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家谱族谱档案刍议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家谱-家谱族谱档案刍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家谱族谱档案刍议
家谱族谱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主要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和记载宗族事迹的档案资料,它以特殊的文体形式记载着宗族的发展史,其中包括人口迁徙和繁殖史等重要内容。
一、家谱族谱档案的重要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史学大师梁启超说:“我国乡乡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家谱族谱实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成份,内涵丰富,价值极大。它所记的内容异常丰富,有地方政迹,制度沿革,贡赋徭役,科举名录,职官乡贤,户籍吏治,人口变迁,乡里教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纲常,祭典礼仪,家规族训,婚丧嫁娶,人物传记,碑文墓表,诗文着作,天文气象,水文地理,旱涝灾害,兵燹变乱,名胜古迹,建筑工艺,房约地契,买卖文书等等。家谱族谱不仅是家族的档案,也是社会学的百科全书。
家谱族谱对家族中不论名声显赫的官宦文人,还是能工巧匠,或是与之交往的族外名人,只要才高技众,无论给社会有着正面还是负面影响的皆会一并录之。家谱族谱有关历史名人的一些详节细枝的资料十分独特,有的甚至还记载着某些已被历代艺术化的着名人物。从梁氏族谱福州府三山开基世系中可以看到着名古典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人翁梁祝不但婚嫁偿愿,而且子孙满堂,绵延相续,纠正了人们误认梁祝双死双飞的看法。
家谱族谱的序、先世考、谱系等许多内容,为我们考察家族的源流,迁徙过程,人口繁殖等提供了难得资料。以江苏省赣榆县保存下来的不同版本的家谱族谱作为重要依据,得出结论,秦始皇确曾派徐福东渡日本。沿海一带闽粤省份的许多家谱族谱记载了族人出走移居南洋、台湾等地的资料,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职业等情况,对研究华侨史、台湾史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们成为华侨寻根问祖的依据和海峡两岸同胞根连根、血浓于水的证据,有利于维系祖国统一,抵制分裂。
家谱族谱中族产情况的文字记载是研究农业经济史或商业经济史的资料。家礼、吉凶礼、风俗、礼俗等部分乃是民俗学的有机成分。有关宗族的宗教观,部份族人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动及宗教习俗,对于宗教研究大有用处。家谱族谱是名人佚文的重要来源,其之文可用来校勘已刊行的诗文,或提供古籍流行线索,或为地方史志考疑之根据。从字辈的押韵,探讨方言的历史语言,居民方言来源的历史联系,都体现了家谱价值的多样性。总而言之,它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如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人口学、遗传学、经济史、商业史、地理学、教育学、版别学等众多领域。
二、家谱族谱档案的种类。
家谱族谱档案种类很多,繁简各异,但就一般的情况而言,大体可以分为房谱、支谱、家谱、家乘、族谱、祠谱、宗谱、世谱、统谱等类型。
1 房谱。房是族的分支,即某一姓氏始祖在某地开基后,繁衍成家族,始祖以下的同胞兄弟开始分支,形成“房”的概念。房谱便是记载这一房人物世系及相关事迹文物的谱牒。
2 支谱。支与房的概念,有时是很难分开的,支谱显然也是某一始祖分支之下的子孙谱牒。所以在一些家族中,又把此类谱牒称为“支房谱”。支谱和房谱虽同属于某一始祖之下分支的谱牒,但在较多的场合,支的概念,似乎更侧重于指从族中分化并独立出来的血亲组织,尤其是指迁居外地另辟族属的血亲组织。
3 家谱、家乘、族谱。家谱、家乘和族谱是民间各家族最广泛使用的谱牒名称。三者似无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一般是指记载同一家族的世系及其事迹文物的谱牒。家谱、族谱可以是同一始祖分支下并且聚居在同一地方的家族的谱牒,也可以是同一始祖下分支并且迁居外地的各派子孙的谱牒。
4 祠谱。祠谱是以家族祠堂及其所属族人为收谱对象的谱牒。有的祠谱与房谱、族谱没有多大差别,但在收载内容上更侧重于祠堂的管理和礼仪等方面。而有的《祠谱》,则是同一地域内同姓氏在某一地点联建大祠堂而修撰的谱录。
5 宗谱、世谱。宗谱和世谱虽然在概念上有时也与家谱、族谱较难分开,时有混用。但在较多的场合,宗谱的涵盖量比家谱、族谱、支谱、房谱等更广大一些,一般是指同一姓氏各家族内各支、各房家谱的集成。
6 统谱(联谱)。统谱(联谱)亦称统宗世谱、大成谱、通谱、总谱等。统谱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分布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这种统谱可称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同宗谱。另一种实际上是同一姓氏的联合谱,收进这种统谱的同姓人,其先祖并不一定都有直系的血缘关系。至于有些笼括全国同一姓氏的大统谱,其血缘关系更加稀疏。
三、家谱族谱档案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此历史悠久,连绵不断的家谱族谱,唯中华民族独有。谱牒原为官修,宋代开始,由官修转为私修,成了纯粹的家族档案。
1 历史名人家谱族谱。历史的记录是以名人为中心的。历史名人指那些曾在某一领域有过作为,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他们或为官宦士吏,或为文人墨客,或为能工巧匠。从其家谱族谱的研究中可增进对历史的认识,如以陶渊明、苏轼、黄庭坚等为先祖的家谱。1982年福建尤溪县发现了明代万历编修的《紫阳朱氏建安谱》。它共分10目:会元、肖像、世系、褒典、实录、象贤、丘陇、祠院、渊源、留题等。如“褒典”载录了朱熹16篇谕、诏、诰、词等文稿,建安朱子祠堂以及漳州、泉州、汀州、崇安等28所书院的碑记和总记。“渊源”详述了孔子、颜子、曾子、孟子、二程直至扬、罗、李、朱的道学源流。此谱在学术研究的作用非同寻常。
2 家谱族谱的版别、时间。远离我们的历史人物,子孙绵延繁殖,支分派析,散布各地。地域不同的支派编纂的家谱族谱形式和内容难以一致,往往详略有别,轻重各异。如1980年以来在云南、湖南、江苏3省陆续发现了4部以岳飞为先祖的《岳氏家谱》,可使其事实相互补充、印证,内容更为完善,而原地直系的较之分派出去的材料来源直接,内容丰富翔实。
3 区分家谱族谱重点卷本。一套家谱按内容异同分成若干卷,装订数册。大家旺族可至数十册或上百册。它们为一完整体,不可分割。一般家谱族谱世系篇幅最长,它列出每一族人世系、辈份等相互关系,此部分对查找族人在这一家族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以及与人口学等研究有关。而世系之外的,如谱序、艺文、传记等内容,许多家谱族谱把它们汇成一册放在第一册或相对集中成卷。如江西宜春《圹霞欧阳氏族谱》卷末载有欧阳修的诗文集,江西婺源《武口王氏总谱》未集卷之四载有王氏宗族365人的传记。
4 注意家谱族谱的形制。最常见的家谱为纸质,即纸谱,却不可认为是其唯一形制。家谱族谱质地多样,形式奇异。早期有刻在龟骨、兽骨上的甲骨文家族谱,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还有人基于“以垂永”而“刻谱于石”,制成碑谱。更有甚者,谱不仅刻于石,且造塔容之,这就是所谓的塔谱。山西临县崔家坪仍保存有一座完整的刻于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石塔家谱。布谱是写在布上的家谱,它比纸谱容易保存,却不常见到。中国的谱牒之学渊源流长,据研究,至少可以追溯至夏代。可以认为,中国从文字发明起就开始有谱系的编修,记载着传说时代的英雄谱系,绵延不断,如黄帝谱系,并从该谱中则能查出肖姓始祖孟戏系黄帝22世孙,邓姓始祖叠系黄帝27世孙,赵姓始祖造父系黄帝37世孙,梁姓始祖康系黄帝43世孙,等等。
(资料来源:《档案学研究》1999年第3期,中华文史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