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梁涛:章太炎《訄书清儒》评注(二)

周礼-梁涛:章太炎《訄书清儒》评注(二)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周礼-梁涛:章太炎《訄书清儒》评注(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梁涛:章太炎《訄书清儒》评注(二)


(1)当其无纑,《墨子·经上》:“纑间,虚也。”王引之注:“云纑间虚也者,两柱间谓其无木者也。”
(2)其佗(—tuō脱),其他。■触,犹抵触。《说文·角部》:“■,角有所触发也。”
(3)剟其什九,删除十分之九。《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剟(d u ō多),削,删除。
(4)弗能贯之以纑间,《检论·清儒》作:“弗能专施于一术。”即不能为儒家专有。
(5)非儒家擅之也,意谓六艺通用于墨、道、阴阳各家,非儒家专有。
(5)天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掌祭祀鬼神,治历算等职。
(6)《列王纪略》即《旧约·列王纪》。记述以色列人从大卫死后、所罗门登基为王,到耶路撒冷沦亡之间大约400年的漫长历史。《民数纪略》,即《旧约·民数纪》。“摩西五经”的第4卷。记录以色列人在西奈旷野所经历之事。
(8)忌部氏,日本古代氏族。大化改新(公元645年)前与中臣氏并列掌管宫廷祭祀。
(9)《富兰那》,即《往世书》,参见《原学》第一注(11)。
(10)天然,自然。天然科学,自然科学。
(11)披佗告拉斯,今译“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创始人。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的基础。
(12)肤理,指万物中的“数”或“理念”。
(13)正乏,正反。
(14)率,遵循,顺着。《诗·大雅·假乐》:“率由旧章。”
(15)庄中白棫,庄中白,名棫。清江苏丹徒人。治《易》、《春秋》,为曾国藩幕客。着有《周易通义》、《易纬通义》等。
(16)曲成万物,《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注:“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周髀》,即《周髀算经》,《算经十书》之一。西汉或更早期的天文历算着作,最早记载勾股定理。句股弦,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底边为句,底上之垂线为股,对直角边为弦。以上两句意为,《易传》中所说的“曲成万物”,具体到《周髀算经》中就是指句股弦。这是庄氏对《周易》的附会。
(17)为和为较,指加法、减法。和,加法所得的合数。较,减法所得的余数。
(18) 不可以该“曲成”也,章氏认为“曲成”是广义的说法,而勾股弦是狭义的说法,故“曲成”可以概括《周髀》中的勾股定理,而勾股定理不能概括“曲成”。
(19)《薄伽梵歌》,古印度史诗《摩呵婆罗多》的一个片断。文中以下凡大神的口吻讲述一些宗教、哲学理论,鼓吹崇拜“薄伽梵”。
(20)九天,指上帝。出王,出往。指上天与民进出来往。王,通“往”。《诗·大雅·板》:“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21)吠陀,梵文Veda的音译,古印度婆罗门经典的总称。分《黎俱》、《傞马》、《耶柔》(也作《夜珠》)、《阿阇婆》四部。约分别成书于两千年至一千年前。
(22)将将,亦作“跄跄”。舞蹈貌。天翟,长尾野鸡。率舞,相率而舞。征召,当为“征兆”。事先显示的迹象。怪迂,怪诞不实。侏大,肥大。
(23)隆礼义、杀诗书,实践礼义为首要,记诵《诗》、《书》为次要。杀,省、差。
(24)《士礼》,又称《礼》、《仪礼》。儒家经典之一。古代礼制的汇编,十七篇。一说是周公制作,一说为孔子订定,也有人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公冠,指公冠礼。冠礼的一种,实行于诸侯之间。)奔丧,《礼记·奔丧》孔颖达疏:“案郑《目录》云,名曰《奔丧》者,以其居他国,闻丧奔归之礼。”初,并非专指奔亲丧,随着后代沿用,即专指奔亲丧。
(25)伏生,即伏胜。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济南(郡治今山东章丘南)人。曾任秦博士。《史记·儒林列传》:“秦时焚书,伏胜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以齐鲁之间。”今本《今文尚书》即由他传授而存。
(26)《尚书大传》,旧题西汉伏生撰,可能是伏生弟子张生、欧阳生或更后的博士们杂录所闻而成。其中除《洪范五行传》首尾完备外,其余各卷只存佚文。“六誓”、“五诰”,指《尚书》中《甘誓》、《汤誓》、《牧誓》、《费誓》、《秦誓》、《泰誓》和《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汤诰》。“誓”为告诫将士的言辞,“诰”为告诫诸侯大臣的言辞。
(27)授读未卒遽死者,指汉文帝时,派晁错向伏生学《尚书》,伏生未讲授完而去世。有人认为晁错因此只记录下《尚书》二十九篇,其余各篇则失传。
(28)壁中书,指“孔壁古文”或“壁经”。《汉书·艺文志》:“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29)歆、莽,刘歆、王莽。驾言,传言。清代一些学者如万斯大辩,刘逢禄、邵懿辰、魏源等一直对孔壁古经持怀疑态度。康有为更是撰《新学伪经考》,对古文经进行了系统考辩,认为是刘歆、王莽伪造。章氏对以上两说均持否定态度。
(30)《齐诗》,《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齐人辕固生所传。景帝时,立为博士。喜引谶纬,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五际,汉代齐《诗》学派的说法,以卯、酉、午、戌、亥当阴阳终始际会之时,政治上就必然发生大变动。六情,《诗》学认为《诗》有六情。《毛诗正义》孔颖达疏:“六情者,则《春秋》云:喜、怒、哀、乐、好、恶是也。《诗》既含此五际六情,故郑(玄)于《六艺论》言之。”宋均以为六情即风、赋、比、兴、雅、颂六义。
(31)庋(guǐ鬼),放置,收藏。
(32)迮鹤寿,字青崖,清江苏吴江人。道光进士。着有《齐诗翼氏学》等。
(33)十五《国风》,《诗经》“风”以国分篇。共十五国,故名。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34)三《颂》,《诗经》中《周颂》、《鲁颂》、《商颂》的合称,用于宗庙祭祀。
(35)二《雅》,《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为西周京城丰镐(今西安市西)一带的作品。因其为周代最通行的诗歌,公认为正声,故命之为“雅”。
(36)四始,《诗》学术语。《诗纬·泛历枢》:“《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牧》在寅,木始也;《嘉鱼》在巳,火始也;《鸿雁》在申,金始也。”
(37)刘子骏,即刘歆(?~23年)。字子骏。参见《订孔》第二注(56)。《移大常博士》,即《移太常博士书》。汉哀帝时,刘歆建议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列于学宫,遭五经博士反对,刘歆移书予以责难。书见《汉书·刘歆传》。
(38)三家《诗》,汉代今文学《鲁诗》、《齐诗》、《韩诗》的合称。西汉时皆立学官,置经学博士。
(39)西京之儒,指西汉长安的今文经学博士。
(40)周浃,周济,遍及。《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
(41)齵差(óu一),参差不齐。《说文》:“齵,齿不正也。”
(42)杜,杜子春(约前30~58年),东汉经学家。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初治《公羊传》,后治《左传》,兼治《周礼》。所注《周礼》,为郑玄采用。曾给郑众、贾逵等传授《周礼》。或说为杜林。贾,贾逵(30~101年),东汉经学家。字景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室至侍中。治经以古文为主,兼治《谷梁》等今文经。撰有《周官解诂》、《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马,马融(79~166年),东汉经学家。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教养弟子千数,性好音乐,达生任性,不拘受儒家仪节,住房服饰器用奢侈。着《三传异同说》,又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等。郑,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后因党锢事被禁,潜心着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郑学。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
(43)抟国不在敦古,治国在不于推崇古法。《管子·霸言》:“抟国不在敦古。”尹知章注:“在于合今之宜。抟,聚也。”
(44)“六艺”复返于史,指把“六艺”当作古代史料看待。六艺,六经。
(45)神话之病,指西汉今文经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而产生的各种荒诞说法。
(46)乱于魏晋,及宋明益荡,指魏晋和宋明时期出现了玄学和理学,使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治学方法遭到破坏。
(47)楛,粗劣,不精致。
(48)三事,指理学、歌诗文史和经世之学。
(49)大凑,集中在一起。
(50)纾死,延缓死亡。纾,延缓。
(51)工眇,奇妙。眇,通“妙”。踔善,超绝。桓谭《新论·琴道》:“此以工妙踔善,故藏隐不传焉。”
(52)顾炎武,见《学蛊》第九注(37)。《唐韵正》,《音学五书》之一,名为改正唐宋韵书,实为《诗本音》的详细注解。《易诗本音》,指《易音》和《诗本音》,《音学五书》中的两部。前者专讲《易经》用韵,后者考证《诗经》古音。
(53)禀,继承,接受。
(54)阎若璩(1636~1704),清初经学家。字白涛,号潜丘,山西太原人,迁居江苏淮安。曾与胡渭等帮助徐乾学修《清一统考》。长于考据,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证明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所献《古文尚书》为伪。其他撰着有《四书释地》、《潜丘札记》。
(55)张尔岐(1612~1678),清初经学家。字稷苦,号蒿庵,济阳(今属山东)人。对《仪礼》有精深研究,着有《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
(56)胡渭(1633~1744),清代经学家。初名渭生,字胐明,号东樵,浙江往清人。曾与阎若璩、顾祖禹助尚书徐学乾修《大清一统志》。精于地理考证,撰有《禹贡锥指》二十卷,阐述《尚书·禹贡》,为研究中国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57)谰言,诬妄之言。
(58)惠栋(1697~1758年),清代吴派经学的奠基人。字定宇,号松厓,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传祖父惠周惕、父惠士奇之学。搜集汉儒经学,加以编辑考订,以详博见长。撰有《周易述》、《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
(59)尊闻,指尊从古训。清钱大昕云:“宋、元以来说经之书盈屋充栋,高者蔑古训以夸心得,下者袭人言以为已有。独惠氏世守古学,而栋所得尤精。”
(60)戴震,清代学者。参见《学蛊》第九注(37)。
(61)综形名,任裁断,重视对事物的反映认识,并阐述己见。
(62)何焯,清代学者,字屺瞻,号茶仙,江苏长州人。学者称义门先生。精于校书,所校定《两汉书》、《三国志》,考证尤精核。康熙曾命撰《四书章句集注》,有《读书记》五十八卷行于世。陈景云,清代学者,字少章,着有《读书记闻》、《纲目辩误》、《两汉书订误》、《三国志校误》、《韩文校误》、《柳文校误》、《文选校误》、《通鉴胡注正误》。 沈德潜,清代学者、文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吴县)。乡试十七次不第,有诗名,其诗受高宗赏识,召入南书房,授礼部尚书。
(63)洽通,洽闻通达。《汉书·刘向传》:“唯孟轲、荀况、董仲舒、司马迁、刘向、杨雄,此数公者,皆博物洽闻,通达古今。”指多闻博识。
(64)士奇,惠士奇(1671~1741年),清代经学家。惠栋父亲,字仲孺,一字天牧,长州(今江苏吴肥)人。早年兼治经史,晚年尤深于经学,于《易》力矫王弼以来空疏说经之弊,于《礼》、《春秋》也有较深研究。着作有《春秋说》、《礼说》、《大学说》等。
(65)《九经古义》,惠栋着,十六卷,广采古人之书,互相参证,对古义多所发明,亦偶有爱博嗜奇之弊。《周易述》,二十三卷,其中以采汉代荀奭、虞翻《易》说为主,兼及郑玄各家之说,予以疏解注释。未完成,其再传弟子江蕃沿其体例成《周易述补》。
(66)謏闻,小的声誉、名望。《礼记·学记》:“发宪虑,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67)王士祯(1634~1711年),清诗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治诗创神韵说,其诗多抒写个人情怀,七绝较胜,在当时负有盛名。有《带经堂集》等。
(68)江声(1721~1799年),清代经学家。字叔沄,晚年自号艮庭,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师事惠栋,为《尚书》之学,精于训诂,长于旁搜博引。着有《尚书集注音疏》、《六书说》、《论语质》等。余萧客(1729~1777年),清代经学家。字仲林,又字古农,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治经宗惠栋之学,崇汉唐古训,致力于提倡古学,发扬惠氏学风。着作有《古经解钩沉》、《注雅别抄》等。
(69)《尚书集注音疏》,十四卷,清江声着。此书在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与惠栋《古文尚书考》的基础上,搜集汉儒诸说,以注《尚书》。汉儒经说不备的,则参考他说,而不取梅颐所献伪古文《尚书》与《尚书孔代传》,是一部研究《尚书》故训的专书。
(70)《古经解钩沉》,三十三卷,清余萧客着。从唐以前的古书中摘取训释《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谷梁》、《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诸书的旧注,按《十三经注疏》的次序编排,并加叙录,对研究唐以前儒家经学有重要价值。
(71)王鸣盛(1722~1797年),清代经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又字西庄,晚年号西沚,江苏嘉定(今上海市)人。着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并有《西沚居士集》等。钱大昕(1728~1804年),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上海)人。精研群经,于经史、音韵、训诂、典章制度、职官、氏族、金石、历算等,莫不精通。着有《唐石经考异》、《经典文字考异》及《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
(72)汪中(1745~1794年),清代经学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苏江都)人。早年丧父失学。十四岁受雇于书商,贩书之余,浏览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着有《大戴礼正误》一卷,并撰《荀卿子通论》一篇,制《荀卿子年表》一部,肯定荀学为经学真传。刘台拱,清代经学家,字端临。江苏宝应人。一七七〇年中举,后屡试吏部不第。与朱筠、王念孙、戴震等交游,旦夕讨论,稽经考古。其学长于考订,对于声音文字的研究尤其精深。着有《论语补注》、《汉学拾遗》和《荀子补注》、《国语补校》等。李惇(1734~1784年),清代经学家。字成裕,又字孝臣,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乾隆进士,博学多才,悉通经学。着有《左传通释》、《群经识小录》及《说文引书字异考》。 贾田祖,清代学者。字稻孙,又字礼耕,江苏高邮人。十三岁即补博士弟子,好学,多所涉猎,尤嗜《左氏春秋》。工为诗,着作很少传世,其学深受汪中推许。
(73)江藩(1761~1830年),清代经学家。字子屏,号郑堂。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少年从学于惠栋弟子江声和余萧客等经学大师,博综群经,长于训诂。把经学分为汉学和宋学两大派,而尊崇汉学。在惠栋《周易述》基础上撰成《周易述补》。另着有《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师承记》。
(74)江永(1681~1762年),清代经学家。字慎修,江西婺源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专心于《十三经注疏》,对于《三礼》的研究尤其精深。在学术上对戴震影响很大,后人称江戴。着作较多,主要有《周礼疑义举要》、《礼记训义择言》、《仪礼释例》、《礼书纲目》等。
(75)金榜(1735~1801年),清代经学家。字辅之,一字蕊中,号檠斋,安徽歙县人。性淡粕,工文词,以才华着称。师事江永,与戴震友善,治礼宗郑玄,博采旧闻,摭密撷要。着有《礼巽》、《周易考古》等。程瑶田(1725~1814年),清代经学家。初名易,字瑶田,后更字易田。与戴震、金榜问学于江永。以授馆为生,笃志治经。长于旁搜曲证,不为经传注疏所束缚。着有《禹贡三江考》、《宗法小记》等。
(76)凌廷堪(1755~1809年),清代经学家。字次仲,安徽歙县人。慕其乡人江永、戴震之学,遂究心经史,长于考辨,对六书、历算、古今疆域沿革、职官之异同无不通达。尤精于礼,撰有《礼经释例》及《燕乐考原》等。
(77)匡衷,胡匡衷,清代经学家。安徽绩溪人。着有《周易传义》、《三礼札记》、《周礼井田图说》等。承珙,胡承珙(1776~1832年)。清代经学家。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着有《仪礼古今文疏义》。另对《毛诗》也有精深研究。撰《毛诗后笺》。培翚,胡培翚(1782~1849年)。清代经学家。字载屏,一字竹村,安徽绩溪人。传祖匡衷之学,又学于凌廷堪。主讲钟山、惜阴两书院。精于《礼》,认为唐贾公颜疏解《仪礼》多有失误,乃积四十余年之力,纂述《仪礼正义》,书末成而卒。由弟子杨大堉续成。
(78)任大椿(1783~1789年),清代经学家。字幼植,又宇子田,江苏兴化人。长于对《礼》的名物研究。着有《深衣释例》、《弁服释例》等。卢文弨(1717~1795年),清代经学家。字召弓,号抱经。浙江余姚人。与戴震、段玉裁交善,潜心研究汉学。校刊《抱经堂丛书》,合经史子集三十八种,摘字而注,辑成《群书拾补》。孔广森(1752~1786年),清代经学家。字众仲,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孙,袭衍圣公。师戴震、姚鼐。博涉群经,尤长于《春秋公羊传》。着有《春秋公羊通义》等。
(79)段玉裁(1735~1815年),清代经学家,文字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师事戴震。潜心着述,治学广泛,尤精于小学。以《说文解字注》影响最大。又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古训传》等。王念孙(1744~1832年),清代经学家。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少通《尚书》,世称神童,受业于戴震,精音韵、文字训诂。着有《群经字类》、《读书杂志》、《逸周书杂志》等。
(80)《六书音韵表》,清段玉裁着。共有五表,即“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诗经韵分十七部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今本《说文解字注》后列有此表。
(81)疏《广雅》,指王念孙所着《广雅疏证》。凡三十卷,搜罗汉魏以前古训,详加考证。
(82)引之,王引之(1766~1834年),清代经学家。王念孙之子。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幼承父学,与其父并称为“高邮王氏父子”。发展其父的文字训诂之这,取得极高成就。着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及《周秦古字训解》等。《经传释词》,十卷。王引之着。共释经传中虚字160个,对正确训解经文有相当价值。
(83)《字典》,指《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康熙五十五年印行。共收字47035个,另附古文字1995个。修《字典》,指道光年间,王引之奉命作《字典考证》,改正该书引书讹错2588条。
(84)俞樾(1812~1907年),清代经学家。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迂居仁和(今浙江杭州)。治经宗王念孙父子,力倡通经致用。学问渊博,对群经、诸子、语言、训诂及小说等,皆有着述。着有《经说》、《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孙诒让(1848~1908年),清代经学家。字仲容,浙江瑞安人。潜心于经学和文字的研究,着有《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墨子闲诂》等。
(85)《凡将》、《急就》,皆古字书名。《凡将》,汉司马相如撰。《说文》常引其说。《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一卷,已佚。有辑本。《急就》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也称《急就章》。为蒙童识字课本。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未一百二十八字为汉以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
(86)■密,稠密。《说文》:“■,发稠也。”严瑮,严密。■珍的右边。
(87)苏州诸学,即吴学。因惠栋为苏州人,故称。
(88)万斯大(1633~1683年),清代经学家。字允宗,晚号跛翁,学者称褐夫先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从父万泰之令,师从黄宗羲治学。精于《礼》学,着《周官辨非》,认为《周礼》非周公作,疑后人伪托之作。另有《仪礼商》、《礼记偶笺》、《学礼质疑》等。斯同,万斯同(1638~1702年),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以布衣入史局,手定“明史”,于经史皆博通,尤长于史。有《历代史表》、《历代宰辅记考》等。
(89)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见《王学》第十注(44)。
(90)邵晋涵(1743~1796),清代经学家。字与桐,一字二云,号南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博闻强识,深于训诂,亦长于史,搜集明末遗事,撰有《南都事略》等。全祖望(1705~1755年),清史学家、文学家。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的影响。所着《鲒埼亭集》收明清之际碑传极多,富有史料价值。另续修黄宗羲《宋元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