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平:《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 ,对于想了解历史故事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何平:《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何平:《文明的观念和教化:中国与欧洲》
转自:思与文
【提要】本文探讨“文明”的词义在中国和欧洲的演化。论文认为“文明”表现为人类的自我教化,是人类行为向着美、善、理性、优雅和秩序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形式。论文描述了欧洲在两性关系、饮食起居、旅行和对待他人诸方面从野蛮和粗野到文明的演变,也回顾了中国古代文明是如何强调教化,注重培养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和内心的道德意识。论文认为准确地理解“文明”词义,对推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文明 比较史学 中国历史 欧洲历史
“文明”是世界史、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国际政治学等许多领域的核心词,其含义众说纷纭,各取所需。研究“文明”的定义及其在相关学科领域使用的着作举不胜举。值得特别提到的有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和文明》和《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概念》,①弗洛伊德的《论文明》,②弗里德里克·伯纳德的《近代的文化和文明》,③安德鲁·怀特的《通史和文明史研究》,④埃里克·沃尔夫的《理解文明》⑤以及罗吉尔·威斯卡特的《文明的阐释》。⑥威斯卡特的书罗列了对文明涵义的解说和文明分类的各种不同的方式。布罗代尔在其《文明史纲》中也讨论了该书的关键词“文明”的词义。⑦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明观念,第二和第三部分回顾欧洲和中国从野蛮走向文明和优雅的一些重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Raymond Williams,“Culture and Civilization”,in Paul Edwards,The Encyqopedia of Philosophy,Vol.2,New York,1967,PP 273—276;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②弗洛伊德:《论文明》,徐洋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③Frederick Bernard,“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Modem Times”,in Philip P.Wiemer,ed.,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1,NewYork,1973,PP.613—621.
④Andrew White,“On Studies in Gener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Papers of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 ation,I,1885,PP.49—72
⑤Eric Wolf,“Understanding Civilizations:A Review Articl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9,No4.(Jul.,1967),PP.446—465.
⑥Roger Wescott,“Enumeration of Civilizations”,History and Theory,Vol.9,1970,PP 59—75.
⑦布罗代尔:《文明史纲》,肖昶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料2001年版。(一)西方思想中的“文明”概念
按《牛津高级词典》,“文明”的含义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指人类社会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这个阶段始于人类脱离蒙昧和野蛮阶段后,演化出与城市生活相联系的、讲究礼仪的生活方式。在使用中,这一含义又常和“文化”混同,指一个民族或地区脱离野蛮状态后所形成的那些社会生活方式及特征,例如西方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第二、指个人行为带有文雅特征的状态。例如,使某人变得文明起来,这层意思与“文明”(civilization)的词根“civil”的含义相联系,“civil”形容人的行为的彬彬有礼,以及对他人关心的特征。“civil”与拉丁文“civitas”(城市)属于同一词源。
与《牛津高级词典》仅从一般含义上解义“文明”不同,“文明”作为一个分析性范畴,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在历史学和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研究中,至少可以有三方面的含义:1.指称以复杂的社会结构、技术和行政体制的发展、精湛的艺术和抽象的思想为特征的社会发展的较高级的阶段;2.人类社会在技术、行政、思想和审美诸方面达到如此高水平发展的过程;3.作为“文化”的同义词,指称一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的形态。
英文和法文中“文明”(civilization,civilisation)的现代词义确立于18世纪中叶,它同“文化”(culture)一词的词义和演化相生相伴。词源上,civilization源自古拉丁词civis(公民),civitas(城邦国家)以及civilitas(“公民资格”和“彬彬有礼”)。在中世纪的拉丁语中,“civilitas”的社会意义扩大。但丁在《帝制论》(De Monarchia)中用“humana civilitas”指称“最大的复杂的社会单位”。①1560年,法国学者开始以“civilization”的现代含义使用“civilite”来取代“police”,指通向人类行为、法制和政府体制的复杂化的社会演化过程。②l6和17世纪的法文中,已广泛使用“使文明”(to civilize)和“文明的”(civilized)这些用语。③着名学者费弗尔对“文明”的这些词义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费弗尔认为上面这两个用语指称人的行为举止的文雅,以及社会发展从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有教化的高级阶段(politesse)的演变。“police”指拥有复杂的行政体制和法律的那种社会发展状况。
按照费弗尔的解释,“civilization”在这种词义上的使用服务于18世纪思想界的一个特殊的需要:创造一个词来表达“理性不仅在宪法和政府行政领域,而且也在道德和思想领域扩散并取得支配地位情况”。④例如,1766年,M.波兰赫尔在《从习俗审视古代的面貌》中(Antiquité dévoilée par Ses usages)就使用“文明”一词,指称由野蛮发展到更高级阶段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而在1757年,米拉波侯爵出版的《人类之友,或论人民》(L’Ami des Hommes ou Traité de la population)书中,“civilisation”一词则指人类社会生活的文雅化和相关活动,以及这一过程所达成的状况。“文明”或“文明化”这个词及其含义不久传人英文和德文中,指称人类在完善道德和社会中的进步趋势。当时,西欧有教养的阶层及其生活方式被认为处于这个文明进程的最前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A.L.Kroeber & Clyde Klue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New York,1952,P.15.
②George Huppert.“The Idea of Civilization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in Anthony Molho and John A.Tedeschi,eds.,Re- naissance Studies in Honor of Hans Baron,Dekalb: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1,PP.757—769.
③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in Peter Burke,ed.,A New Kind of History: From the Writings of Febvre,New York,1973,PP.219—257.
④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P.228.
文明观念由此成为启蒙运动历史进步观的基石,它也是18世纪晚期以后世界史和文化史编纂的理论基础。欧洲话语中的“文明”词义显然与欧洲中心论有关。①欧洲史家如吕贝尔也认为判断“文明”与否是根据欧洲的文明规范来判断的,因此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②法国历史学家基佐表达了西方历史学在第一次大战前的那种文明优越论的观点:“我相信有关于人类具有共同目的之类的东西,以及需传播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有一需要记载和描述的文明通史……进步的观念和发展对我来说就是文明这个词包含的基本观念。”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更明显地表露出他对欧洲文明的优越性和它在全球的使命的信念:“欧洲人在世界各地航行,对他们来说地球是他们活动的范围。”“那些还未被置于他们的影响之下的社会,要么他们认为不值得去麻烦,或者他们认为迟早要落入他们的控制之下。”④
19世纪始,“文明”的词义与民族个体的概念相关联了,它概括地指称任一民族社会的文化思想传统,例如“中国文明”和“法国文明”。这种用法为19世纪后期考古学和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概念的出现作出铺垫。1814年英国下议院文献中已使用“印度人的文明”,同年德国探险家洪堡也提到苏门达腊岛上马来亚人五个世纪的文明。法国哲学家皮埃尔·西蒙·巴兰歇在1819年出版的《年青人和老年人》使用法文“Civilisation”的复数形式,他谈到“古代文明”和“以前所有文明的遗产”。⑤这种用法暗指任何一个人类群体,无论它的物质和思想发展水平多高都有自己的文明形式。1860年后,英文中也出现复数形式。
同时,还出现一种把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判断联系起来的倾向,“文明”的词义开始泛指一个民族或国家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中那些在政治、文化和道德上对人类有贡献的内容。这种关于存在特定民族和文明的观念与总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的观念并存。然而,在西方中心论者的眼中,“文明”目前只是少数社会才达到的成就。⑥美国学者比尔斯分析了l9世纪晚期以来文明观念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认为这个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的用法至今仍在美国大学的诸如《法国文明史》、《英国文明》等教材中表现出来。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GerhaM Masur,“Distinctive Trai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 Historians”.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67,1962,PP.591—608。
②Helen Lehel,“The Historian and the Idea of World Civilization”,The Dalhousie Review,Vol.47,1967—1968,PP.455—466。
③转引自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P.241。
④转引自Gerhard Masur,“Distinctive Trait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Through the Eyes of Western Historians”,P.607。
⑤参见Lucien Febvre,“Civilisation:Evolution of a Word and a Group of Ideas”,PP.235—236。
⑥参见RobertBierstedt,“Indicm of Civiliz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71,1966,PP.483—490。
⑦参见Carl Schneider,“Civilization”,in Joseph Dunner,ed.,Handbook of World History,London,1968,p.188。
在德语世界中,“文明”一词开始是在米拉波所界定的那个意义上使用,后来同“文化”(Cultur,Kultur)一词混在一起。到19世纪,许多德国学者已是把“文明”的概念和“文化”的概念相区别后再使用,“文明”被界定为社会生活的物质的、机械的和人为的层面上的表现,以及通过文字、商业和农业技术这些“理性”技艺而获得的成就。“文化”则被理解为是人类生活的更主观的层面,包括“观念和理想、艺术和文学、道德和伦理以及哲学和宗教”,文化被认为不会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也不能被外人借用或学习。①这种词义的区别也被一些英语作家所采用,但在法国并不被广泛接受。
19世纪末考古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确立同把文明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出现,结果产生了许多内涵相重叠的定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使学术界对“进化”的观念十分感兴趣,它影响了斯宾塞和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摩尔根等人。他们都认为世界各地区的社会可以按照一个发展的标准分列在从最低级的野蛮状态到最高级的“文明”形态序列,并依次划分出“先进的”(“文明的”)和“落后的”民族。一系列与“文明”相联系的特征如文字、有组织的农业、钱币的使用和大城市的存在等,被作为判断是否处于文明阶段的标尺。
20世纪初,把“文明”同都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特征相提并论很流行,例如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的着作提出所谓“城市革命”。②1968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把“文明”列为“城市化”下的子条目。由此产生了把“文明”的概念与城市生活的习俗、价值观和制度相提并论的通行作法。③这种定义为不少学者区分“文明”和“文化”的概念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办法。任何一个社会不论它的物质和思想的发展如何都拥有一种文化;而文明的形成则需要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并与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技术的较高发展相联系。
在通史、艺术史和某些社会学的着作中,“文明”则常被松散地定义,成为20世纪上半叶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世界史的理论基础。④在他们的影响下,~大批作家也把“文明”理解为“人类历史上可以识别的最完整的单元”,写出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对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研究兴趣同当时西方文明的衰落有关。⑤二战以后,在考古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术领域中,“文化”和“文明”几乎是同义词。在历史学中,这两个词并不被认为是同义,通常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指社会进化到一个较高级阶段后所形成的那些精神和物质生活形态,文化更多地突出各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文明”的词义包含“文化”的以上含义,但它也指发展到较高阶段(文明阶段)后各个社会都形成的那些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上的共有的表象特征。“文明”逐渐成为一个相对中性的词,指涉任何确立的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⑥尤其在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研究中,被用于概括地指称某一民族国家或社会集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的表现形态,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就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该词。
(二)中国思想中的“文明”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Carl Schneider,“Civilization”,P.187.
②Gordon Childe,Man Makes Hirnself,London,1936
③Carl Schneider,“Civilization”,P.186
④Oswald Spengler,The Decline of the West,London,1918—1922;Arnold 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Oxford,1934—1961.
⑤参见David Marcell,“Charles Beard:Civilization and the Revolt Against Empiricism”,American Quarterly,Vol.21,1969,P.74。
⑥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第50页。
中国思想中“文明”词义的源起和演化与西文中的“civilization”大体相似。它所含有的“教化”和“使人文雅”的词义最初是由“文”字的含义派生出来的。金文中,“文”最初的两个基本含义“文字”和“纹身”,含有引伸义“修饰”的意思。
后来,“文”开始具有多种在不同的话语环境下的含义:1.与文字相联系的那些经过提炼的或诉诸说服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形式:例如道德文章(“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①“文教,指礼乐法度”(“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②“法令条文”和“礼节仪式”;2.指称人的行为的较为优雅的特征,如“文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③和“文雅”。④《甲骨文字典》解释“文,美也”。⑤“文”显然已包含人通过参与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创造与欣赏,并领会其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和理想规范,使自我修养得到提高的活动。
“明”在古汉语中,有明亮,彰明的含义。《甲骨文合集》解释“明”,以夜间月光射人室内会意为明。“文明”一词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因而具有“文”所含的丰富内涵得到彰明而造成的那种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状况。它同西文中的civilization的词义重叠,这也许是为什么近人用“文明”来释义西文“civilization”的原因。中国古典思想中,“文明”也指社会生活中,是“文”而不是“武”得到彰明和发扬。王弼《十三经注疏》中的解释颇说明问题,他解释《易经》中那段话“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⑥
“文”显然指与处在自然秩序中的野蛮和蒙昧状态相对立的那些更美、更多彩特征,以及人与人的更为友善的关系,《礼记》写道“文,彩也,美也,善也”。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文明”词义已含有我们今天赋予“文明”的那些内容。《易经》中有“内文明而外柔顺”,《礼记》有“情深而文明”,《乐记》解释说“志起于内,思虑深远,是情深也;言之于外,情由言显,是文明也”。应该指出,中国古典思想的“文明”观虽然包含本文开头所梳理的前两种主要含义,但它不包含第三个含义,即一个民族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总的形态。在中国古典世界观中,世界上存在除中国外其他多个文明社会形态的观念似乎尚未成熟。然而,在这种单一文明视野的世界观中,中国思想家对中国文明形成的诸多诠释,至今仍使我们受益良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韩非子·五蠹》。
②《论语·季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2页。
③《论语·雍也》,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第61页。
④参见刘明涛主编:《新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710页。
⑤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5页。
⑥王弼:《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中华书局1979版,第25页。
原载于《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