可不好,反复无常等等都是吴三桂的代名词,本来是明朝大将,后来反叛明朝,与李自成议和后来又去攻打李自成,投降了清朝,使得清朝不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山海关,后来又去反叛清朝,可以说吴三桂的一生都在待价而沽,最后清朝给不到足够的筹码,就自己又反叛了,当然也可以说吴三桂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
多方虚与委蛇,留其后路
公元1643年,当时的大明朝摇摇欲坠,虽说还没有彻底垮掉,但是任谁都知道这时候大明外患外有大清,内有李自成大顺的情况下,大明坚持不了多久,利己的吴三桂开始为自己寻找出路。当时不管是满清也好,李自成的大顺也好,山海关这样的重地,有兵有将的吴三桂都是他们需要极力拉拢的对象。
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早已降了大清,老上司洪承畴也降了大清,双方信件你来我往,祖大寿当时在劝说吴三桂降清时说“观其清朝规模,迟早要成大事”,这时的吴三桂已经跟满清关系莫名了,这当然也是吴三桂一开始就为自己留的后路。
借兵增长自己势力,降时获取更多好处
最能够体现出吴三桂利己的还是向满清借兵一事,李自成见收服吴三桂无望后,率领十万大军兵临山海关城下,吴三桂当时有五万守军,山海关本就易守难攻,更何况吴三桂这些兵都是常年南征北战的精锐之师,战斗力并不弱,而且占据守城之利。可以说,此时的吴三桂并不惧怕李自成,既然并不惧怕,而且战争的走向也不是这一万兵马能够左右的,那为何吴三桂还是要向清军借兵?
其实这次借兵中有两个关键人物,即已经降清的名将祖大寿与洪承畴,这两个人与吴三桂都有着大关系,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洪承畴则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当初洪承畴在降清时被俘的明军有3000多人,祖大寿在降清时,被俘的明军有7000多人,两组人数加一起正好是1万人。
在祖大寿与洪承畴的配合下,要回这一万人马轻而易举,至于为什么不多要?原因很简单,吴三桂不管是降清也好,投降李自成也好,这时候的明朝已经亡了,崇祯皇帝自缢,他必须待价而沽,找一个好出路,这一万兵马本来就是明军,吴三桂更好控制罢了,这样一来就可以补充自己的势力,以便在投降时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形势逼迫,利己者难以待价而沽,做出选择
当然,吴三桂是怎么想的,多尔衮不是不知道,但是就算多尔衮知道,他也必须去拉拢吴三桂,否则一旦吴三桂投入李自成的怀抱对多尔衮来说得不偿失,因此,多尔衮答应了,双方协定后,清军右中协入关,与吴三桂的军队配合,两面夹击李自成。
然而等到战役真正开始的时候,清军就不这么做了,14万大军直奔山海关而来,这时候的吴三桂可以说是前有李自成,后有多尔衮,一点办法都没有,这时候吴三桂必须要作出一个选择,要不投降李自成,要不投降满清,形式对吴三桂极其不利,因此利己的吴三桂只能降清让出山海关。
其实说到底,吴三桂终究还是利己,不管是明朝也好,李自成也好,满清也罢,吴三桂更像是一个商人,在寻找能够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客户,因为对他来说,自己的利益才是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就像吴三桂降清后,还是与南明政权保持联系,归根结底还是在待价而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